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那些被数字掩盖了的

那些被数字掩盖了的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他们通常被这些平庸自保的官员们,以“老百姓”的名义,用数字捆住了手脚。决定他们命运的上级领导,可能也爱看数字,那些看起来影响他们仕途的“老百姓”也好像只爱看数字。教育既然是一门专业,就不能单纯以“老百姓”的感性认识和某些领导的功利评价来代替对学校教育的专业评价。

和校长朋友们谈起办学问题,时常感慨万千。

一位校长说,他克服许多困难开设五十多个社团,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快乐学习、优雅做人、学有所长,自认用心良苦,却有领导轻描淡写地说,关键还看成绩,成绩出不来,老百姓不会认同。

这位校长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力,接管一所老校后,有声有色,同行竞相来学习。但是,由于布局调整,该校又是农村学校,生源以民工子弟为主,成绩的确难以和城区学校比。

这位校长悲愤地说:“民工子弟的孩子,或许上不了好大学,但是,他们一样可以自信地自立于社会,这就是我的追求。我有错吗?我不需要领导多鼓励,但是,当我在努力做点真正的教育的时候,希望领导能够且慢批评和打击。”

闻听此语,似曾相识。

教育改革,历来雷声大雨点小,不是一些领导没决心,就是一些领导没勇气。当然,也有真正立志改革的有识之士。但是,他们通常被这些平庸自保的官员们,以“老百姓”的名义,用数字捆住了手脚。

我所在的学校,自办学以来,也有过一些困惑。我们班子一起认真分析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教职工的支持下,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最明显的一点是,老师们都感受到学校的学风明显好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更好了,游离于课堂、初三时候趴下一片的现象少了。

我对老师们说,评判教师的教学,首先看课堂,而不是成绩。看课堂,有多少学生在学习,用了多少时间在学习,学了多少东西。就学校而言,如果课堂中,即使到了初三,也少有学生趴在桌上睡觉或者神游于物外,那么,我们至少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来校蹲点或考察的同行问起:你们的教学质量怎么样?提升了吗?我说,别急,这个问题我也不好回答,成绩提高不是立竿见影的,更主要的是,你看我校的校园生态和课堂状态好不好。

我历来反对坐在办公室里,看一串数字,然后判定一所学校的好坏优劣。这是最简单也最粗暴的教育评价方式。

教育有着活生生的现场。

到现场看看,不要打招呼,随时走进去,看看学生和老师的状态,看看校园,看看课堂,看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懂教育的人,就可以感知到一所学校的办学品质。

数字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比如,生源起点、师资队伍甚至班子配备、学校历史、办学条件等等。

可惜的是,一些领导不喜欢,恐怕也真没时间去学校突击走走。他们对教育的真相不感兴趣。他们只对数字感兴趣。决定他们命运的上级领导,可能也爱看数字,那些看起来影响他们仕途的“老百姓”也好像只爱看数字。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和教育引导老百姓结合起来。教育既然是一门专业,就不能单纯以“老百姓”的感性认识和某些领导的功利评价来代替对学校教育的专业评价。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客观,也不公正。教育官员,如果心底没有一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没有一分对教育良知的坚守,没有一分对教育规律的坚持,没有一分对教育责任的担当,那么,他即使侥幸能够成为官场上的红人,最终也将难以成为真正令教育同行们敬重的领导。

没有分数,万万不行。如果我们的命题是科学的,那么,分数无疑是一种能力。我从来不否认分数和成绩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某种评判。但是,评判学校,远比评判个体来得艰难而复杂。不懂这点,就谈不上懂教育管理。

有校长告诉我这样一所“名校”——那是一所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学校,凡事总要争第一,美其名曰“追求卓越”。校长在大会上明确要求:无论老师还是老师带学生参加比赛,不拿第一,就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就是不合格的教师。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各种荒唐的行为就出现了:有的教师在优质课比赛中,明明技不如人,却千方百计要“争”“夺”第一,或者找人说情,或者找准评委或者活动组织中的一点细微的疏漏,反败为胜,“终夺第一”。在这样的“追求卓越”的一贯“校风”下,学生自然也是如此。不拿第一就对不起老师,就对不起校长,就对不起“今天引以为豪”的“名校”。于是,在运动会中周密分工,派人紧盯其他竞争对手的任何一丝的犯规行为,一旦超越自己,就告状,而自己则千方百计钻漏洞。听说,有一次,该校承办市运动会,在掷铁饼的比赛项目中,眼看着人家的成绩要超越自己了,该校当学生志愿者的同学就特别“配合”,努力将皮尺拉直,拉直,直至将其拉断。因为这样,对手的成绩会差一点。

