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材施教,为孩子提供合适的学习

因材施教,为孩子提供合适的学习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忙完手中的工作,李廷翰常会去教学楼巡查一番,了解一下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为有如此聪慧的学生,李廷翰不免欣喜不已,但也顿生惋惜之情。研究国文科读法时,李廷翰更是提出“全背不如选背”,“强令之背,不如令其自然背”的教学主张。除了通常的教室,李廷翰为他的训育室作了精心的构思。这,就是李廷翰,他用他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与爱经营着万竹小学,更极力通过因材施教为孩子们提供着合适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最优化的教育。

因材施教,为孩子提供合适的学习

忙完手中的工作,李廷翰常会去教学楼巡查一番,了解一下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因为每次走进课堂,走近学生,都会给他带来许多意外的收获和对教育的思考。然而今天,他并没有走进教室,只是在窗外静静地观察。

这是一堂算术课,黑板上已洋洋洒洒地罗列了些许公式和相关的例题。教师在仔细讲解过后,便让学生进行练习。李廷翰发现有些孩子先前极为认真地听讲,然而此时却仍眉头紧锁,苦思而不解习题,似仍未得学习之要领。于是教师便俯身耐心为其再做仔细讲解。

门外的李廷翰感叹教师的严谨教学之余,却也发现了个问题。有些许学生,他们听课时并非最专注,练习时仅花费数分钟,之后便无所事事。要知道,一般学生耗时10多分钟做练习,仍需教师加以辅导。难道是顽劣而草草答题?李廷翰的眉头不禁微微皱了一下。

带着疑问,课后,他翻阅了这些学生的习题本。然而,每道答题字迹端正,思路清晰,鲜有差错。可见所学知识掌握极好。为有如此聪慧的学生,李廷翰不免欣喜不已,但也顿生惋惜之情。“教室之中各生程度不齐。教师顾及劣等生,而优等生实大受其害。”尽管教师在知识的教授和练习的过程中已经谋种种补充之方,以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需求,但教室之中优劣共存,教师须兼顾全局,故而“扪心自问,对于优等生如喂食,然实未使之果腹。但若优等生果腹,劣等生则匍匐不能行。”如何满足两者之所需,做到两全其美呢?

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从此成了李廷翰之后治学的重心之一。

于是,自学辅导的教学模式被大胆地应用在高年级算术课。优等生不必再按部就班地学习,而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吃饱吃好。劣等生也能得到教师更多的悉心辅导。

中高年级组的公共科也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实施了分科设计。叮铃铃!伴着清脆的铃声,学生们从一个教室走进了另一个教室。这边,算珠被打得噼噼啪啪,唱起了欢快的歌谣。那边,笔尖沙沙沙,在纸上舞动身姿。善于会计的学生不必再为不善书记而苦恼;善于图画的学生也能一展所长。

研究国文科读法时,李廷翰更是提出“全背不如选背”,“强令之背,不如令其自然背”的教学主张。并要求万竹教师对于书中“有必须永记不忘者,当加以选择。预定何课当背,何课当不必背。”必须背者,讲解时“注意字句前后之联络,诵读时又施种种之方法,使学生诵读数遍之后,熟极而流,随口背去无异摊书而诵。”

大胆的改革为教学内容做了减法,却为教学效果做了加法,更为不同能力的学生赢得了时间以外的许多意外收获。

国文课内,学生们精神百倍、有的放矢地学习,枯燥的背诵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复述,选背的部分记忆更加深刻了。课后,教室里摇头晃脑苦背课文的人少了,操场上、图书馆尽情放飞欢声笑语、享受学习乐趣的身影多了。劣等生们不再为时间的不够用,课文的背不出而苦恼。优等生们更是惊喜于课余自由支配时间的充足,他们或借阅书籍丰富知识,或参加小社团拓展兴趣,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们纷纷表示学习变得快乐了,轻松了,效率高了,更有成就感了。

面对学生的快乐与进步,校长李廷翰比谁都兴奋。但是,他想给予这群孩子的远远不止这些。一个名为两室制的学校环境设置构想才是真正让他魂牵梦绕了一生的梦想。

“两室制谓每一教室之生徒必有两室以教授训育之,即教室之外当更备一室也。”除了通常的教室,李廷翰为他的训育室作了精心的构思。普通的洗笔器从外观到高度都被作了精心设计,还配上了小镜,可令学生视察其手面之污。训育室里还陈列了各式教学仪器、蒙氏教具、模型、标本架以便教室上课使用,学生课后检阅。此外,室内还陈列了一系列的课内外书籍,优等生完成所学之后,不必呆坐教室,或受无聊之束缚,虚度时光,而可入此室,使用器具,阅览书籍。这样优等生可增其知识,培其德性,运其血脉,不必为劣等生所累。而对于放学后需要晚归的学生,训育室则成了他们静心作业的港湾,不必受风吹日晒雨淋之苦。

然万竹小学人多而地少,资金有限,未能实现两室制这一设想。于是,李廷翰将他的一生梦想写入自己的《教育丛稿》以供同仁借鉴,希望能让有条件的学校与学生从中受益。

这,就是李廷翰,他用他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与爱经营着万竹小学,更极力通过因材施教为孩子们提供着合适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最优化的教育。

学校之于学生,是一个增长知识、学习本领、成“人”、成才的地方。然而,正如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不同的孩子,他们的兴趣爱好、认知程度可以迥然不同。同一课堂中,列席数十人,如何让每个人都能“吃饱”、“吃好”,获得最优质的教育,因材施教是关键。优越的硬件条件可以帮助教师得心应手地组织和优化教学,但要从根本上满足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教育手段的实施仍是内在核心。

无论是当年李廷翰先生所设想的两室制,倡导的国文学科的选背和自然背,还是如今教学过程中,我们所实践的分层教育、拓展教学,都是这一教育手段的细化,都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凝聚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对每个学生的爱与关注。只有从关注一个班级到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使我们的学生都能成为最棒的自己。

——周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