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课程目标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表现出较强的针对性和发展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往往围绕某一主题或课题进行。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总体上顺应了世界教育目标发展的总体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要求。

1.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14]在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新的学校课程体系,这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

追求课程向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回归、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欧美各国在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中,设置了“主题探索”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根据新修定的“学习指导要领”在中小学开设了“综合学习时间”,并从2002年开始将其纳入了正式的教育课程;在我国,台湾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的重要学习领域,大陆部分地区和和学校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和探索。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提法上不尽相同,但它们所体现的本质都很相近。

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统整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统整课程的内容和活动的,这与学科课程的纵向、垂直组织形式存在根本区别。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各门课程由各科自成体系的知识系统所构成,其目标是单一的学科能力的培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了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当代社会的综合性问题,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学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复合的知识为背景知识,通过以主题或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学习而达到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15]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从课程目标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表现出较强的针对性和发展性。从课程内容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及时地吸收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便于知识的吐故纳新。此外,它还能够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经过教育学加工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较之于相对封闭和僵化的学科课程,它更富柔韧性和生成性。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看,它不像学科课程那样受规定的时间和固定的空间所牵制,其课堂组织形式和指导方式也不会太多地受传统的原则与方法所束缚,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弹性。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体验和实践中才能理解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16]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它鼓励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直接的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实践活动中选择主题及相应的内容,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形式,去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科课程之“先天不足”的一种反应,它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践体验二者之间的联系。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造性思维教育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广阔的时空环境,使学生在了解大自然、走入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中,培养起对自然和社会的广泛的好奇心以及认识世界、寻求真理的求知欲,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贝弗里奇认为:“对研究人员来说,最基本的两条是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17]爱因斯坦说过:“我内心深信,科学探索的发展主要在于满足对纯粹知识的渴求。”[18]荣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蒋夔院士也认为,他所带领的一群科学工作者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正是从20多年前的好奇开始的。因此,好奇心是发展科学的首要条件,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体验认识、探究和发现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探究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能保持青少年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基于探究问题和社会交往性活动的学习动力,保持青少年学生对人、事物、自然的爱心,培养基于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热爱而有所作为的愿望,从而满足他们活动的本质需求,养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能培养青少年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往往围绕某一主题或课题进行。其中更多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究,即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独立地选择与确定研究课题进行研究设计,收集与整理资料,调查与实验,撰写研究报告等,这无疑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再次,综合实践活动能促进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力图通过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记录以及对观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及质疑批判的能力,进而促使其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总体上顺应了世界教育目标发展的总体趋势。就目标内容趋势而言,早在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建议,未来的教育不应仅限于学习者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对继续学习的兴趣,还应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包括明智、责任感、宽容或敏锐、自立精神在内的行为与包括洞察实质、确切概括、区分目的与手段和确定原因与结果等的智能同样重要。[19]未来学家德雷伯·考夫卡就全球社会改革对中小学课程的影响做了很好的概括,认为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未来的预测、对人类环境深刻的理解力、社会交际活动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类和社会的能力。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要求。日本在《学习指导要领》中对“综合学习时间”提出几方面的内容: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福利、健康等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基于儿童的兴趣、需要的课题;适合地区、学校特色的课题。[20]英国的交叉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经济产业理解、职业教育指导、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公民教育等五个方面。[21]在我国,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由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两部分构成。指定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非指定领域是各地区、各学校根据所处社区的课程资源和自身条件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确定的课程内容。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与学科课程有着显著的差异,它不再是单科的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一个以问题为中心、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的开放性系统。这里所谓的“问题”可以是某一学科的小综合问题,如物理学科中“太阳能的利用”、化学学科中“关于某一物质性质的研究”、生物学科中“关于生命活动的研究”等,也可以是涉及多学科的大综合问题,如“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垃圾的回收与利用”等;既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道德沦丧、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的不公平等,也可以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如“臭氧层的保护”、“纳米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克隆技术”、“信息技术”等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学习和解决必然要涉及到众多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知识,教师就应该围绕问题,根据学生在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学科的原理性知识以及科学方法论知识,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方法方面的知识,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要的内容范围。

那么,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才能有助于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呢?第一,要从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以此去统整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这是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基本思想;第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即最初的问题或课题必须是学生熟知的、较简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且后面的问题或课题是建立在当前发展了的心智基础和能力基础上的。这样,就可以构建出呈阶梯状的系列问题或课题系统;第三,在课题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打破学科框架,淡化学科体系,注意保持学科、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历来是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由“理想课程”转化为“文件课程”,形成了国家的课程计划和课程开发指南的整体框架,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将这些课程文件进行有效的贯彻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与学科课程不同的实施方式,二者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有很大差别的。

第一,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客观地要求以小组活动为主,辅之以班级活动和个人活动。在小组活动形式中,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既可以是班内分组,也可以是年级分组和校内分组。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还内在地涉及时间和空间问题。新的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周课时数为3课时,如果仍然实行固定课时制,就有可能达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要求,因而各个学校都要依据各自的情况灵活地安排这3课时。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以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起使用,还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与相关学科打通使用。在空间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满足于教室和学校,它同时把学生推向了社会、推向了大自然,这是其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具体体现。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据此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从事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四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阶段:一是确定探究问题。在学习之始,教师根据学习的目的要求以主题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供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学生则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进入探究状态,并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和确定准备探究的问题。二是制定探究计划。明确了所要探究的问题,接着就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资料,实地调查,制定具体而又详细的探究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探究问题的完整表述以及探究的目的、意义、范围、方法、条件、时间进程和预期结果等。三是开展实际探究。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它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计划对选取的问题进行实际操作和直观体验,直到获得初步的结论。学校要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必要的环境,校内要加强图书资料、实验器材、计算机网络、师资力量等软硬件设施的添置和配置,校外则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的课程资源,如聘请社区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才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外辅导员,联系社区的动植物园、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并使其成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地。四是总结交流。经过实际的探究学习,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由探究而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形成书面或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展览会、出墙报、办刊物等方式进行总结交流。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讲授、练习等方法为主,这是由学科课程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其性质和功能来确定。从总体上来说,综合实践课程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和个性健全发展为终极目的,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尊重每个学生的需要和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因而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应以演示、实验、观察、调查、活动作业等方法为主。可以想见,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广泛实施,一定会从实践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更加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