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读青少年的发展

解读青少年的发展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青少年来说,家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人由婴儿成长为儿童,由儿童成长为青少年,再由青少年成长为青年,这个过程需要成人长达数十年的关心和爱护。由此看来,不论是国内国外,“爱”是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仅有家长和学校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因此,了解青少年在不同阶段的需要,掌握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及时帮助他们,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中学生。

一、解读青少年的需要

青少年的成长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即可以是人生美梦的开始,也可以成为噩梦的开始,帮助青少年拥有美好的成长体验是家长、学校的重要使命。青少年在成长的阶段,“需要”成为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孩子需要来自家庭的温暖

对青少年来说,家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气氛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在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的青少年,家庭氛围和谐的占90%以上。而平均成绩在

40分以下的青少年,父母经常吵架,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占80%以上。因此,拥有温馨的家庭成长环境,是青少年获得健康、快乐成长的保证。

人由婴儿成长为儿童,由儿童成长为青少年,再由青少年成长为青年,这个过程需要成人长达数十年的关心和爱护。一个温暖的家庭,就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在温暖的家里,孩子健康成长,最终成为社会的栋梁。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爱”的需求是第一位的。

美国教育家曾对没有达到普通智力水平的儿童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环境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儿童与家庭成员之间有矛盾,家庭气氛紧张,心理压力大,常常表现出情绪消沉、脾气大。由此看来,不论是国内国外,“爱”是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目前,有许多家庭,或父母不和,或与长辈不和,都给青少年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没有安全、温馨的生活环境,就不会有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不会使青少年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孩子需要尊重

人都有需要他人聆听自己心声的愿望。青少年也需要成人聆听他们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得到成人肯定的评价,需要成人能注意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们的感受,赞许他们的成绩。

人从婴儿开始,就有了这种需要。婴儿会因为看到成人的笑脸而高兴,也会因为看到成人生气、愤怒的脸而被吓哭。他们也会用自己喜怒的表情,获得成人对他们的重视。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需要变得更加强烈,并且更加隐蔽。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父母无心管理孩子的家庭,孩子出现的问题就会相应多些;父母管理方式粗暴的家庭,孩子的问题也会比较多。对于孩子,教育的方式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尊重孩子,就是理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正常性,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问题,而不是以简单的打骂解决问题。聆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三)孩子需要耐心的引领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文化知识仅仅是人生的一部分需求,而拥有自信心、爱心、责任心,才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根本。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这个时候,引导青少年知道“一个人不可能把每件事情做好,只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不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自我教育,都应该让人明白:人,才是最大的财富,有人才会有一切,存在就有意义。引领青少年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有效地服务社会,也才会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

二、解读青少年的性心理

一个人进入青少年阶段的第一个标志是性成熟。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性成熟标志着一个人已经完成了从儿童向青少年的过渡,正在逐步走向青年人的行列。由于青少年成长阶段时间短,很容易被家长忽视,常常错误地认为青少年还是一个儿童,忽视了性对每个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的干扰。初中阶段学生身心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因此,解读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性心理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短短的初中三年里,青少年对性的认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性认识的萌芽期。时间大约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一第一学期结束。在这个阶段里,女生的生理发育开始渐渐地显现出来,大约有30%的女生来了例假,这个时期女生因为性困惑所受到的干扰大于男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性的认识仅处于朦胧状态,认为性就是男女之间拉拉手、递张小纸条、上学或放学时一起走走等行为。

第二阶段是性心理困惑期。时间大约从初一的第二学期到初二的第一个学期末。在这个阶段里,男生的生理发育渐渐地显现出来,近70%的男生有遗精现象,而且常常因每次遗精而失眠、做噩梦、注意力不能集中等。这个阶段的女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相互之间能交流一些生理上的困惑。这个时期男生的性困惑大于女生。

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性困惑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冲击,对身体各部位的明显变化有一种强烈的恐慌感,既难以启齿,又迷惑不解。男生对生殖系统的明显变化相当敏感,成为最不可告人的隐私

这个时期,青少年对性的认识处于萌发状态,男生较为主动地提出与女生交往的需求,并伴有较为亲密的举止,如亲吻、拥抱等。

第三阶段是性意识建立期。时间大约从初二第二学期至初三第一学期,有被异性追求、与异性玩耍、单独与异性朋友相处的愿望。这个时期对性的认识体现在与异性独处的快乐中。

由于有“单独相处”的愿望,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性的认识比较直接,开始早恋,通过写情书、不断地发短信、打电话等方式,直接面对面地表达自己对异性的爱恋。

在这个阶段,不论男生、女生都能主动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心意。在通常情况,男女生多以群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在群体活动中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

