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徵辅佐唐太宗

魏徵辅佐唐太宗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言下之意,主张太宗诉诸刑罚和武力。魏徵忠诚地辅佐太宗,官位日益显赫,担任宰相之后,又任侍中,拜太子太师,地位尊贵。魏徵帮助唐太宗治理国家,前后十七年,终于取得了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民族融洽,社会升平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魏徵死后,太宗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徵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

12.魏徵辅佐唐太宗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贞观之治”一直被作为君臣人伦和政治清明的楷模。

“贞观之治”最重要的人物是唐太宗和魏徵。在皇权专制的社会制度下,魏徵的所作所为,更令人赞叹和景仰。

魏徵从小便失去父亲,家境贫困。三十八岁时,他参加了李密的起义军,为李密掌管文书。水久和李密一起投奔唐高祖李渊,干的还是文字书写之类的工作。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太子李建成招魏徵为太子洗马,负责管理图书经籍。当时,李建成的弟弟、秦王李世民任尚书令总理朝政,大权在握。李建成感到李世民是自己继承皇位的严重威胁,想除掉李世民,却犹豫不决。魏徵知道太子的打算后,屡次催促太子尽早行事,但太子迟迟不动手。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抢先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退位,自己临朝称制,当上了皇帝,即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登基后不久,召见了魏徵。太宗板着面孔责问:“你挑拨我们兄弟之间残杀,该怎么办?”

魏徵面无惧色,坦然地答道:“要是太子采纳了我的意见,就不会死于刀箭之下!”

这时,站在一旁的大臣都为魏徵捏了一把汗。太宗一听,十分惊异,暗暗赏识魏徵的直率,没有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过了不久,魏徵接到了担任谏官的任命,太宗要他对朝廷大事随时提出意见。

不出三年,太宗又任命魏徵为秘书监,参与朝廷政务。这时,魏徵已经五十岁,太宗对他的信任使他深受感动,从这以后,开始尽心竭力地辅佐太宗。

太宗即位之初,见郑仁基的女儿长得格外漂亮,而且能书会诗,才华出众,就立下典册,准备宣召她进宫侍候自己。

魏徵知道郑仁基的女儿已经立有婚约,只是还未行完婚之礼,他忙对太宗说:“陛下住在宫宇中,希望百姓也有房子住;陛下吃山珍海味,希望百姓都能温饱;陛下嫔妃成群,希望百姓能有家室。现在郑仁基的女儿已有婚约,陛下要把她纳入后宫,就毁了她的家室。这哪里是做万民之主的心愿呢!”

太宗听他这么一说,深感内疚,立即下诏,撤销了对郑氏的册封。

贞观初年,由于隋末以来的连年战争,经济匮乏,社会残破,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问题堆积如山,百废待兴。能否把国家治理好,太宗没有把握,他对大臣们说:“大乱之后,百姓恐怕不容易教化!”魏徵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大乱之后的百姓容易教化,就像饥饿的人,你给他饭吃,他很容易接受!行仁政,能马上见治理的成效。”

宰相封德彝颇不以为然,斥责魏徵的话是书生之见,他说:“社会风气越来越奸诈,特别是大乱之后,百姓很难治理,必须威猛治国。”言下之意,主张太宗诉诸刑罚和武力。

魏徵不同意封德彝的主张。他当时只是五品官,但他毫不示弱,据理以驳道:“从前黄帝、颛顼、商汤、武王执政前也经过战争,但都能用仁政把国家治理得太平。如果说百姓从秦汉时就越来越虚伪,今天的百姓岂不都变成鬼魅吗?那还谈得上什么治理!”

