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生的第一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人生的第一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无条件反射的种类或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无条件反射只能是对固定的刺激做出固定的反应,不足以应付儿童生活环境的变化多端的刺激。儿童最早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或者说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出生后第一个月,婴儿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往往是以无条件反射作为基础的。

人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在这一年里,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

婴儿期心理发展分为三个小阶段。初生到满月,这一时期儿童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活动。半岁前,儿童基本上处于躺卧状态,活动范围非常有限,心理活动也很原始。半岁到周岁,儿童明显地活跃起来,和外界的交往大为增加。

一、初生到满月

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满月前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主要表现如下:

1.适应新生活

胎儿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安全和舒适的。出生以后,环境骤然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生儿必须独立地进行维持生命的活动,要适应新生活,为维持生命而斗争。那么,新生儿怎样在新环境中生活呢?首先依靠各种各样的无条件反射(先天形成的,不需要强化学习就能完成的反射),随后,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用以应答外界环境的刺激。

img7

图2-1 吸吮反射

2.依靠无条件反射

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各种各样的无条件反射。下面简述其中的一些内容。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碰到嘴唇,新生儿立即做出吃奶的动作(见图2-1)。这是一种食物性无条件反射,即吃奶的本能。

觅食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并未直接碰到新生儿的嘴唇,只是碰到了新生儿的脸颊,他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

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

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五个脚趾就变成扇形。

惊跳反射。又称莫罗反射,突如其来的高噪声刺激,或者被人猛烈放到小床上,新生儿立即双臂伸直,张开手指,弓起背,头向后仰,双腿挺直。

击剑反射。又称强直性颈部反射,简称TNR反射。当新生儿仰卧时,把他的头转向一侧,他立即伸出该侧的手臂和腿,屈起对侧的手臂和腿,做出击剑的姿势。

迈步反射。又称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做出迈步动作,好像两腿协调交替走路。

img8

图2-2 游泳反射

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动作(见图2-2)。

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压力放松时,他会打呵欠。

蜷缩反射。当新生儿的脚背碰到平面边缘(类似楼梯的边缘)时,他本能地做出像小猫那样的动作。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不论无条件反射对维持生命是否有实际意义,儿童最初的本能活动都可以成为最初学习的基础。

3.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

本能的无条件反射保证了新生儿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但因其种类有限,局限性大,适应性低,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环境,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逐渐信号化,形成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对儿童最初生活的意义。无条件反射的种类或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无条件反射只能是对固定的刺激做出固定的反应,不足以应付儿童生活环境的变化多端的刺激。条件反射的出现,对新生儿的生活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人学会的一切本领,都是条件反射。

(2)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条件反射的形成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大脑皮质处于成熟健全而正常的状态,具备基础反射,条件刺激物适当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

(3)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儿童最早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或者说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应在儿童出生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越早,儿童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也越早。此观点为我们实施儿童早期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4)心理的发生。儿童出生后第一个月,心理已经发生。其根据是:

1)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出生后第一个月,儿童已经能够建立条件反射。

2)感知觉是低级的心理现象。儿童出生后,就有感知活动。

3)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4.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心理学家越来越认识到,新生儿已经具有不可低估的心理能力。有的研究发现,出生几天或十几天的儿童已能注视眼前的物体,喜欢看人的笑脸,爱听温和的说话声和优美的音乐,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不同的需要。

(1)认识世界的开始。感觉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儿童出生后就有感觉。视觉和听觉集中出现在出生后的2~3周左右;这时,如果人脸或手出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会注视片刻。儿童能够集中看和听,表明了注意的出现,说明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开始有了选择性,这种最初的选择性反应,正是人的心理的原始表现。

(2)人际交往的开端。儿童作为人的后代,生活在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换句话说,他不仅有生理性的需要,而且有社会性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初生的孩子虽然非常嫩弱,但是在适应新生活、维持生命的斗争中,发展非常迅速。他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身体发育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心理的发生、发展上。新生儿具有很大的潜力,这是他作为未来社会成员而发展的基础。儿童最初对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感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上。

二、满月到半岁

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此时期儿童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的发展上。在视、听发展的基础上,他主要依靠定向活动来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开始分辨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满月以后,婴儿的小眼睛更灵活了。3个月的婴儿就会积极地用眼睛寻找成人。2~3个月以后,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也比以前积极。半岁以前,儿童的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这时期儿童认识周围事物,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

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出生后第一个月,婴儿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往往是以无条件反射作为基础的。随着孩子的长大,无条件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对建立条件反射的作用逐渐减少,而定向反射的作用逐渐增加。婴儿越来越多地依靠定向反射认识世界,在定向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条件反射。

3.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能够和眼球运动——视线一致,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见的东西。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大致经历了动作混乱、无意抚摸、无意抓握、手眼不协调的抓握、手眼协调抓握等阶段。

婴儿手眼协调动作有以下几个特点:眼手配合,能按照视线去抓取物体;既能无意地摇动物体,又能做出一些简单而有效果的动作;动作有目标,但还伴随一些不相干的动作;不会用两手分别抓取物体等。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是用手的动作去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4.开始认生

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

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表现了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此时期的婴儿出现了对亲人的依恋和对熟悉程度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

三、半岁到周岁

从半岁到周岁称为婴儿晚期。半岁以后,儿童的明显变化是动作比以前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的范围比以前扩大了,双手可以模仿多种动作,还逐渐出现语言的萌芽,亲子依恋关系也日益巩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身体动作的发展包括躯体和四肢动作的发展。动作本身并不是心理,但和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常把动作发展作为测定幼小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一项指标。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婴儿的动作发展受身体发育,特别是骨骼肌肉的发育及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所制约,遵循一定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2)坐、爬、站、走的发展。遵从动作发展的上述规律,儿童全身动作发展的顺序是:在半岁前学会抬头和翻身,开始学习独自坐。但是6个月前孩子坐着的时候躯干向前倾,还坐不稳。6~7个月,孩子能够独坐自如。到10个月以后,孩子开始学习扶着站,也开始在成人帮助下迈步。

这个阶段是孩子从躺着的姿势解放出来的时期,也是他开始摆脱成人怀抱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开始能够自己活动,能够直接接触更多的事物。这对他的情绪以及人际交往的发展都有所促进。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掌握坐和爬的动作,有利于手的动作的发展。从6个月到1岁,儿童的手日益灵活。表现在:

(1)五指分工动作的发展。

(2)双手配合。

img9

(3)摆弄物体。

(4)重复连锁动作。

3.语言开始萌芽

满半岁以后,婴儿喜欢发出各种声音,他的声音和以前的不同在于音节比较清楚。

9~10个月以后,婴儿能够听懂一些词,并且按成人的话去做一些动作。7个月的孩子就会用不同的声音招呼别人。到9~10个月,婴儿开始主动发出一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思。

4.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出生后第二个半年,孩子开始用没有真正形成的语言和亲人交往。这种前语言交往方式的出现,表明了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日益得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