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替百姓着想

多替百姓着想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为政也好,断案也好,只要是心忧天下、念及他人的仁厚君子,都会心系苍生,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去处理事情。这种心系百姓的情怀,是值得每一代人感念、继承和发扬的。他性格怪,诗书画怪,当官也怪,其实,他的“怪”正在于以百姓疾苦为念,而忘记自我。郑燮3岁逝母,不容于继母,赖乳母教养。郑燮认真审讯,了解二人青梅竹马,早有恋情,被逼出家,相思难断。这无疑是一种以天下人为念的崇高理念。

无论是为政也好,断案也好,只要是心忧天下、念及他人的仁厚君子,都会心系苍生,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去处理事情。这种心系百姓的情怀,是值得每一代人感念、继承和发扬的。

扬州八怪”之一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被称为康乾盛世时一怪。他性格怪,诗书画怪,当官也怪,其实,他的“怪”正在于以百姓疾苦为念,而忘记自我。

郑燮3岁逝母,不容于继母,赖乳母教养。稍长入塾读书,学习十分勤奋,不仅习经史,又习诗、书、画。48岁时,郑板桥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知县。范县在黄河北岸鲁豫两省交界处,地瘠民贫,但民风纯朴,政事较少。郑知县关心农耕,重视济困扶危,经常深入农村。他常说:“我的事是一身一家之事,而忧国忧民则是天下百姓的事。”他有时写诗作画抒发情感,也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他断案的风格让人看来感觉颇“怪”。一次,一群人扭送一对青年僧尼到县衙,控告他俩私通,有伤佛门清规,败坏社会风气,衙门师爷也劝郑大人从重发落。郑燮认真审讯,了解二人青梅竹马,早有恋情,被逼出家,相思难断。郑知县顿发同情之心,他对众人说:“佛教以众生平等为主旨,元朝时僧尼可以各自结婚生子,可以经商做官。食色,性也。只要不是乱搞男女关系,应让他俩有情人终成眷属才是。”就这样他说服了众人,让两僧人还俗成为夫妻,还当场赋诗:“是谁勾起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一时传为美谈。

郑板桥是一位性情中人,但更是一个仁厚君子。他不以自己的才情作为晋官升职的手段,也不以此纵情卖弄,而是将之一心一意用在为民谋福上。德布于民,民自感之。虽然郑板桥一生官卑期短,但却将德馨清名留在了人间。

过去的医铺里常有这样一副对联:“但求世上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这句话所包含的宽厚无私的情怀是很让人感动的。自己虽为良医,却祈愿别人都不生病,这种人格境界可谓高矣。孔子对诉讼的感慨,也包含着同样的情怀:自己虽有审讼断案的才能,但并不希望有案可断,而是希望通过教化,使人民习于礼,化于德,减少争端以致没有诉讼。这无疑是一种以天下人为念的崇高理念。

郑板桥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