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赏识教育须有“赏”有“识”

赏识教育须有“赏”有“识”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赏识教育完全没有了解的朋友请先阅读第一部分;已经有一定了解,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朋友请直接跳至第二部分。)提到赏识教育,我们绕不开周弘和周婷婷父女。父亲周弘把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作了总结,称之为“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思想。第一种情况是父母把“赏识”作为手段,试图以此换取孩子的高分。周弘先生把这种“赏识”叫做“功利性赏识”。功利性地运用“赏识”,结果肯定不如意。

赏识教育须有“赏”有“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

(对赏识教育完全没有了解的朋友请先阅读第一部分;已经有一定了解,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朋友请直接跳至第二部分。)

写给现在还不了解“赏识教育”的朋友

提到赏识教育,我们绕不开周弘和周婷婷父女。周弘是老三届,曾是普通工人;女儿周婷婷刚生下不久就双耳全聋。按常理来说,悲剧似乎该上演了。可是,他们却创造了奇迹:婷婷小学跳了两级,8岁对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数字倒背如流,十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受到江总书记接见,十六岁成为全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二十岁赴美国盖劳德特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荣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人物。是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了这样的孩子?父亲周弘把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作了总结,称之为“赏识教育”。

孩子们需要赏识。

父母常在外人面前反复诉说孩子的过失

我们有些家长或老师朋友会不分场合地贬低孩子,虽然他们常常是无意的,有时候甚至用心很好。

家长在外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这也许本属于无意,或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谦虚。但孩子的心很柔软,一不小心就会伤到,而且,会伤很深、很久。这是朋友们应该留意的。

自尊心受到成人尊重的孩子,容易发展出自信的性格。自信是一个人做成任何一件事情的基础。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受挫,他就容易自卑,性格也可能变得偏执顽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很多行为都可能挫伤孩子自尊,简列6种:当众批评孩子;没有弄清楚事情就责怪孩子;总是给孩子算旧账;把孩子犯的错扩大化;用别的孩子的长处跟孩子的短处比较;对孩子的成功不屑一顾或者泼冷水。

即使孩子有成绩,父母也会不满意

我们有句祝福人的话叫做“芝麻开花节节高”,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如此。这本来是一种极为真诚美好的愿望。不过,这话怎么说才能达到激励孩子的效果,很多家长朋友似乎并未注意。

举个例子说,小毛本来是个贪玩的孩子,成绩中等。可后来有一段时间受了同学激将,他突然发奋图强。两个月后一场考试,小毛居然挤进全班前十五名。小毛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母亲却一脸冷漠地说:“前十五名算什么,有本事进入前十名!”小毛一听这话就有点蔫了,心里嘀咕:“我这两个月那么用功,你们又不是没有看到。一句鼓励的话也没有,真是的。”

话虽这么说,小毛还是暗暗加劲,拼命往前赶。一次数学考试居然在班里还得了个第一。“这次爸爸妈妈不知道怎么美呢!”小毛心想。谁知回家通报了这个好消息后,父亲却说:“一次第一算什么,有本事次次第一!还不过是班里的,就高兴成那样,有本事拿个年级第一。”小毛火了:“你们就会说!你们自己去试试看!我如果真考到了年级第一,你们又会说‘有本事考个区里、市里、省里、全国、全世界第一’。有本事你们自己去啊!”

小毛父母有点懵了:“你这孩子真不像话!有你这么跟父母说话的吗?”

他们本来是想激发孩子的斗志,用心可谓良苦。作为成人,我们可以理解他们的苦心。不过,我认为他们在这里使用的激励方法不太妥当。

有一个观点几乎在书中的每个部分都提到过,这里再强调一下:成就感是每一个人最深层的需要之一。无论成人或是孩子,打心眼里都需要别人对自己真诚而切实的肯定。

比如你在公司里工作非常勤奋,无论老板给的任务多么艰难,即使把自己的工作外时间耗进去你也要及时并且出色地完成任务。可是老板永远都不满足,永远都不说一声“好”,你的感觉如何呢?我想只有那些内心力量超强大的人,斗志才不会被压下去;可惜,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凡人,有着凡人的心理需求,希望被肯定,希望活得有价值感。

孩子呢?也是如此。

从反面激将是一个办法,从正面引导也是一个办法。两者都可以用,但如果用滥了,就都会无效甚至产生反作用。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面子”一说,人们也很乐意说别人好话,似乎很顾及对方的感受。不过,这种做法在成人之间的社交场合比较常见,关系亲密的人互相反倒很不注意,也许真如古语所言,“亲不敬,熟生蔑”。

可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都是一样的。在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父母,对孩子正话反说的本领早就有了,而在正话正说方面,观念和技巧都还差得很远。

