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得而复失”断想

“得而复失”断想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时,既没有推广机构,也没有专利保护,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个人和行帮的机密,这不只影响了传播和发展的速度,甚至有可能得而复失,中途失传,需要重新发明,重新制作。直到公元8世纪,我国唐代著名科学家僧(和尚)一行同另一位发明家梁令瓒一起,设计了“擒纵器”。这个“擒纵器”,也就是所有机械钟中心部位的齿轮嵌齿结构。而很多人曾经认为,欧洲天文钟是无源之水,是欧洲中古时代科学家、天文学家的新发明和新创造。

“得而复失”断想

但是,也有人认为,古希腊的科学家们创造出这类复杂的机械装置,和做类似的天文实验,是完全可能的。

就在“安迪基提腊”船舶沉没后几年,罗马的著名律师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曾经写道,他的友人兼导师波塞多尼奥斯,已在“最近制作了一架地球仪,在转动的时候,它便能展示白天和黑夜时太阳、恒星和行星在天空中运行的情况,恰如它们真的出现在天空一样”。他还提到,此前,伟大的阿基米得也设计了一个模型,能够“模拟天体的运动轨迹”。

有人甚至认为,在那艘沉船中发现的那台机械装置,就有可能是阿基米得先生的作品。

同一时期的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78~139)研制出了候风地动仪和浑天仪,能实用于观测地震和天象。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精巧构思和精工制作,没有得到有效的继承和长足的发展呢?

有人认为,这是科学上的保守主义在作怪。在当时,既没有推广机构,也没有专利保护,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个人和行帮的机密,这不只影响了传播和发展的速度,甚至有可能得而复失,中途失传,需要重新发明,重新制作。

直到公元8世纪,我国唐代著名科学家僧(和尚)一行同另一位发明家梁令瓒一起,设计了“擒纵器”。这个“擒纵器”,也就是所有机械钟中心部位的齿轮嵌齿结构。

11世纪,伊斯兰世界的天文学家阿布·赛义德·西伊兹,设计出一种“历书”,它能同黄道带的标记相对照,记录月相和太阳的运行轨迹。

与此同时,我国宋代科学家苏颂建造了一座“水运仪象台”。仪象台分三层,上层为浑仪,可进行天文观测。中层为浑象,圆球主体上标有全天星辰及黄道、赤道、28条经纬线等,并借助水力,机轮模拟星空运转,颇似现代的星象馆。最下部分又分五层,组成一座结构复杂、以水轮为动力的精密的报时系统。

这类装置,是欧洲中古时代天文钟的原型。而很多人曾经认为,欧洲天文钟是无源之水,是欧洲中古时代科学家、天文学家的新发明和新创造。

德雷克·德·索拉·普赖斯教授郑重地指出:“安迪基提腊装置”的发现,“要求我们彻底地重新考虑我们对古希腊技术所持的态度。有能力建造这样装置的人,可能已经建造了他们想要建造的几乎任何东西。希腊人确曾掌握过这些技术,但这些技术并没有像宏伟的大理石建筑、雕像和频频复制的文献作品那样流传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