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模仿学习疗法

模仿学习疗法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模仿学习疗法的心理学原理是社会学习理论。但事实上,模仿学习疗法已成为行为疗法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运用模仿学习疗法通常采用三种方式:看电影或电视录像、听录音、治疗者作示范等。在进行心理治疗时,治疗者常常运用模仿学习疗法治疗恐怖症,与焦虑情绪有关的行为问题,以及其他类型的行为障碍。模仿学习疗法的实施主要分三步:首先,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

模仿学习疗法

模仿学习疗法(Modelling therapy)又称示范性疗法,它是利用人类,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倾向,来帮助某些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以适当的反应取代其不适当的反应,或帮助某些缺乏某种行为的人学习那种行为。

模仿学习疗法的心理学原理是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会的。莫尔(Mowrer)认为,观察者仅仅通过看到模型的奖励就可以学会这个模型的反应。班杜拉(Bandura)更进一步指出: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人们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人的不良行为也常常是通过这一途径而形成的。如儿童看到成人或电视中的攻击行为,自己就会变得富有攻击性。如疑病症的儿童往往来自特别关注疾病的家庭

班杜拉建立此法于儿童的行为治疗,特别适应于集体治疗。他根据父母的陈述和怕狗的行为观察,将幼儿园中怕狗的小孩分为四组:第一组通过八次活动,观察一个不怕狗的4岁男孩,他作为示范者带狗入室,按程度与狗逐步接近,亲热抚弄3分钟,整个组内形成一种良好习惯,以对抗任何焦虑反应;第二组同样看到这个示范者与狗接近,而没有形成热烈的气氛,所以除了观察与狗接触之外,其余环境因素保持为中性;第三组只是和大家一起看狗,无示范儿童在场;第四组是几个小孩子一起活动,狗与示范儿童都不出场。实验结束和一个月后,让各组儿童分别接近实验狗与不熟悉的狗,观察各组儿童的恐惧行为。结果,第一组与第二组儿童显然更能接近实验狗与不熟悉的狗,且两组行为无明显差异。其中67%的儿童可以单独与狗同处一室。另外两个对照组中的孩子很少能做到这一点。这个实验说明人类从很小的时候起,即可通过模仿,建立一些阳性的(当然也有阴性的)条件反射,以建立自己的习得行为。

由于模仿和示范在日常生活中被普遍使用,以至于司空见惯,很难把它和一种治疗方法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模仿学习疗法已成为行为疗法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而且在行为疗法的诸多方法中,都含有模仿学习的因素。如马克斯运用满灌疗法治疗洁癖的病案,就含有大量的模仿学习疗法的方法。运用模仿学习疗法通常采用三种方式:看电影或电视录像、听录音、治疗者作示范等。

在进行心理治疗时,治疗者常常运用模仿学习疗法治疗恐怖症,与焦虑情绪有关的行为问题,以及其他类型的行为障碍。模仿学习疗法的实施主要分三步:

首先,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除了必须是适应症以外,还要评估患者的模仿能力,才能确定是否为合适的治疗对象。每个人的模仿能力是不一样的。模仿能力还有总的模仿能力和特殊的模仿能力的区别,例如有的人对声音的模仿能力特强,有的人则对形体动作的模仿特别快。而另外一些人则可能模仿能力太差,尽管有人示范再三,仍是有人学歌声音走调、学舞蹈变形。影响模仿能力的另一个因素是年龄。模仿能力可以通过患者经历和心理测量结果得以反应。

其次,设计示范行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个或一组示范行为。示范的情景应尽可能真实。如示范与猎狗接触,最好是真正的猎狗,而不是狗的录像、狗的模型,也不是体态娇小,温顺可爱的丝毛狗。同时,示范事件的顺序应该是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呈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强调的是示范者的作用。示范者的表现是治疗成败的关键。示范者应是富有感染力的。通常情况下,示范者的感染力越强,模仿者的动机也就越强,成绩越好。另外,示范者与模仿者的共同之处越多,模仿的信心越足,成绩越好。如果示范者高高在上,非同寻常,即使有杰出的示范表现,也只能让模仿者自叹不如,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感。例如让一位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汉给一位小巧玲珑的少女作接触猎狗的示范表演,收效是可想而知的,如果示范者也是一位体态轻盈的少女,与模仿者十分相似,便很容易得到模仿者的认同,模仿的成绩就会好得多。