写给“赏识教育”实践过程中碰壁的朋友

我们社会上容易刮“风”。“风”一起,大家就有些急躁。赏识教育在一段时间内也刮起一股旋风:频频见报,处处受捧,炙手可热。很多父母朋友都为此心潮澎湃。

赏识教育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思想。人们欢迎它,这是好事。不过,我想指出的是,现代社会思想多元复杂,家长朋友若自己对孩子没有较深程度的了解,也不注意培养与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一味跟风,想从各种教育思潮里面获取种种技巧来事半功倍地达致教育好孩子的目的,这是肯定要碰壁的。

赏识的困境

赏识教育施行过程中,已经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父母把“赏识”作为手段,试图以此换取孩子的高分。举个例子说,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父母其实非常生气,本来想发脾气,后来一想,似乎“赏识”的方法更有效,于是就忍住了,挤出笑容来对孩子说:“没关系,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考好。”几次下来,若“赏识”还没有效果,心急的父母就会忍不住又打骂孩子,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真虚伪。

周弘先生把这种“赏识”叫做“功利性赏识”。采用这种方法的家长朋友,并不是从内心深处真正欣赏自己的孩子,而是把“赏识”作为一种筹码,来交换孩子的努力。一旦这种交换没有成功,父母立马撤回这种情感投资。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也是这样的话,建议你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在观察和体验父母的所作所为时一点都不笨,套用一句话说就是: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父母真诚与否,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正如陶行知《小小歌》所唱: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第二种情况是家长真心诚意地欣赏孩子,结果却还是不对头。

比如说有些孩子本来就很有实力,而且相当自信,家长若只是给予夸奖,孩子就容易得意洋洋,目中无人。成绩出众,性情又过于张狂,在人群中就容易被孤立,如果不加以提醒,成年后的人际环境状况可能就会令人担忧,这对孩子的一生都影响颇大。

而对有些自暴自弃的孩子呢,也不是光说几句“我相信你”就可以加以改善的。有个孩子成绩很不好,又爱打架,在教室里动不动就揍人。班主任那时候正在学习赏识教育,也不责怪孩子,只是和颜悦色地说:“老师相信你下次不会的。”结果呢,孩子越来越无所谓,对同学还时不时教训几下。班上其他同学气得不行。

再比如,孩子到初中之后,对自己的判断力越来越强了,做得好不好,他心里有数。如果某一次比赛,他很清楚自己确实没做好,而父母却一个劲地给予夸奖,孩子会很反感,觉得父母只是把自己当小孩哄,或者觉得父母在讽刺自己,或者觉得父母的眼光和评价水平实在不怎么样。

有些年龄小一点的孩子被表扬太多之后,就听不得一句批评了。父母若说他一句,他会好几天不理人,甚至会发火,有时候闹起来,大人简直一点办法都没有。

要把赏识教育运用得恰如其分,确实不容易。

思路的澄清

功利性地运用“赏识”,结果肯定不如意。因为孩子有心,能感觉到你是否真诚。但是即使父母真诚,也未必成功,原因何在?

所谓“赏识”,“赏”和“识”缺一不可。态度真诚,只是做到了“愿意欣赏”,至于“识”,还差得远。只有“识别”准确到位,“欣赏”才有水准,才能拨动孩子内心的那根弦,使之产生共鸣。肤浅的赞赏让理解力不强的幼童自以为是,让有一定理解力的孩子不屑一顾,何必呢?

所以,对于已经接受“赏识教育”理念的家长朋友来说,最重要的是发展自己“识”人的能力。

发展“识”人能力

我们在这里把“识人”具体化一些。简单说,“识人”就是要识别孩子的优缺点(说成优势和劣势,或长处和短处都可以)。请注意,我们说的是“优缺点”,而非仅仅是“优点”。

我们有些父母朋友的习惯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对优点熟视无睹。而赏识教育理念的意义在于:帮助父母把焦点从孩子的缺点(问题)移至优点,通过努力培育孩子的优点,使得缺点不得不缩小地盘。用毛主席的话说,这是“集中优势力量”,“在战略劣势下占据战术优势,用战术优势抵消、扭转战略劣势”。

盯住孩子缺点的朋友,是想通过让孩子改正缺点的方式走向成功;赏识教育是试图通过培育和扩大孩子优点的方式引导孩子走向成功。这二者目标是相同的,只是策略不同,家长朋友可以视情况灵活使用。

推荐阅读:

周宏编著:《赏识教育丛书》,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卢勤著:《告诉孩子你真棒》,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定价16元。

崔华芳著:《赏识孩子的55个细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定价23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