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家群体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家群体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诞生了我国海派数学教育家群体,他们中有孙泽瀛(1911—1981)、李锐夫(1903—1987)、余元希(1915—1989)、曹锡华(1920—2005)、陈昌平(1923—2003)、张奠宙(1933—)、唐瑞芬、李士锜、王建磐等,张奠宙先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曹锡华先生曾担任上海市数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并在1980年与华罗庚、丁尔陞先生一起出席第四届国际数学

2.2.2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家群体

地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诞生了我国海派数学教育家群体,他们中有孙泽瀛(1911—1981)、李锐夫(1903—1987)、余元希(1915—1989)、曹锡华(1920—2005)、陈昌平(1923—2003)、张奠宙(1933—)、唐瑞芬、李士锜、王建磐等,张奠宙先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曹锡华先生曾担任上海市数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并在1980年与华罗庚、丁尔陞先生一起出席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4).他们把刚刚在美国提出的“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口号立即带回国内,[5]引起广泛关注.

王建磐先生是新中国第一批(18名)博士之一,曾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市数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执行委员(1999—2002).

张奠宙先生是当代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领军人物,杰出的数学教育研究组织者、活动家,他善于调动国际和国内、数学界和教育界、民间和官方、学术和行政、大学和中小学的力量,开展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实、国际与本土研究,明确提出并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体系.他将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概括为:

中国数学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继承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教育传统,采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扎根本土、勇于实践的态度,遵循“加强基础、培育能力、发展智力”的基本理念,进行了百年实践.

中国数学教育特色的核心是:“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的“数学基础”主要是“数学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三大数学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发展”是指: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与此相应的教学方式突出“数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其主要特征是:“数学双基教学”(正在发展为“数学四基教学”),数学新知的教学导入,教师主导下的师班互动教学,数学尝试教学,数学变式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等.[6]

作为数学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的领导者,张奠宙先生有着多年高等数学教学与研究的经历,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他又对中小学数学教育有着系统而深刻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许多数学教育改革的见解.他认为必须依据数学科学的发展趋势,转变我们的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摆脱多年来逻辑推理对数学及数学教育的束缚;要改造数学题型、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切实改进数学教育的研究工作;要更新内容,实现数学教材的现代化.张奠宙先生的数学教育思想来源于对现实的批判、历史的反思、国内外数学教育现状的比较,来源于对数学科学发展规律及趋势的把握.[7]

张景中院士的题联对张奠宙先生的研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img20

精研泛函,算子谱论开新篇,载誉欧亚科坛;

普及数学,评史论教多灼见,广惠华夏学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