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挑选与筛选

挑选与筛选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他事物。另据巴甫洛夫学说,注意的中枢机制是神经过程的诱导规律。这个规律表明,人在注意一定对象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就会产生一个优秀兴奋中心。由于这个中心的兴奋作用,引起周围其他区域的抑制过程,这就是负诱导。巴尔扎克写作时所产生的幻觉,正是这种负诱导的规律的体现。其关键在于能否严格要求自己,有没有恒心和毅力。由此可见,“心”是可以分的。

一、挑选与筛选

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创作《高老头》期间,一位朋友去拜访他。当巴尔扎克打开门的时候,只见他神色黯然,泪流满面,声音沉痛地对来访者说:“你知道吗?高老头……他死了。”那神态,那声音,仿佛高老头就是巴尔扎克在真正的现实存在中一位活生生的老朋友似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他事物。对其所朝向的事物,知觉映像就会清晰完整;而对其非朝向的事物,知觉则模糊不清,若有若无。另据巴甫洛夫学说,注意的中枢机制是神经过程的诱导规律。这个规律表明,人在注意一定对象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就会产生一个优秀兴奋中心。由于这个中心的兴奋作用,引起周围其他区域的抑制过程,这就是负诱导。负诱导越强,则注意越集中;注意越强烈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对于其他对象的观察也就越模糊,就会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现象。巴尔扎克写作时所产生的幻觉,正是这种负诱导的规律的体现。

巴甫洛夫在讲到这种现象时作了一个有趣的描述,他说:“如果能够透过头盖骨来看,在大脑两半球具有优势兴奋中心的地方能够发光,那么,我们在思考着有意识的人脑中,就会看见一个发光的斑点,是如何沿着它的大脑两半球转移着;这个斑点的奇妙而不规则的轮廓,无论在形式或大小上都经常变化着,而且这个斑点是被大脑两半球上所有其余空间内的或深或浅的阴影围绕着。”这个发光点就是这里的优势兴奋中心,而围绕它的“阴影”就是其他区域的抑制状态,即负诱导状态。我们要想学得好,就要培养形成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这就是注意力集中——这一宝贵的心理品质。

经常听到一些同学说:我不是不想读书,也并不是不想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每当想静下心来读书、静下心来听课的时候,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就向我走来,他告诉我——王母娘娘正在开蟠桃盛会,搅得我心游仙宫、口水直流;每当我准备聚精会神的时候,婉君又向我情意缠绵地哭泣,使我也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啊!

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蒲松龄少年时代极负才名,但是后来屡试不中。他为了激励自己专心写一部汇集奇闻趣事而鞭挞时弊的书,特在书桌上刻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联鞭策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志愿。讲这个故事,不是叫同学们也在桌子上刻字,而是要同学们从中悟出道理,即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用“座右铭”的形式来勉励自己。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精力集中的问题,在较大程度上是一个人非智力(能力)因素的问题。其关键在于能否严格要求自己,有没有恒心和毅力。“座右铭”的来源有三:一是名言、格言、谚言;二是历史上伟人们成长的事例;三是自编。字数不定多,但针对性一定要强,并注意经常变换内容,以求实际效果。例如,如果是缺乏理想使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就用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勉励自己;如果由于不会珍惜时间,就用富兰克林的“时间就是生命”来督促自己;如果 是“懒”字作怪,就用格言“勤能补拙”或谚语“笨鸟先飞”来鞭策自己。自编也很容易,清末因禁烟闻名的林则徐,他容易发怒,就在自己的房中写了条幅“制怒”来控制。座右铭贴在何处呢?按理无需多说,贴在座位的右面。但学校课桌是公物,不宜乱贴,最好贴在铅笔盒里,贴在最易分散精力的教科书上,或贴在课桌的反面,打开桌子总能看到。乒乓球国手郑敏只能打顺风球,遇到挫折容易浮躁,于是比赛时她在橡皮胶上写了“戒躁”二字贴在掌心上,一旦遇到不顺利的情况就看看掌心,使自己冷静下来,终于为中国乒乓女队在世界乒坛上打翻身仗立下了汗马功劳。

是不是写了座右铭就能为集中精力来做保证,几句豪言壮语也只能唬唬人而已。若能做到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坚持性、意志的自制性,那么读书、工作的时候就会集中精力,就不会开小差。为了使我们的学习更有成效,就必须学会用理智的力量驾驭情感的野马,运用远大的目标抑制过度的欲望,用自制的办法收拢涣散的注意,成为注意的主人。

谈到这里,有些同学又会提出质疑:“你叫我们专心致志读书,而老师却强调我们读书的时候要眼到、口到、手到、脑到,这不是太矛盾吗?”

矛盾吗?不!

你看过美国职业篮球巨星空中飞人乔丹打篮球吗?你看他,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手像玩魔术似地拍打着篮球,带球,假动作骗过对方,随即纵身一跃,单手出球,刷的一声“二分”!你看过中国杂技队在世界锦标赛上夺冠的精彩场面吗?你看那些杂技队员,脚踏独轮自行车,不仅口中要含着飞快旋转的托盘,手还要配合这些节拍做一些精彩的动作,那真是悬之又悬、绝之又绝。你看过民间艺术家唱独台戏的情景吗?你看,他们不仅要唱,还要弹,有时一个人竟能搞个音乐班子。他们真正做到眼、口、手、脑一齐并用,不但“一心两用”,有的还一心四用、五用呢?由此可见,“心”是可以分的。事实上,这就牵涉注意力的又一优良品质,即注意力的分配问题。

那么什么是注意力的分配呢?所谓注意力的分配,就是指同一时间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动作上。具有这一能力的人,说明他注意力分配的品质较好。

我们的学习也一样,往往需要同时从事多种活动,注意力就要适当分配,有轻有重,不然就不能真正学好知识。但注意力要想分配好,是有条件的。第一个条件是,你所参与的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是需要把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活动上,而同时进行的其余活动都是不需要注意力过多支配、“自动化”的活动。比如有时我们一边走路,一边和别人谈话,一边观看周围的景物,甚至还可以思考问题。走路成为不假思索的熟练动作,当然就不需要注意力集中,在这方面,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了。和别人谈话或讨论问题,成为重要的注意对象,自然大部分注意力就集中在这方面的活动上了。上课记笔记,每个字怎么写不需要冥思苦想,因而笔在纸上的运动就会像我们吃饭、穿衣一样,一张口一伸手就可以了。由此可见,注意力能否分配的关键,是看你从事的动作是否熟练;你所从事的动作越熟练,注意力分配的可能性就越大。

注意力分配的第二个条件是:我们同时从事的多种活动应当有相当的联系,并且这些活动都不是生疏的,才能使注意力分配恰当、适时。听讲和记笔记是由共同的内容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因此可以分配;而司机开车即便达到了十分熟练的程度,也不允许随便与人谈话,究其原因,就是开车这个动作和别人说话没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如果开车的注意力不够,他就不能把足够的注意力分配给开车所需要的各种动作上,从而容易发生事故。

注意力分配的第三个条件是:我们能够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迅速地、轮换交替地给予注意。一个熟练的演讲者,他既要讲话,又要照应听众的情绪,此时由于他对自己的讲稿已经很熟悉,只要看一眼标题或关键词语,就可以讲出下面的内容,这样和可以恰当、适时地将注意力进行分配。

综上所述,要想注意力能够分配,我们必须做到对所从事的动作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否则,注意力难以分配。

但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分散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注意力的分配是注意力的一种优良品质,而注意力的分散则是精力不集中的表现。因而我们要避免注意力的分散,而要把注意力的分配调节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