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性思维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创造性思维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共同的要求是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之一。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原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反映,也是“因材施教”等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是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殊需要。

4.1 创造性思维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都必然存在着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因此,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任何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教育同样也应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

(1)创造性思维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原则的涵义

它是指在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教育过程中,既要根据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普遍特点进行启发和指导,又要根据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个别差异有区别的、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使每个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都尽可能地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有其共性。首先,从年龄特征看,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高峰期三个阶段,创造性思维教育必须根据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般特征来进行基础教育。其次,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来看,也具有普遍性。华莱士(G.Wallas)根据许多名人成功的步骤,将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分为准备(Preparation)、酝酿(Incubation)、明朗(Illumination)和验证(Verification)四个阶段。后来瑞菲尔德(Metrifield,1965年)又将创造性思维过程延长到5个阶段:准备(Preparation)、分析(Analysis)、产物(Production)、验证(Verification)与应用(Application)。如前所述,我们把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也概括为四个阶段,即思维准备阶段、思维酝酿的创造阶段、思维顿悟发现阶段和思维验证完善化阶段。这些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有它本身发展的逻辑,对青少年进行创造性思维教育也必须遵循这个普遍的逻辑要求。再次,共同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需求给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如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开发右脑,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这些共同的要求是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之一。

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教育也有其个性。因为首先,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是不一样的,总有高低之分;其创造性思维的类型也可能不一样,有的以形象性为主,有的以语言逻辑为主,有的以直觉思维为主,有的以情感思维为主。这就决定了创造性思维教育有不同的起点、层次和侧重点。其次,影响每个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不一样。一般说来,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有:人格特征、创造性思维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气氛与条件支持等。这些影响因素的差异必然要求教育具有针对性、适宜性、变化性和发展性。

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个性教育是共性教育的出发点和升华,只有建立在个性教育基础上的共性教育,才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个性;共性教育又是个性教育的必要条件,当共性教育达到一定程度时,个性教育的内容就会转化为共性教育的内容。

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原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反映,也是“因材施教”等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是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殊需要。因此,这条原则是一条科学的教育原则。

(2)贯彻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对青少年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共性教育,使他们掌握扎实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从小打好知识、智能、品德和身体素质的基础,了解创造性思维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因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知识基础、智能基础、品德基础和身体素质基础之上的,没有这些作为基础,创造性思维发展不过是空中楼阁。实践表明,许多有创造性才能的学生,由于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一味拔高,以至后来发展缓慢,其思维创造性也就日渐消退。

第二,从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对他们给予恰当的个别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社区,都应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意志、性格、智力特点等方面的情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有区别的、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创造性思维教育。如增补新的创造性的教学内容,扩大对学生进行智力刺激的信息量;采取启发式教学、个别化教学,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采用必要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以便较快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全天候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保证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对有特殊兴趣、爱好和才能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重点培养等等。

第三,管理上要有一定的弹性。如允许学生跳级或提前毕业,允许学生偏科,鼓励学生超前学习,在不损害学生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允许学生“超负荷”学习等。如果有可能,学校、家庭等都可以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制订一份特殊的培养计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