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勇德的一般规范

勇德的一般规范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勇”不仅是知耻的品格,更是一种敢作敢当的负责任精神。道德勇气必定与责任有关。自古以来,见义勇为就是儒家高度赞赏的行为规范。无义之勇没有意义,见义勇为才值得颂扬。勇者无意于获得长久,也不想免却一死,而所有这些乃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热爱。符合正义,也是区分勇敢与蛮横的根本界限。大的勇是天地正气之当为勇,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野蛮之勇,以身试法的亡命之勇。这是匹夫之勇,是只能对付一人的小勇。

二 勇德的一般规范

要对勇德有个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把握勇德的一般规范。一个真正的“勇者”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 知耻近勇

知耻近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作为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方式把握善,正视过失,从而勇于改错。《中庸》曰:“知耻近乎勇”。意思是说“耻”与“勇”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知耻”故能“近勇”,“近勇”故能“行荣”。知耻是人自身道德完善的起点,知耻才能立身,克服缺点,修正错误,以此鞭挞自己。

马克思说:“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耻辱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一个人因具有耻辱之情,才会产生过高尚生活的愿望,才能成大事。一个人对于他的行为感到羞耻,虽然对他而言是一种痛苦,但比起那些毫无过高尚生活的意愿的人,他有不断完善自我的强大的内心动力,一个强大的人往往崛起于这一耻辱感。不懂得羞耻的人是根本谈不上勇敢的,也不会产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或不甘落后的心理意识与行为。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叫苏秦。当时还没有科举取士,一般知识分子出来做事都靠游说。在年轻时,苏秦由于学问不深,曾变卖家产到好多地方游说诸侯,都未被采纳和启用。回到家他的哥哥、嫂子、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会搬弄口舌。苏秦深感惭愧,重新发奋读书研究谋略。他读书读到深夜,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我们用来表示刻苦读书的“头悬梁,锥刺股”之“锥刺股”就是从这里来的,苏秦苦读书一年多,知识丰富了很多。后来,他到六国成功游说“合纵”的主张,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也挂上了六国的相印。

可见,人知道了耻辱才能决然而起,奋臂前行。而试图遮掩错误,逃避现实,采取不正当的方法保全面子,反倒会带来更大的耻辱和痛苦。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所谓“勿惮”,有过错,不要怕改正,要有勇气。“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人一旦知道了自身的耻辱所在,就会唤起洗刷耻辱、捍卫尊严的勇气,激发出改造自我与社会的巨大力量,从而战胜脆弱,为自我、群体乃至国家、民族赢得伟大与光荣。而如果没有耻感,那么人性和道德中最起码的准则会被践踏,就会做一些毫无廉耻的行为。有雪“耻”之心,以“耻”自醒自誉,才能焕发出催人奋进的巨大活力。

“知耻”需要我们有明确的是非观:如欺骗和背叛是可耻的,粗鲁无礼是可耻的,公交车上坐专座不给孕妇让位是可耻的,为攫取巨额暴利而不顾他人的安危,铤而走险非但不是勇敢,连最起码的廉耻都没有。

2 敢作敢当

“勇”不仅是知耻的品格,更是一种敢作敢当的负责任精神。敢作敢当就是敢于承担自己的分内之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敢于承担后果的精神。是直面矛盾、正视困难,积极解决问题?还是逃避矛盾,绕道走?还是害怕负责,怨天尤人,逃避责任,嫁祸他人?责任和担当,就体现在对这些“选择题”的解答中。

勇者主动承担责任,对待自己时“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积极悔过,敢于承担,方能放开手脚,奋发有为;人有担当,才能挑起重担,大展宏图。如谭嗣同变法失败后从容就义,以血醒国人。责任担当缺失的主要表现是缺少对现实情况的了解,缺乏对复杂局面的正确判断,做不出决断;或是不愿负责,没有担当的勇气,如得罪人的事不干,讨人嫌的话不说,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都是没有担当精神的表现。