这样不择手段“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学生,今后到了社会上,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位校长问我。我不敢回答,甚至,不敢想象。

看看我们的四周,在成人世界中,早已经充满了这样的令人生畏的“卓越者”了。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而另一些,因为发现自己最终无法“卓越”,实在“输不起”,就选择种种极端的做法——今天有人冲杀学生,明天有人引爆公交车,后天有人杀人全家,或者就是自我毁灭以逃避“失败”。这样的悲剧还少吗?

诸如此类,种种怪相,已经足够让我们忧思了。但一些教育者,借 “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满意”的名义,还在为这样的浊流推波助澜,这不能不令人悲哀万分。

有的学校,每年的成绩看似在上升,但这个成绩如何来的?就是从挖掘了他人的优质生源而来的。今年挖五个,明年挖十个,后年挖二十个,这样,步步为营,造就了一所“连创佳绩”的名校。

有的学校,学生五点半起床,十一点熄灯,周末只休息半天,音体美课只挂在课表中,学生除了学习,不知道生活有何乐趣,心理问题多发,却也成了领导和“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

有的学校,在领导眼中一直是不错的。为什么?因为,关键数字好看。关键数字是什么?就是考上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的学生的人数。只要去年5个,今年6个,明年7个,就是好学校。其他的几百个学生,甚至上千个学生的成绩,并不重要。因为“老百姓”也认为这就是好学校了。他们不知道,还有许多老百姓,那些被忽视的绝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其实,浑然不知道自己和孩子收获了什么,甚至,有时候,自己的孩子成了陪衬,成了他人的“殉葬品”,还浑然不觉。殊不知,所谓的“老百姓”有时候也是很好被专业人士欺骗和误导的——我始终认为,专业人员不能坚守专业精神,不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片面迎合所谓的“民意”,也是一种变相的欺骗乃至戏弄。

当然,还有更糟糕的,一些学校,除了关键数字漂亮外,一无是处。学生自私自利,忙着给老师送礼请客,忙着请老师额外“照顾”做家教。教师呢,刚上班就盼着下班,上完课,就盼着回家看电视,甚至准备晚上做家教。一个年级,靠的就是几位名优教师在拼命用劲,“为校争光”,而且只用在几位关键学生,即在所谓的“苗子”身上费些劲就行了——如同我们的体育,举国体制,专门培养几个人才,就总能在世界体坛上获得“奖牌数第一”了——这样,自然能年年得到领导的夸奖。领导还会认为这样的校长“善于抓关键”“可干大事”。

奖牌大国,并不代表体育大国;体育大国,并不代表体质强国。学校教育不也同样吗?

总之,数字背后,被掩盖和可掩盖的东西太多了——一些学生,分数是高了,进入大学或社会后,损人的损人,自损的自损,甚至出现了李启铭、药家鑫、马加爵、朱海洋这样的学生,更是令人痛心。可在一些人看来,这不足挂齿:教育的事情,当然看今天了,明天的事,谁知道呢?大学的账,怎么能够算到中学头上呢?

是的,明天,有多少人,仔细想过明天的事呢?

他们就要今天的数字,却不去思考,数字背后,遗失了多少不该被遗失的东西,又遗弃了多少不该被遗弃的孩子。

写此文,我并无意去打击和讽刺那些名校。当今社会,要办好学校,当好校长,凡教育中人,都知道是件不容易的事。上要获得领导认可,下要获得百姓认同,不容易。脱离“实际”的教育,再美好,也无法存活,谈何理念与责任?这是我每每想到,就感到悲哀的地方。

但我依然希望,我们的教育官员们,我们的校长们,能够减少一点对数字的癖好。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树人。或许,当我们对分数背后的东西关注更多,对分数以外的东西关心更多的时候,离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才能更近。多少年后,当你从教育管理者的岗位上退下来的时候,便可以自豪地说:“我是真做过教育的人,是做过真教育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