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就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教学反思,并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这是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而在我的这节公开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中,学生的表现,深刻感受到当时备课时,对学生学情分析对教学的帮助。新课程要求教师专业上要具纵向的深度,更要有横向的广度。在《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也存在这样困惑,一不小心就成了法律课了,这不是历史教学的学科要求。首先,新课程给学科教学提供了契入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反思

——一节历史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王 军

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从学习历史中获得启迪与升华。所以需要我们把一个生动的历史学习过程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就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教学反思,并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这是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今年的九月,全国中学历史年会在宁夏召开,学校根据要求安排我随机上了一堂课,作为与会专家讨论的对象。公开课已经结束了很久了,在不断的反思中我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中要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的升华,也对新课程有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个人教学思考与同仁们进行交流。

思考一:关注学情,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关注学情是教学设计的永恒主题。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教学的内容与知识的联系结构,注重教学的技巧,与知识能力的培养。其实很少是想学生的感想,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学生的能力水平。而在我的这节公开课《罗马法起源与发展》中,学生的表现,深刻感受到当时备课时,对学生学情分析对教学的帮助。就这节课来说,知识难度很大,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于古代罗马的历史知之甚少,它离我们的时代那么远,离我们的文化那么远,离我们学生生活与实践太远,更不要说罗马法,学生能够知道就很不错了。而由于各门课的学习压力,我们无法要求学生在课下去探究这个由大学教授们研究的罗马法。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就要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缩小,从时间上与空间上减少学生认知难度,激发学生求知欲,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阅读主动探究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突出三个方面的设计:第一、对罗马历史的教学设计,因为学生在没罗马史的知识背景下是不能学习本节内容的,而且从教材的分析来看,编者在编写的过程中也是把罗马法作为历史学习的契入点来安排的。以达到通过罗马法贯穿罗马史的学习。第二、突出罗马法基础知识的学案导学,因为在学情分析中我发现学生对罗马法的感性知识不足,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第三、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延伸,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律与中国的宪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通过贴近学情、接近生活,营造一个轻松生动的课堂。

思考二:教学中的难与易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在知识与能力培养的上是有难度的,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空间与时间距离之中、历史思维培养以及学生认知水平上。有时我们老师更喜欢把自己作为学科的专业人士来看待,从而形成知识和能力上的难度,就从《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来看:首先难在知识上如果从一个受过大学历史专业教育的人来说可以讲的东西很多,需要掌握的东西也很多,用一学期,甚至于更长的时间来研究也不为过,如果此时我们把这些作为学生拓展的方向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知识性的难度。其次作为老师经常性无意识的提高教学中对能力的要求,总是理想化学生的能力,从而出现拔苗助长教学情况。而随着新课程对学生探究学习的倡导,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成为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更多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强调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认知与提升。我们老师不能总认为教的知识简单,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而只是创新,以所谓的“新”来吸引学生提高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对基础知识一掠而过。其结果是学生对知识较难的学不进,易学的又不扎实。在《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的教学中,我把图片、地图和时间这些最感性的知识作为学生进入教学的前提,因为感性的知识学生是可以感知的,是可以缩小历史知识的空间与时间的界限,罗马的“角斗场”、艺术品及建筑可以透视罗马帝国的文明,罗马的地图可以展现罗马的庞大,罗马的时间可体现罗马帝国的悠久,这些学生是可以从历史表象中去归纳与感受到的,而学生难以理解的是这些感性背后的理性,也就是本课与学生共同探究的中心,有两种办法可以解决:第一是考虑到学生对罗马的认知程度而运用讲授,另一种是运用本课所提供的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罗马法的产生、发展和形成,去思考与讨论。其实有时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我更认为前一种方法,根据老师的知识与能力,会对罗马法与罗马历史讲的更清晰。但这其实就想当然的提高了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能力难度,而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而当我用教材中提供的基础知识与学生共同探究时,随基本能力的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被激发出来,他们甚至清晰给我展示了罗马帝国是如何通过武力与法律构建这个横跨欧亚非历时千年的大帝国。可见,教学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深入浅出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从浅近到深奥,由“容易”到“困难”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只有透彻掌握了“浅”的,才能进一步掌握深的,掌握容易的,才能很好理解“难”度较大的。但在备课时,老师首先要突破知识与能力的“难”,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作为打开教学困难的钥匙,而不是附属品。知识就容易学到,要深得进去,要“浅”得出来。讲课时要放得开,收得拢,能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事例,使学生迅速理解所学知识,并由此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历史知识才学得扎实,掌握得牢固。

思考三:学科知识是主体,拓展要有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专业上要具纵向的深度,更要有横向的广度。在实际教学我们确实发现这对教学的作用。尤其是历史科这样一门专业性与综合都很强的课程,就必须要坚持以专业课为主,拓展有度。

随着专题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形式时,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拓展能力成为教师能力的表现,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这个“度”的把握非常容易出现问题。有时就成了文学课、美术欣赏课、音乐课或者政治课等。在《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也存在这样困惑,一不小心就成了法律课了,这不是历史教学的学科要求。历史课就是对历史的发展过程、线索和历史发展因素的学习,以形成历史的思维。如果过度的知识拓展无疑是提高了历史教学的难度,使学科教学“四不像”。所以,教师就要认识到教材的编写者是让教材成为历史教学的契入点,而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展示历史的“面”,展示历史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还原历史主体,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考四:再认识新课程

新课程进入课堂,到底给教学带来了什么呢?笔者认为:

首先,新课程给学科教学提供了契入点。从教材的角度来看了,专题史的引入,是给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点,如罗马法打开了罗马的历史、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展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揭示了中国近代史等,这都是一个个窥视历史的窗户,当我们打开它时,我们发现原来历史是如此的丰富,空间是如此广阔。

其次,新课程给学科教学提供了探究学习的平台。在新课程所提供的广阔的空间中,教师与学生应该以何种方式去学习、思考和发展呢?新的课程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一种自由,但必须去主动的研究。如罗马法需要研究的不仅仅是其本身,而要学生去认识、研究罗马的历史,只有学生了解了罗马历史才能去研究罗马法,新课程在“逼”着学生去探究罗马历史。也就是说所有的“丰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学生通过研究与探求才能打开。而教师的作用是那把“钥匙”,是推开那扇“窗”的手。

其三,探究学习是知识与能力是统一的。新课程强调“探究学习”,强调“过程”。而构成探究过程的基础是知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件。如在《罗马法起源与发展》,你要探究罗马法,其必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罗马法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和影响,其二是罗马历史的产生、发展过程。所以在探究过程中只有有了知识的支撑才能形成探究,并通过过程的探究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比较、分析进而达到能力提高和历史思维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最后,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在此背景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我们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实现新课程赋予教师的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