再次,对正确模仿行为的强化,模仿并不十分困难,尤其是在有经验的示范者的影响下,但要将模仿行为吸收、巩固,融合为个体自然行为中的一部分,就需要给予及时的强化。例如一个性格孤独的儿童,在姐姐的示范下参加到一群正在游戏的儿童中来,他来到儿童中间,完全是对姐姐行为的一种模仿,如果此时,这群儿童们对他的行为给予阳性强化,例如向他微笑,同他谈话,分给他糖果、玩具,让他担任游戏中的角色等等,那么这位儿童模仿学来的参与行为就会得以巩固和加强。

有一治疗我向症的实例。

我向症的典型特征是,缺少社会性反应,缺少模仿他人的能力,因为人类的学习大多数是依靠模仿学习实现的,我向症儿童的这种学习上的缺陷,严重地限制了他们的正常发展。因此,在利用模仿技术训练我向症儿童时训练程序一般强调演示、提示和强化,以便在他们身上建立被模仿的行为。

接受治疗的是两个孩子:一位是6岁半的男孩,小昆,他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仪式性地摆弄一些东西和玩自己的指头,吐唾沫;另一位是5岁半的女孩,小莉,她大部分时间都在晃动自己的身子。两个孩子都不说话

治疗程序如下:

将一个孩子独自关在一间10平方米的屋子里,每天24小时,连续关了21天。在此期间,由若干成年人向他(她)提供所需的食物、水及社会交往(对小昆,这个工作由2名成年人进行;对小莉,这个工作由6名成年人进行)。但是,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被当做强化物向孩子提供的。强化的行为是孩子的模仿行为。模仿行为共有三类:

(1)做出单独的或联合的身体运动。例如:伸出一个指头、拍手、抚摸身体的某一部位、展示不同的手掌形状、指嘴巴的位置、跑步、跳跃等。

(2)物体的使用。例如:把球扔进筐里,扣纽扣,画线条,刷牙,使用剪刀等。

(3)言语反应。例如:模仿大人的元音发音或辅音发音,模仿字的发音等。

模仿治疗过程如下:

模仿言语反应吹气。在小昆被关进屋子后的第三天,成人甲对他进行了为时80分钟的训练。小昆在椅子上坐着,面对着甲(实际上,他被用东西限制在椅子上,离不开)。一开始让小昆模仿的行为是吹气,其目的是在为以后让小昆模仿“m”音做准备。治疗者曾见小昆自发地表现过吹气动作,却从未模仿成人做过吹气动作。在物体的使用训练中,甲见过小昆学着他吹口琴,于是甲便选择了从吹口琴开始让小昆模仿,他很快就学会了模仿。然后,甲把口琴放在离口边远一点的地方吹,要小昆也学着做(口琴拿在手里)这样,小昆必须用更大的力气,才能使口琴发出声音。这样进行了30次,小昆仍没有把口琴拿在自己手上吹的愿望。15分钟后,甲离开了房间。接着,乙进来了。乙想让小昆模仿着吹动风车。经过15分钟的示范,小昆都没有反应。因此,乙改变了方法。在以后的30分钟里,轮换着吹口琴和风车。在此期间,小昆的情绪似乎不安,表现出他刚被关进这间屋子时曾有过的那种回避反应。他表现出哭、骂、打、笑、做怪相等行为,以逃避吹气的动作。因此,乙便将小昆在椅子上固定得更紧些。最后,小昆终于做了一个漂亮的吹气动作,于是乙将固定小昆的绳子松了一半,作为对他的强化,并给予表扬。这时,甲进来替换了乙,企图从小昆身上得到稳定的吹气动作。但是,在整整10分钟内,小昆又喊又叫,甲又将绳子固定紧。于是,小昆又做了一个漂亮的吹气动作。甲放松绳子,强化小昆,并用手把他举到空中。在治疗的最后5分钟里,小昆模仿甲做了33次吹气动作。然后,乙又进来,示范了5分钟,小昆做了32次吹气的动作。在本训练中,没有用食物作为强化物。

模仿物体的使用——剪刀。在小莉被关进屋子后的第三天,由一位成年人将一把儿童用的剪刀放在小莉的大拇指和中指上。然后,成年人做打开和关闭剪刀的动作,让小莉模仿。在成年人的帮助下,小莉能够模仿这个动作。治疗进行了45分钟。在治疗快结束时,小莉已能够模仿成年人用剪刀剪开较厚的纸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