首页 理论教育 物候和物候学什么意思

物候和物候学什么意思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从这些顺序中大家可以发现,其实说明文也是具有严密结构的。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时间:2014年4月1日

学生:上海平和双语学校初一(4)班

活动主题:校际教研组共同体课堂分享与探究活动

师:同学们好,今天是愚人节,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愚人节的故事。

生(愣):老师,不是要学《大自然的语言》吗?

师:是啊,慢慢你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愚人节的故事。

(学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师:我请大家用5分钟左右时间默读课文,完成三项任务。

生:这么多任务啊?

师:1.给文章标上小节号;2.说说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3.把文章分成几个大层次,说说你的理由。能完成吧?现在开始。

(学生们长舒了一口气,原来这么简单啊。学生默读,标序和分层。)

(5分钟后)

师:哪位同学告诉我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1:说明文,一看就知道。

师:理由?

生1:因为这篇文章是给我们介绍东西的啊,所以是说明文。

师:你能告诉我介绍了什么吗?

生1:物候。

师:确定?

生1:确定!

生2:还有物候学。

师:你的意思是,这篇文章给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和物候学?

生2:是的。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好,咱们暂时放这里。谁来告诉我,这里物候和物候学,在说明文里叫什么?

生3:说明对象。

师:非常好!那学习说明文你们觉得应该学习哪些东西呢?

生3: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还有说明文语言。

师:很好,那你说说,我们接下来学习哪一块更好呢?

生3:学习说明语言吧,由小到大。

生4:老师,我觉得学习说明顺序吧,这样可以由大到小,更好理解文章。

师:好吧,你说得头头是道,就听你一次,学习说明顺序。现在谁来给我说说自己的分层结果和理由。

生5:我分成了5层。1、2小节是第一层,讲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第3小节是第二层,讲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第4小节是第三层,讲物候对农业生产的意义;6-10小节是第四层,讲影响物候的因素;后面两个小节是第五层,讲研究物候学的重要作用。

生5:我不同意他的分法,我分成了4层。1-3小节是第一层,因为第3小节有句“这些自然现象”。“这些”是承接上文的,所以2、3小节不能分开。在一起就是引出说明对象: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后面我和他是一样的。

师:很好。大家怎么看,或者有其他分法?

生6:老师,我同意后一种分法。

师:其他同学呢?有没有其他看法?

(学生沉默,都同意了后一种看法)

师:很好,教参上也这么分的,很多网上的资料也这么分的,大概段意也是这样的。

生(七嘴八舌):那是,那是,我们聪明!

师:呵呵,你们的聪明,不会也是愚人节故事吧?

师:现在来完成生4给我们的任务,说明顺序。

生7:说明顺序一般有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方位也叫空间顺序。这篇文章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肯定是逻辑顺序了。

师:排除法,但我要的是正面理由。

生8:第一层是引出说明对象:物候和物候学;第二层介绍物候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第三层介绍影响物候的因素;然后介绍物候学的研究意义。可以说作者的思路清晰,逻辑严谨。

师:那是,竺可桢的文章,肯定是逻辑严密喽。但至于是不是你说的理由,不一定哟。现在大家看看注释中对竺可桢的介绍。

学生看注释: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师:这篇文章从大的结构上看,的确是逻辑顺序,现在大家看看文章的第7-10小节,是什么顺序。

(两分钟后)

生9:是逻辑顺序。

师:如果我问是什么逻辑顺序,你怎么回答呢?

生9:沉默。

师:你先坐下,一般情况下,要弄清顺序就必须先了解段落内容。对说明文和议论文来说,大家怎样才能迅速抓住段意呢?

生(齐声说):抓首句。

师:那就开始抓,然后回答我的问题。

生10:时间顺序。因为7、8、9小节,是讲一般情况,属于现在,而第10小节是讲过去。

生11:不是,因为时间顺序不属于逻辑顺序,老师说了是逻辑顺序。

师:这个排除有点不合理。其实,空间和时间也都属于逻辑顺序,只是不知道从谁开始,变成了和逻辑并列的三种顺序了。

生12:老师,我知道,是按照高低顺序排列的。经度、纬度都是相对是平的,高下差异就可能高点,后面的古今其实也是平的。

师:应该是一下贯穿吧,不能一高一低啊。

生13:是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的。

师:怎么解释?

生13:纬度对物候影响最大,后面慢慢变小了。

师:我明白了,但用从大到小好像不十分准确。能不能换个准确的表达?

生13:对物候影响的大小顺序。

师:非常准确。现在大家从其他段落看看,还能不能发现别的说明顺序?

生14:1、2段按照时间顺序。

生15:11段按照逻辑顺序。

生16:第3段也是按照时间顺序。

师:大家找得不错。从这些顺序中大家可以发现,其实说明文也是具有严密结构的。在我们讲究说明文科学性、准确性的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它的严谨性。

师:前面留下了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对象真的是这两个吗?二是这篇文章真的严谨吗?我知道大家一下子转不过来,请问大家,你见过一篇说明文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说明对象吗?

