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找那些被我们“弄丢”了的传统价值

寻找那些被我们“弄丢”了的传统价值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道德困境,与传统价值出现断裂有莫大关系。值得思考的是,那些曾被我们“弄丢了”的传统价值,在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等地反而得到了较好传承。发现、尊崇传统文化里那些恒久流传的价值,让平等、公正、尊严等现代理念更多地进入文化母体,我们将由此一点点重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道德价值体系,一点点完成道德的自我救赎。

2.寻找那些被我们“弄丢”了的传统价值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宣布投入500万元设立“筑德基金”,一方面对那些在自愿实施公益行为过程中受到意外伤害或损失的人提供必要的道义援助;另一方面,帮助和鼓励具有积极影响力的个体公益行为。

这无疑是一种值得赞赏的“筑德”行为。一起起道德失范的社会事件,犹如一阵“道德沙尘暴”,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人内心的贫瘠与荒凉。这尤其令一些家长忧心忡忡,担心孩子由此受到负面的成长暗示。显然,避免人性底线的沉沦,不仅仅需要从制度以及法律层面树立起惩恶扬善的风向标,也需要我们重返“社会”。无论是“筑德基金”,还是不久前一些社会组织提出将为见义勇为者提供免费法律援助,都让我们看到了道德重建中被激活了的社会力量。

但是,类似这样的奖励、援助等,恐怕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道德滑坡的现实。历史文化的延续、现代化起步的原点,是我们探寻、反思问题的一个重要出口。

毫无疑问,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道德困境,与传统价值出现断裂有莫大关系。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是产生过孔子、庄子,产生过《论语》、“仁爱”思想的国度。在传统社会里,即使是穷乡僻壤,“仁义礼智信”的理念也深入人心。乡村社会通过一系列民风民俗,通过敬拜天地与祖先,通过节日戏台,通过游走乡村的说书人,通过长辈的讲古,甚至通过一张年画、一副对联,完成对传统价值的传递。哪怕是一个不识字的乡村老妇,也懂得“敬惜字纸”的道理,那种对文化的敬畏,实际上也是对道德秩序的敬畏。

然而,20世纪以来,经历了文化激进主义、虚无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一次次冲刷,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曲解、淡化,整个社会以“粗俗”为美,丧失了应有的文化标准与基本约束。比如,曾几何时,“仁义礼智信”在我们的记忆里几乎成了封建腐朽的同义词。又比如,传统家庭伦理两千多年来维护了家庭的稳定,也强化了既定的社会秩序,但一场又一场大洗涤过后,作为宗法社会基石的传统家族伦理变得支离破碎。公务员殴打父母、5个子女将老母扔到养老院不闻不管,就是传统伦理坍塌的典型案例。

值得思考的是,那些曾被我们“弄丢了”的传统价值,在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等地反而得到了较好传承。我们也蓦然发觉,原来,在这个向前看的时代,我们还是需要从古老的文化源头那里汲取生存的智慧,还是需要严肃地反思、打量我们跟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的关系。

当然,发掘传统价值并不是说要回到过去,事实上,乡村社会的许多传统文化载体早已不复存在。我们需要对文化保持一种吐故纳新的胸襟与姿态,为传统伦理注入现代性活力,为传统价值嫁接新的载体。比如,出现在深圳街头的《论语》公益广告牌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创意。《论语》中那些与你不期而遇的句子,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沉静之美,在不知不觉中浸染社会人心。发现、尊崇传统文化里那些恒久流传的价值,让平等、公正、尊严等现代理念更多地进入文化母体,我们将由此一点点重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道德价值体系,一点点完成道德的自我救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