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道德认知的方法

培养道德认知的方法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认知形成的主要标志有两点:一是道德观念的形成;二是具备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儿童的道德认知同成人相比,有质的差别。教育者可以根据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在道德认知教育中,使用对比的方法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让学生就这些情境或事件展开讨论、辨析,培养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道德判断和提出不同意见的能力,并为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做好准备。

培养道德认知的方法

道德认知形成的主要标志有两点:一是道德观念的形成;二是具备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认知形成的过程,就是道德观念形成的过程和运用道德观念进行道德判断的过程。因为个体只有掌握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知识,才能概括地抓住一定道德关系的本质,并自觉作用于这种关系。道德判断力的提高,能使个体道德活动的调解具有理性的指导,并能通过对社会活动的道德评价,全面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

儿童的道德认知同成人相比,有质的差别。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表现为一个认识结构不断改组、提高的过程。6至10岁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所具有的具体性、肤浅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道德评价上缺乏独立性、全面性,往往以教师、家长、成人的评价为转移;11至15岁的少年期的道德认识水平比儿童期间的大大发展了,表现出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的特点。教育者可以根据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

一、明理,以形成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或道德行为的自我了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形成道德观念,也就是形成对行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观念。人们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就能认识道德的善果和不道德的恶果,就能了解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如何行动才能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

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形成道德观念的过程,是一个晓之以理的过程。具体而言,晓之以理可用如下一些方法:

(一)以典型案例晓理

为帮助学生明理,教育者应十分注意精选典型案例。如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课中有《我不能失信》一课,课文以宋庆龄的故事为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要守信用的教育。课文记述了宋庆龄做国家领导人时,冒着漫天风沙,按时赴约去幼儿园看望孩子。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宋奶奶为什么按时来了?”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守信用;“宋奶奶按时来幼儿园,大家心里怎么想?”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守信用,知道守信用的人会赢得大家的尊重与信任。通过上述晓理的过程,学生能形成正确的道德,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二)以对比明理

人们常常是在比较中加深对一些道德原则或规范的认识的。在道德认知教育中,使用对比的方法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正反两方面情况的强烈反差,会使学生清楚地判明是非,明白什么是好与不好,以及为什么。如,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有《遵守公共秩序》一课,为了说明公共秩序必须有,教师举出这样的反例:假如没有公共秩序,马路上将一片混乱,电影院里也将是一片混乱,等等。用这样的反面案例,与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井然的状况相比较,可以反证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或道德规则的重要性。

(三)以类比寓理

类比的方法能使学生理解较难懂的道理。如《劳动不分贵贱》一课,教师以人体为例,指出人体各部分,各有其功能,都不可缺少,以此说明各行各业的劳动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都应当受到尊重。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学懂了比较深的道理。

二、辨析,以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判断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好坏作出分析和判断。运用道德判断可以巩固和扩大个体的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义的理解,可以将道德观念转化为组织个人行为的自觉力量。

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可以采取道德故事训练法。

道德故事,指的是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意图而编制的具有道德冲突的情境或事件。通过让学生就这些情境或事件展开讨论、辨析,培养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道德判断和提出不同意见的能力,并为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做好准备。编制道德故事不同于一般的范例故事,它根据特定的训练目的,选择具有道德冲突并且能够促使学生个人经验重新改组的事件或情境。提供讲述和讨论道德故事,应当具备以下要素:①故事内容必须不超过学生的经验及理解能力,因而,编故事前必须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及生活经验;②故事内容应略高于学生道德判断水平,这样会使学生发现更大的道德冲突,从而推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道德故事讨论倘若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这一结论是美国一名大学伦理学教授得出的。他的改革方案是将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讨论形式)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①学生把参加社会服务作为课程教学要求的一部分,学生每天写社会服务日记,记下所遇到的一些道德两难问题和自身的道德体验;②课堂讨论主要是以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或两难问题进行;③安排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内容和形式由学生自愿选择。在学期课程结束的测验中,研究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道德判断成绩有了较大提高。

心理学家雷斯特等的研究表明,一般的伦理学教学方式,仅能使学生记住一些具体的材料或教条,而难以将这种推理运用于课堂以外,并认为这种经院知识似乎严格地局限于学校情景。当在学术以外的情景中遇到道德问题时,学生则都返回原先的道德推理水平。而在上述教学改革中,研究者发现学生在课堂讨论的道德问题,多数是他们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说明社会实际活动能提高学生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并能够在道德判断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推理和分析现实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