为什么有些人不敢负责,软弱、害怕、躲避、退缩?说到底恐怕还是因为个人得失之心太重,患得患失,顾虑重重。忧虑的不是不辱使命,而是个人名利;顾虑的不是事业进展,而是个人得失。而有责任、敢担当,才能做好事情、做出成绩,也才能得到尊重、有所发展。道德勇气必定与责任有关。道德是群体生活的准则,在群体生活中个人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他人的利益,维护他者的存在。没有对他人的责任,我的存在都会成问题。现代人奉为圣旨的自由与权利实际与敢作敢当有密切的关系。逃避责任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自由的追寻本身让个人感到自己本人是有责任的。因为实现自由目标和原则不是使个人与别人分开,而是使个人与别人联结在一起。责任和权利是并行的,你能承担多大的责任,你就会拥有多大的权利。人生必须面对一些你不愿意面对的人或事,不少人选择逃避,因为面对就意味着你要承担责任。如果一个人连承担责任的勇气都没有,肯定不会有太大作为。

3 见义勇为

俗话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自古以来,见义勇为就是儒家高度赞赏的行为规范。它指在意外灾祸和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品格。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二程集》中也记载:“勇一也,而用不同,有勇于气者,有勇于义者。君子勇于义,小人勇于气。”。无义之勇没有意义,见义勇为才值得颂扬。见义勇为显正气。为了实现正义,对方即使有千军万马,也会勇往直前,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荀子说;“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君子之勇也”(《荀子·荣辱》)。苏轼也说:“见义勇发,不计祸福”(《陈公弼传》)。勇者无意于获得长久,也不想免却一死,而所有这些乃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热爱。他有强有力的心灵和健壮的体魄,摈弃怯懦,乐意超越自己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自我欣赏。真正纯粹的勇敢行为并不是为了见义勇为获得荣誉和奖励,只是为了勇敢而勇敢地去做。同样,人们追求高尚正义也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自身就是自足的,并不依靠外在事物的比较。

没有这种正气,社会就没有了同坏人坏事做斗争、邪不压正的氛围。符合正义,也是区分勇敢与蛮横的根本界限。“勇”不是野蛮、暴力、搅乱。大的勇是天地正气之当为勇,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野蛮之勇,以身试法的亡命之勇。孟子曾经说,像一个人手握利剑,瞪大眼睛,高声吼道:“谁敢抵挡我!”这是匹夫之勇,是只能对付一人的小勇。而当国家而临强敌和霸权时,像周文王敢于一怒而率众奋起抵抗,救民于水火之中,所谓“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这才是大勇,是敢于瞥见深渊的高傲的情怀。

4 勇于开拓

人凭借着勇气发展壮大人生经历,实现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瞥见深渊但始终怀揣着高傲的情怀,知道恐惧但又征服恐惧的人是有魄力的开拓者。

勇于开拓是人们根据确定的目标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与信息,突破阻碍,形成某种具有独到新颖的、具有开拓性成果的能力。积极推动他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都要靠勇气。知道恐惧但又征服恐惧的人是有魄力的人。鲁迅赞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人,哥伦布航海的壮举,万有引力学说冲破宗教学说的绞刑架,敢想敢说敢行,打破禁锢,其精神支柱便是“勇”字。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千秋万代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为一己私利或损人利己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司马迁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渝,他说到做到,完成了第一部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每个人总是期待拥有成功,但只有具备了开拓进取品质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成功者。

勇于开拓进取可以充分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只有拟定正确的进取目标,不断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大胆突破,不畏风险,持久不懈地努力,才能争创一流;如果畏惧风险,只能甘于平庸,墨守成规。一般而言开创就会有革新,革新就有阵痛。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挫折,但只要他具备了开拓进取的品质,即使他是一个残疾人,他也可以成为一个真正完美的人。自我加压是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的一种筹码,而不应把它当做负担。鲁迅说:“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有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有勇气和智谋。诺贝尔在研制炸药的过程中,胆大心细,不惧危险,终于取得了成功;富兰克林研究雷电,不怕触电身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胆识。

开创还要有毅力去坚持,开拓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就像爬山,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达到最高的顶峰,才能一览众山小。谁都可以开始,但很多人由于不能突破“自生抗力”的瓶颈,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会有突破。爱迪生发明的灯泡就是他失败了几百次之后的成果。这也说明勇于开拓的人能够很好地结合创造性智慧与坚强的毅力,他具有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不尊重科学,盲目蛮干,只凭一时头脑发热,会造成损失,是不能造福人类的。智慧来自于丰富的知识积累。如果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知之甚少,必然不会有超群的卓识。

可见,凡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都是才华超群、又具远见卓识的智者,同时又是胆略过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勇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