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阅读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走进自我精神世界的过程。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是神秘而新奇的;在孩子的记忆中,亲情是温馨而感人的。然而,父亲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将汽车交还给了库伯。用孩童的意识与眼光来解读文本,往往能够在看似无疑处有疑,解疑释疑也就能有新意,这便有利于加强教学的启发性和有效性。但在这静谧的世界上,却有着活泼的生命。

第一节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阅读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走进自我精神世界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使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生活和情感经验,与文本世界之间建立联系。这里隐含着一个关键的观点,那就是教师既要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道德精神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更要通过学生的视角、学生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对照文本、感受生活。从而,在精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将文本教学化。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对于沉浸在成人意识和视角的教师来说,既需要入乎其内,又需要出乎其外,完成一个儿童化移情过程。而这点正因其难,才恰恰显现出教师教学艺术的魅力。

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是神秘而新奇的;在孩子的记忆中,亲情是温馨而感人的。童年时期是人成长的必由阶段,因为它具有不同于成年的清新自然和质朴天真。教材中,不少文本正是从童年的视角入手观看世界、感受人生的,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涵义和童年的魅力,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移情同感的文本解读技术,拂尘去躁,静心潜性,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来感受生活。

一、童心解密:文本移情化

我以为,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谜的过程。伴随着一个又一个人生的秘密被揭开,人,便从青涩走向了成熟。因此,依托文本,借助课堂教学,引导涉世未深的学生解读和揭示人生的秘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愉快任务和崇高使命。

《中彩那天》一文很好地诠释了人生解密的涵义,也借助人生记忆中的闪光片段折射出一个孩子在家庭和社会中心灵成长的轨迹。

二战前,生活拮据的父亲抽奖获得一辆崭新的奔驰汽车,当“我”激动满怀要和他分享时,他却暴跳如雷,赶“我”下车。“我”满腹委屈地向母亲倾诉,却被告知获奖彩票只是父亲替同事库伯代买的。此时,只要父亲隐瞒此事,便可将汽车占为己有。然而,父亲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将汽车交还给了库伯。

一篇言浅旨远的作品,在成年人看来难免有道德教化的色彩和意味,似乎只是又一篇普通的载道之文,教师解读此文看来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如果真正以儿童的视角来解读这个文本,就会发现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和道德思想,这是不宜淡而化之的。

从孩童意识来看,对《中彩那天》的文本解读是通过主人公的视角,伴随着许多疑惑出现的:父亲买的彩票中奖了,为什么“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母亲为什么说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彩票上的K字用橡皮擦过,为什么还会留下淡淡的痕迹?库伯有钱而我们家穷,为什么我们不能领走他的中奖汽车?为什么在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彩票的秘密必须揭开,而且汽车必定物归原主?父亲为什么要打电话给库伯?为什么说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那贫穷的家最富有的时刻”?为什么在“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前要加上“成年以后,回顾往事”的限定?啊,好多的疑问,好多的不解。对于一个儿童来说,这是多么伤脑筋的问题!

用孩童的意识与眼光来解读文本,往往能够在看似无疑处有疑,解疑释疑也就能有新意,这便有利于加强教学的启发性和有效性。于是,《中彩那天》文本解读中的一系列疑问,就会有更有趣、更有深意的解答:父亲中了奖,反而不开心是因为冒领奖品内心羞愧;彩票上未擦干净的K字表现了父亲激烈的思想斗争;我们家的富有是精神富有而不是物质富有;在“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前加上“成年以后,回顾往事”的限定,是因为在当时,“我”对父亲的做法和母亲的教诲还不能完全理解,说明岁月中的成长让“我”逐渐明晓了许多事理……

如果只从道德信条来套,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做人,重要的是诚实守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堕志。假如学生把这些训示记下,并加以记忆和背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好像顺利达成了。其实,这里蕴含着几个严重的弊病:一是用替代阅读剥夺了学生阅读认知的快感,二是用替代思考消解了学生思考解密的过程,三是用替代视角模糊了学生体验人生的距离。如果采取这种办法来解读文本,实施教学,学生收效甚微而教师罪过颇大,当然是不值得提倡的。

在文本解读时,用孩童的意识来思考,用孩童的心理来感觉,用孩童的眼光来观察,对于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假如教师放低身段,贴近了孩童的心灵世界,就会对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准备产生深刻的影响,便能有效地避免上述三种“替代”现象的出现。

二、童年记忆:文本纯净化

记忆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童年的记忆,折射出一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在大多数孩童的记忆里,世界是那么新奇,人生是那么美妙,春风和花草都会说话,太阳、月亮、星辰、河流、山冈、村庄、城市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童话故事:那一扇扇灯火通明的窗户后面会有一个穿着水晶鞋的灰姑娘或者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座座森林里必定有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吧。童真的意识、纯洁的心灵、清澈的阳光,为这个茫茫尘世镀上了一层纯美的光辉,留在人的意识深处,被不经意间唤醒。