第四阶段是性幻想期。时间大约是从初三的第一学期至高一的第二个学期末,在这个阶段里,大部分男女生有身体接触的愿望,希望能与异性朋友手拉着手一起逛街,并开始相互交换信物,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早恋现象。这个时期,青少年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以单独活动为主,非常在意他人过问此事。

性,是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因性困惑带来的各种干扰,是初中生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实,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培养自己的责任心、使命感,学会体验他人的情感、情绪,学会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相互尊重。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在与异性正常的交往过程中,学到的东西会比与同性交往中学到的东西多,学会与异性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三、解读青少年心目中的老师

人在成长中离不开学校教育,老师是学校教育的施行者。

(一)老师地位的变化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老师的认识从年龄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老师就是“至尊”。时间大约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人。这个阶段的学生都非常听老师的话,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在学生的心目中几乎是老师说将来怎样,将来就会怎样。

第二个阶段,老师有“好”有“坏”。时间大约从六年级至初一结束,在这段时间里,非常听“好老师”的话,可以接受“好老师”的任何批评。对“坏老师”常常看不起,评头论足,起一些难听的外号,不服从“坏老师”的管理,甚至背后谩骂“坏老师”。大部分学生到了这个阶段,对老师的话只听一半,而另一半就是学生自己和家长的认识了。

第三个阶段,崇拜某个“好老师”。时间大约从初二开始到高一结束,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仅逐渐提高,而且认识的方向具有了明显的选择性,所以在这个时间段里,学生会在众多的“好老师”中寻找自己的崇拜对象。当一个老师拥有高水平的讲课能力、耐心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学生一视同仁等综合素质时,这样的老师将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对这样老师的每一句话,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服从。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常表现出装着尊重,而背地里则不屑一顾。

(二)老师应该得到尊重

每个人都要经过学生阶段,有些人很幸运,因为他们遇到了理解自己的好老师。当然,我们也能听到家长在抱怨孩子的老师如何不好,也能看到当自己的孩子遇到一个好老师时家长的高兴劲。

我们承认有些老师对待家长的态度确实过于严厉,特别是成绩差或较顽劣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因此很怕见到老师。而这些家长越不敢见老师,就越会与老师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陷入恶性循环中。

另外,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的沟通中,我们也能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说到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时,有些家长会对老师说“我生的娃娃我知道,他(她)不会出现你说的那些问题”,或者说“我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还有些家长在老师面前滔滔不绝地讲自己在家里是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的,完全不在乎老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更有甚者,全家齐动员一起找老师的麻烦。如果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就会使学生不知道尊重老师,也不会尊重老师。

其实,对每个人来说,老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学校我们可以看到,近99%的老师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他们耐心细致地做每一个学生的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个家长提出的问题,耐心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就像一支蜡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他人”。

理解老师的“严厉”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老师的教育方法完全不同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父母给了一个人生命,老师造就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这也是人们把老师叫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真正理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感受,纠正一个错误认识或一个不良的行为习惯是非常艰难的,同样培养一个人良好的习惯更是艰难。只有理解老师的严厉,才能真正理解老师育人的艰难。

当父母难,当一个好老师更难。教育是一个创造性的舞台,老师是学校教育的代言人。在这个舞台上只有达到师生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老师的内在潜力,才能使学生顺利地获得良好的学校教育,才能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某些不和谐的现象。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而学生想学的东西也不一定是老师所教的。现在已经有很多有责任心的老师开始主动地探索、研究影响学生智力和心理发展的问题,探索更加适合中国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对学校教育充满信心,对老师充满信赖。

四、解读青少年心中的家长与“我”的关系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对家长的依赖程度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1113岁左右,家长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地位已经下降,而自我意识进一步上升,同时表现出愿意听自己喜欢老师的话,不太听家长的话。

1416岁左右,家长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地位继续下降,自我意识继续上升,同时表现出不愿意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喜欢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我行我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觉得父母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迟缓。但是随着自身社交能力的不断增强,他们又会发现父母的“迟缓”是一种因阅历而有的沉稳。在这种沉稳里,父母的智慧为成长中的孩子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父母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最真诚的爱。只是由于青少年从小养成了“得到”的习惯,很少考虑到施予者的感受。再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日趋强烈,更加忽略父母的感受。只有当自己成为父母时,才能体会到父母的心情。即便是这样,父母总是为了孩子的成长默默奉献。一个人在父母那里学到的东西是最直接、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如果没有父母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的授予,单靠青少年自己总结到的人生经验是非常贫乏的。父母的知识永远是“不交学费”就能获得的智慧,尊重父母其实就是珍爱自己。

青少年仍处在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每个人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需要有健康的心理。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还要学会从父母那里学习人生的经验、智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壮大自己的精神力量,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