一席话,驳得宰相无言对答。太宗觉得魏徵的话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

没过二三年,治国的成效显现出来,逃亡的农民纷纷返回家乡,全国粮食丰收,三四钱就可买到一斗米。社会安定,唐太宗异常高兴,对群臣说:“当初魏徵劝我以仁义治天下,现在见到效果了。”

有一次,太宗带着部分大臣到东都洛阳巡视,住进昭仁宫,太宗因为对进奉的饮食器物不满意,常常大发脾气。

魏徵知道后,闯进昭仁宫,直率地对太宗说:“隋朝的君王要求地方贡献山珍海味和各种稀有之物,越精越好,这样无限制地贪求,导致了它的灭亡。唐朝取而代之,正应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引以为戒。陛下责怪地方官贡献的物品不好,是鼓励他们崇尚奢侈,这样一来,岂不是走隋朝灭亡的老路吗!希望你居安思危,存而悬亡。”

太宗一听这番劝告,马上警觉起来,感叹说:“如果不是魏徵,我哪里听得到这样忠恳而有远见的谏言。”

魏徵进谏,不但直言不隐,而且敢犯颜强谏。

贞观六年(632年),治国初见成效,太宗心中欢喜。大臣们请求到泰山举行封禅礼,太宗欣然表示同意。这时,魏徵站了出来,坚决反对。

太宗以他六年来的亲身经历,深感魏徵有远见卓识,从不敢忽视他的劝谏,可是,这一次太宗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冲着魏徵说:

“你老是跟我拧着来。是你作主还是我作主?”接着,又连珠炮似地向魏徵反问道:

“你不同意去泰山封禅,是我的功劳不高吗?德性不厚吗?国家不安定吗?四境的邻国没有臣服吗?粮食没有丰收吗?天上没有好的征兆出现吗?”

魏徵见太宗恼羞成怒,没有一点畏惧,理直气壮地答道:“虽然有许多理由去泰山封禅,但大乱之后,国家刚刚安定,国力并没有完全恢复,各地粮仓还不充盈。您率领满朝文武和禁卫军去泰山封禅,将耗费巨大。旅途漫长,沿途供奉,必然索求于民,会增加百姓负担。若官府强迫征敛,将激起百姓的不满,有损您的恩德。这样,图了虚名,实际上祸害了国家和百姓。……”

太宗听着听着,不得不认为他说得在理,便打消了封禅的念头。但是,罢朝回到后宫,怒气还未消,情不自禁地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你要杀谁?”

他说:“魏徵!他总是在朝廷上跟我过不去,弄得我十分难堪!”

长孙皇后却立即跪下,向太宗道贺:“魏徵忠直,是因为遇到圣明之君,这是您的福气!”

太宗听了皇后的这番话,怒气才平息下去。太宗在位二十三年,终于没有再提出去泰山封禅。

魏徵忠诚地辅佐太宗,官位日益显赫,担任宰相之后,又任侍中,拜太子太师,地位尊贵。但他不因位高而明哲保身,仍然保持着随事诤谏的锐气。

太宗晚年,意得志满,常常游猎,晨出夕归,并向各地搜求鹰犬之类的贡物,忠臣的谏言听不进去,百姓的疾苦也很少过问。太宗对魏徵也疏远了,似乎是怕他批评自己,为难自己。魏徵心里非常难受,他言深意切地写下了《十渐疏》,尖锐地批评太宗“纵欲劳人,亲近小人,凭自己的好恶任免官吏,爱动用军队征伐邻国”,并指出了种种误国的迹象。

太宗毕竟是唐王朝的奠基人,通晓立国、治国之道。他读完这篇奏章,大惊失色,也深深地被魏徵始终不渝地尽职尽责的精神所感动,急忙宣召魏徵入宫,诚恳地表示:

“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愿意改正,善始善终。否则,我将没脸与您相见了!”

太宗还让人将魏微的《十渐疏》抄在自己居室的屏风上,使自己每天能读到它。又命令史官抄录一份,写在史书上。

魏徵帮助唐太宗治理国家,前后十七年,终于取得了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民族融洽,社会升平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魏徵死后,太宗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徵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太宗时常想念魏徵,感叹地对群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