教材中的不少文本正表现了这种引人入胜、五彩缤纷的童年记忆,《少年闰土》便是其中代表性的篇目。

文章开篇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们构成的是一幅神奇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优美的月夜田园景象中,通过对闰土刺猹时外貌、动作的描写,一位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形象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当“我”忆起童年时的故乡,浮现在脑海里的首先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上的碧绿的西瓜,整个大自然是如此静谧,如此安详。但在这静谧的世界上,却有着活泼的生命。这样的画面,幽静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杂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自然,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这个场景是“我”的想象,是“我”和闰土在接触交往中,想象出的一幅画面。闰土的外貌、动作都能从下文的描述中找到对应。“我”没有亲眼见过闰土刺猹的情景,但心中的想象是如此真实,竟成了“我”记忆中最鲜活、最深刻、最美好的回忆。

这段描写更是“我”少年心灵状态的一种折射。这颗心灵是纯真的、自然的、活泼的、敏感的,同时又是充满美丽幻想和丰富想象力的。它没有被“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缚,而是在与少年闰土的情感交流中舒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给自己展开了一个广阔而又美丽的世界。那么,这样一个世界是如何展开的呢?是因为两颗童真的心灵的自然融合,是少年的“我”与少年的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这段对故乡和闰土的充满幻想的记忆,与二十多年后“我”眼中失去精神生命力的故乡,成年闰土愚昧、麻木的形象以及和“我”的隔阂形成鲜明的比照,让已经失去精神落脚地的成年的“我”痛彻心扉,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增强了文章感人至深的力量。

在我看来,解读《少年闰土》,就是一个进入孩童心灵的过程,就是一个领略孩童奇幻世界的旅程。没有一颗童心,没有一腔热情,没有一点顿悟,是很难和学生一道领略这文本的内涵和人生的奥秘的。

三、童言对话:文本教学化

由于语文教学是依托文本实施的面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实施和文本解读时应该时刻铭记这个原则——解读文本时也要解读学生,教心必先知心。在文本解读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容易陷入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常常觉得教材内容浅显易懂,文字清新活泼,学生阅读应该没有什么困难。其实这里恰恰忽略了语文教师的天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方法、技巧的培养和训练是可以通过每一篇教材内容得以实现的,而如何“将文本教学化”,则是其中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读懂教材,读懂教材的写作方法。假如和学生一样,只知皮毛,不明就里,那就失去了教师授课的意义。其次,教师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假如不按年龄区别对待,学生的厌烦和茫然是必然存在的。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学习《到太空去》一课,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感兴趣的是课文的内容,因为在太空的生活的确是新奇有趣的。可是,我还是试图从语言文字中挖掘些什么,以体现语文课的特点。那么,是不是可以从文章的结构上考虑呢?

课文第一小节写了“奇妙”的梦境,教参上提醒:不要让学生把这部分内容也当作太空生活。因此,我索性从“梦”入手,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来感受梦境的“奇妙”。然后过渡到太空生活,引出“有趣”一词。我请学生辨别“奇妙”和“有趣”,虽然没有查字典,但是学生还是说得很有道理。“奇妙”表示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存在的,因此很稀奇;“有趣”表示能实现的,很有意思的事。课后查了词典,“奇妙”的意思是稀奇巧妙(多用来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有趣”的意思是能引起人的好奇心和喜爱。虽然学生的解释牵强了些,但根据本课的内容来看,学生的解释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太空的有趣生活是通过食、睡两方面来写的。其中“食”的部分,又写了“食具”和“食物”这两方面,并且它们的写法又很相似——先正后反。“不然”一词告诉读者,不这样做会产生的后果。原因呢?其实就是第三节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可以说是统领了“食”和“睡”。换句话说,是太空生活如此有趣的原因。

描写“睡”的部分也用了表示转折的词语。不同的是,这个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是语气最为强烈的“但”。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是有原因的,因为下文有个词语“必须”。就是说,这个“反”是不允许出现的,因为它所产生的后果很严重。小朋友们都说,食物飘来飘去可以用手抓,食具“飞走”也可以抓到;而人一旦在飞船里飘来飘去,造成的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人若是睡着了,撞在哪个机舱零件上,脑袋会撞疼;更可怕的是,不巧会撞坏零件,导致飞船失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慢慢感受到这篇文章的写法是很有讲究的。看着他们越来越明亮的眼睛,我相信,这样的学习一定会对他们的阅读方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带来帮助。由于在课堂上用学生的心灵来感受文本,使用了适合学生的语言,采用适合学生的教法,教学效果就比较显著。也许,这就是基于学生心理与视角的“文本教学化”的魅力所在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