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调整与过渡时期)

—年(调整与过渡时期)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8年3月4日,经西北大学批准,西北大学附校成立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简称“革委会”。西北大学恢复李鼎文的附校副校长职务,主管小学工作。1975年,在现址新建的西北大学附中教学楼竣工。这是在废除“文革”期间免试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的第一届高考。还有1名初中生汤柏参加高考,最后以优异成绩被西北大学历史系录取。

三、1966—1983年(调整与过渡时期)

标志事件 新建附中教学楼竣工 首届高考成绩突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极大的冲击。该届毕业生接市上要求留校参加“文化大革命”。“文革”时期,在“课程要精简,教育要革命”的口号下,大砍基础课,只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工农业基础、革命文艺、体育等科目。1967年开始复课闹革命。1968年3月4日,经西北大学批准,西北大学附校成立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简称“革委会”。吕高文任革委会主任,学生范秦安任副主任,学生陈伯生任委员。1968年9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进驻学校,对所谓的“黑帮”(“文革”期间,“黑帮”一词主要指走资派,有时也泛指所有被打倒的“牛鬼蛇神”)松绑。“文革”期间,学校革委会以“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为目标,提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口号,倡导走“五七道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校于1969年10月开始,陆续组织在校的三届初中毕业生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学校组织66届、67届两届学生到宝鸡地区扶风县法门公社插队,68届毕业生到咸阳地区兴平县插队。

(编者注: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文革”后期,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插队和劳动的政治运动。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

根据有关材料记载,扶风县下乡知青83人,下放教师1人。有团结大队(成员有舒亚蕾等16人,分布3个小队)、胜利大队(成员有潘长安等21人,分布2个小队)、新生大队(成员有曹芮等20人,分布4个小队)、红星大队(成员有王丽民等26人,分布5个小队)。当时下放的教师是惠胜云。兴平县下乡知青34人,下放教师1人。有王村大队(成员有王银玲等12人,分布2个小队)、韩村大队(成员有冯正民等22人,分布4个小队)。带队教师为贺治民。后来因本校人数有限,随外校到陇县、宝鸡县的知青有4人。

1969年,学校又组织师生到渭南地区大荔县官池农中,一边劳动,一边学习。第二年3月25日,全校师生返回西北大学地质系磨片室旁的教室继续上课。1970年毕业生少部分分配工作,其余去三线修铁路。根据《70级中学毕业生动员分配情况调查表》记载,70级共毕业37人(男14人,女23人),招工1人,参军4人,动员参加三线建设13人(男同学7人,女同学6人),其余因种种原因留校。

(编者注: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三线”指三线省区,用今天的区域概念来说,三线地区实际就是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1970年,按照陕西省教育厅要求,学校使用省编教材。1971年学校的学制改为“二二”制,即初中、高中各两年。这时西北大学附中由初级中学过渡到完全中学,有初中两个年级4个班,高中1个年级1个班,到1972年有两个高中班。西北大学恢复李鼎文的附校副校长职务,主管小学工作。其时,教师人数有所增加,有政治教师肖效武、冯函章,语文教师魏秀芹、井凤霞,数学教师郑醒华、杨留冀,物理教师郭泰运。从陕西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中分来三个大学生:韩克忠、李剑、刘志金。其间,又从外单位调进张元泰、张志林等老师。后来又有潘文颖、程蔷、吕明霞、王银梅、谢珂、赵云美、李真、余梅英、王念东、黄荣发等老师加入附中教师行列。这些老师的调入,极大地壮大和稳定了附中的教师队伍,同时也给附中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1975年,在现址(现在初中部)新建的西北大学附中教学楼竣工。中学一步一步,由小到大,异常艰辛而顽强地向前发展着。艰难发展了15年的中学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独立的实验室、教研室、办公室、阅览室和文体活动场所。当年有4个年级7个班,教职工20人。这时,由于规模扩大,教职工人数增多,中小学便分开管理。吕高文任中学负责人、书记兼校长,姚侠担任中学教导处副主任。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工作的重点迅速扭转到教育教学方面,积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时,四年制的完全中学初具规模,高中有两个年级4个班,初中有两个年级4个班。1977年全国高考恢复,高77应届毕业生参加“文革”结束后的首次全国统一高考。由于时间仓促,所以这一年的高考是在12月份进行的。这是在废除“文革”期间免试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的第一届高考。首届全国高考成绩喜人:芦晓冬同学考入北京大学,王伟同学考入清华大学,还有不少同学考入全国其他重点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破例从下届学生当中挑选的4名学生参加高考,有3名考上大学,他们是赵冬、甘维和王宇宁同学。还有1名初中生汤柏参加高考,最后以优异成绩被西北大学历史系录取。1978年秋季,教育部颁布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校改用全国统编教材。同年,学校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指示精神,通过不升级、不毕业、延长半年学习时间,完成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的转变。从1979年开始学制改为五年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两年。到了1981年,高中学制改为三年制,恢复“三三”学制,初中、高中各三年,一直沿用至今。至此,六年制的完全中学业已完全定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