生17:没有。

师:这篇课文是不是也是一个说明对象呢?现在我们回头梳理一下刚才的分层,看你能发现什么?(老师板书原来的分层结果)

1-3小节:引出说明对象——物候和物候学

4-5小节: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6-10小节:说明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11-12小节: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大家可以讨论,注意每个层意的关键词。

(3分钟讨论之后)

生18:老师,我发现这个层意之间很别扭,第一层先说物候和物候学两个东西,后两个层次却单独说物候,最后没有解释物候学是怎么回事,就开始说物候学的研究意义了。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这里看似乎文章逻辑是不严谨的。但是竺可桢不仅仅是个气象学家,他还是一个教育家呢。一个教育家能写出我们轻松就可以看出破绽的文章吗?所以,我们反思一下,是不是物候和物候学只有一个是本文的说明对象呢?大家讨论后说说你们的意见。

生19:我觉得应该是物候,因为按照我们的分层,大部分内容是说物候的。

师:有自己的道理,但我没说过我们的分层就是科学的啊,只是尊重大家起初的认识暂时确定的。

生20:不可能是物候,因为无论如何物候都包括不了物候学,不然最后两段没法处理了。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肯定是物候学,虽然我不知道其他理由。

师:你的思考似乎确定了是物候学。刚才生19说是物候,他的理由是文字量,你的理由是最后两段。好像你比他更肯定。刚才生18就说,我们现在的分层方法有些别扭,现在大家把物候学当做唯一的说明对象,看能不能找到不别扭的分层方法呢?这个问题难度大,我给大家3分钟讨论解决。

生21:我们组明白了,把中间两个层次合并成一个层次。这样文章就成了第一层引出说明对象物候学,第二层说明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影响因素,第三层是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师:太棒了,一气贯通。问题又来了,你怎么确定第一层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而不是物候呢?

生21:我们是根据可能的逻辑推测的。

师:物理和化学有时候通过推理可以发现真理,但它们也需要证据。给我个证据。

生22:老师我知道了,第3小节说“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然后说,“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这就说明其实作者重点在讲述物候学,而气候变化和自然现象的关系只是“物候”,研究物候的学问才是物候学。

师:言之凿凿啊,佩服!你说的是气候变化和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是物候,好像书上不是这么回事啊,你看看作者怎么给物候下的定义?

生23: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师:压缩一下就是“现象是物候”。你说的是“关系是物候”,“现象”肯定不等于“关系”,大家结合具体的语句看看,到底哪个才对?

生24:关系,因为“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就是说明物候就是通过自然现象来反映气候的。

生25:第二小节结尾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东西是反映气候的。

生26:啊,特大发现啊。文章说“这些自然现象”,其实代替的就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作者却把它们称为“物候”,自然现象怎可能是物候嘛!书本有毛病啊!(该生手舞足蹈)

生27:哈哈,愚人节的故事。

师:4班同学就是不一般!我可以再让你们得意一下,现在网上能搜到的资料和教参,都是按照刚才的错误逻辑来解读的。

(生欢呼!)

师:得意在后面,现在别太得意。请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28:这简单,就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师:那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做文章题目你怎么看?

生29:哈哈,蠢蛋!

师:文明,文明!

生29:文章说明对象是物候学,而题目的内容却是自然现象,不搭啊!

师:我一说你们又该得意了,告诉你们,这篇文章老师上学时就有,题目就叫“大自然的语言”,而且很多版本的教材都选这篇文章,题目也都叫做“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们欢呼,得意至极。)

师:请大家现在看看注释(1)。

生30(读):“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

师:怎样,竺可桢不会犯低级错误吧,人家本来的标题就叫“物候学”。谁犯了错误?

生齐声:编者。

生31:我还看到了“改编”俩字,我就知道了为什么文章里还会犯把“现象”当做“物候”的错误了。改编者没读懂文章啊。

师:你提醒了我,我想问问大家,为什么编者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他们还不至于那么傻吧?

生32:因为文章里有“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句话,估计编者看着不错就用上了。

生32:编者没读懂文章,就把物候当做了自然现象。

生33:编者首先没读懂文章,把物候当做了说明对象,而不是物候学;接着又犯了一个错误,把自然现象当做物候;而“大自然的语言”说的就是自然现象,所以,他就理所当然地用了“大自然的语言”,可能还自以为很得意。

师:你不也在得意嘛!同学们真是让我佩服了。但是我想编者犯这个错误,肯定还有其他的原因。我请大家朗读文章第1、2小节,看有什么发现?

(生齐读1、2小节。)

生34:老师,我知道了,这两节语言都十分优美,编者可能是想取个优美的题目。

师:优美在哪里?

生34:你看,燕子翩然飞来,多么轻快自由啊;你看叶子“簌簌”地落下,秋风多牛啊!

师:确实,这些语言极具文学性。一篇说明文具有文学性,叫做——

生一起回答:文艺性说明文。

生35: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具有文学性和科学性两个特征,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文学性,可能是编者想取个文学性的题目吧。

师:我也这么认为。大家看看,这又是一个——

生一起接话:愚人节的故事。

师:其实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这篇文章语言的文学性,至于它的科学性,我们的说明文学多了,相信不用我讲了。

生36:不用讲了,不就是考试答题的三部曲吗?能不能去掉,去掉怎么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师:天呐,机关枪啊。看起来大家的基础真好!

师:还有什么没学呢?

生37:说明方法。但不用老师你讲了,什么列数字啊,举例子啊,作比较啊,打比方啊等等,每次上说明文都这么讲,早都烂熟了。

师:哈哈,那咱就不讲了。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说明文逻辑的严密性、思维得到了提升,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愚人节,我们通过一个“愚人节的故事”感受到了快乐。

今天作业:写小论文,《说说大自然的语言》。可以说文章,也可以说这个标题。

铃声响了,下课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