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有力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人大代表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不属于行使代表权利的行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占代表总数的13.76%。

专题3:坚持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对应的课标内容标准

◎知道我国现阶段政治制度,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考什么——知识点详解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享有宪法赋予的管理国家等权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人民行使权力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这就是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有力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其职权主要有: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等都由它来选举或任命;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怎样学——学习方法点拨

●把握我国的政治制度,一定要将政治制度与人民当家作主联系起来,认识到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作主。

●学习这部分内容还要和主题五中“参与政治生活”这一专题的内容结合起来,明确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是当家作主的表现。

怎么考——典型题例分析

【题例1】每年的3月,全国人大代表都会齐聚北京,共商国是。2009年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这说明(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B.人大代表有权决定国家和社会的一切事务

C.每个人都有机会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D.我国公民的政治经济权利有法律保障

——成都市2009年中考

〖解题指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全国人大代表的一系列行为,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A

【题例2】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回答1—2题。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 )

A.立法权 B.监督权 C.决定权 D.任免权

2.这部法律的出台( )

①使生产者不再制假售假      ②表明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③有利于创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  ④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再受侵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台州市2009年中考题

〖解题指导〗审议并通过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活动,是在行使立法权,这是其主要职权。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在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方面进一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表现。

〖答案〗1.A,2.B

【题例3】2009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部分人大代表在互联网上利用博客等现代新型传媒征求网民意见,并及时予以反馈,深受网民欢迎。这表明( )

①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  ②人民代表对人民负责

③人民代表行使代表权利   ④人民代表受人民监督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盐城市2009年中考题

〖解题指导〗人大代表通过互联网听取人民意见,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能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意愿,是对人民负责的表现。另一方面,人大代表与人民沟通,也能使人民群众了解人大代表,监督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不属于行使代表权利的行为。选项①与题意无关。

〖答案〗C

练哪些——中考真题及模拟题精练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9年2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20个教育重大关键问题”清单,公开向社会征求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国家制定公共政策时向公民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表明( )

A.公民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B.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

C.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D.公民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力

2.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开幕。2970名全国人大代表共聚北京,共商国是。其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占代表总数的13.76%。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至少都有1名代表。这说明( )

①全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②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国人大代表

③13亿人民都可以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④我国各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胡小燕是一名制陶工,在中国南方的制造业中心广东省打工。她和来自上海和重庆的两位农民工代表一起,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这是现代中国政治中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和象征意义的里程碑。回答3—4题。

3.让“农民工”堂堂正正走进国家权力机关( )

①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  ②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③体现我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    ④是公民享有平等权的表现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农民工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

③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④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泛性的真实体现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2009年3月承德市政府预算报告在人大未通过,经两次修改增加民生投入,削减政府采购,7000万让利民生后才获通过。这一事例表明(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公民

③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④我国政治文明进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6.在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是( )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7.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是( )

A.国务院 B.最高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C.中央政法委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8.每年3月,我国都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商讨、决策国家重大事务。会议期间,大会要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国家的一些重要法律、发展纲要等。这表明(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对重大事项的决定权、监督权

④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在向全社会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修改,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这表明( )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大会  ②我国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③我国坚持依法治国方略       ④我国法律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监督权,可以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实行公民的民主监督( )

A.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不正之风  B.反映了道德的重要作用

C.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D.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公民的宪法规定

11.2009年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建言献策,许多群众还通过网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人大代表通过提出议案行使自己的权利。这说明( )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人大代表可以超越法律行使特权

③我国公民可以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④我国公民依法享有言论自由和批评建议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2008年5月1日,以建设“阳光政府”保障公民知情权为宗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并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此条例的实施( )

A.便于公民了解国家和政府的秘密  B.有利于公民更好地行使监督的权利

C.可以彻底杜绝政府腐败      D.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参与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

13.物权法从起草到通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历经8次审议,100多次修改。该法规定:“国家的、集体的和私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物权法的制定过程及规定表明( )

①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人民群众可直接参与立法,制定法律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最高立法权  ④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4.2009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汇聚北京,代表人民的意愿,共商国是,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工作报告。这表明( )

①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在我国,由人民代表统一行使权力

③全国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赋予的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为了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国采取的重大政治措施有( )

①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实行依法治国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A.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B.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C.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D.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7.2008年6月2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期间,胡锦涛主席来到人民网,并通过“强国论坛”同网友们进行了22分钟的在线交流,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史上的新篇章。这表明的是( )

①网络开辟了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新途径

②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健全成熟的标志

③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步的具体体现

④有助于公民更好地行使监督权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德国《我们的时代》周刊最近一篇文章指出,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这个原本落后的地区——西藏焕发了青春。这一自治区在朝一个现代化社会方向发展,无论在经济、教育,还是西藏文化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进步。回答18—19题。

18.西藏的发展表明( )

①我国一贯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②发展民族经济和振兴西部地区主要靠中央政府的扶持

③我国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④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我国对西藏等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高度自治制度

20.为了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民,我们必须( )

①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简要回答。

材料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材料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自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成型,依法行政稳步推进,全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不断增强。

(1)发扬人民民主有哪些政治制度做保障?

(2)生活在民主法治社会,我们应该培养哪些意识,提高哪些能力?

22.简要回答。

50多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之一是: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容,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请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2个特点。

23.阅读材料,分析说明。

材料一: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并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大会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春天再次来临,“两会”的民生春风吹绿大地,政府的“民生礼包”温暖了13亿人心。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项举措直接惠及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预算中的一组组数据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息息相关。

小刚看完以上两个材料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帮助回答。

(1)党和政府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说明了什么?

老师也提出了两个问题,请你予以解答。

(2)你的身边还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人民生活问题?请列举两例。

(3)请你说说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24.阅读材料,分析说明。

材料一: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自治区主席以及所属各地区、市、县的人大和政府的主要领导均由藏族公民担任。截止到2007年底,西藏县乡两级人大、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分别占到了84.04%和87.49%。

材料二:西藏自治区连续7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达到31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2000元。2007年,西藏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788元,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西藏将年人均收入低于800元的特困农牧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作为一个公民应该怎样珍惜少数民族地区目前良好的发展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