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成氨的发明者哈伯

合成氨的发明者哈伯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合成氨工业的奠基人,哈伯也深受当时德国统治者的青睐。德军为了改变不利态势,统帅部采用了哈伯的建议,从而揭开了世界第一次化学战的帷幕。191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因哈伯在合成氨发明上的杰出贡献,决定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但因哈伯在研制化学武器上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行为,使世界许多科学家提出异议,对此哈伯也为自己辩解。最后,终因其对人类的特殊贡献而获此殊荣。

合成氨的发明者哈伯

人工固氮成功

1868年12月9日哈伯出生于布雷斯劳(现为波兰的弗罗茨瓦夫)。哈伯天资聪颖、好学、好问、好动手,小小年纪就掌握了不少化学知识。他曾先后到柏林、海德堡、苏黎世求学,做过著名化学家霍夫曼(1818—1892年)和本生(1811—1899年)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在耶拿大学一度从事有机化学研究,撰写过轰动化学界的论文,19岁就破格被德国皇家工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19世纪末,化肥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加上工业发展和军事上的迫切需要,使人工固氮在20世纪初成了世界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尽管不少化学家耗费了相当大的精力,但仍未掌握理想的人工固氮方法。1905年哈伯赴美国考察,回国后也采用高压放电固氮,实验历时1年效果不尽如意。后来哈伯从法国化学家用高温、高压合成氨发生爆炸的消息中获得启示,他毅然采用该法进行试验,表现了他的果断和勇气。在历经无数次失败后,1909年7月2日哈伯在实验室采用600℃、200个大气压和用金属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人工固氮成功,平衡后氨的浓度达到6%,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1911年巴登公司应用此法在德国奥堡建成世界第一座日产30吨合成氨的工厂。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工固氮技术的重大成就,是化工生产实现高温、高压、催化反应的第一个里程碑。合成氨的原料来自空气、煤和水,因此是最经济的人工固氮法。从而结束了人类完全依靠天然氮肥的历史,给世界农业发展带来了福音,为工业生产、军工需要的大量硝酸、炸药解决了原料问题;合成氨的成功也为德国节省了巨额经费支出,哈伯也一举成名。

制造化学武器的鼻租

作为合成氨工业的奠基人,哈伯也深受当时德国统治者的青睐。他数次被德皇威廉二世召见,并委以重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哈伯参与设计的多家合成氨工厂已在德国建成。当时唯有德国掌握并垄断了合成氨技术,这也促成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开战决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皇为了征服欧洲,要求哈伯全力为他研制最新式的化学武器。于是,哈伯兼任了化学兵工厂厂长,首先研制出军用毒气氯气罐。大战时,德、法两军在比利时伊普雷地区反复交锋,对峙不下。德军为了改变不利态势,统帅部采用了哈伯的建议,从而揭开了世界第一次化学战的帷幕。1915年4月21日夜间,德军在长达6千米的战线上秘密安放了数以千计的氯气罐,第二天下午5时,德军借助有利的风速以突袭的方式将180吨氯气吹放至法军阵地。刹那间在6~8千米宽的正面形成2米高的黄绿色气体幕墙滚滚向前推进,纵深到达10~15千米,对手毫无防范,致使5千多人死亡,1.5万多人中毒致伤。伊普雷一战使哈伯受到德皇嘉奖,但同时也遭到各国科学家的强烈谴责,他却被所谓的“爱国主义”所惑,继续为德国统治者效劳,当年又研制出新毒气光气,同年12月9日又在伊普雷战线使用。从此以后西方各国竞相研制和使用化学武器,化学战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化学武器在第一次世纪大战中造成近130万人的伤亡,占大战伤亡总人数的4.6%,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页,哈伯则成了制造化学武器的鼻祖、人类的罪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哈伯夫人克拉克曾经在科学事业上一心一意支持丈夫,但面对血腥的现实,她也竭力反对哈伯的行为。她一再劝告哈伯放弃研制新的毒气芥子气,但毫无效果,她终于绝望了。1915年克拉克夫人自杀身亡,希望能以此最后唤醒哈伯的良知,但他却执迷不悟,继续为德皇卖命。历史是公正的,它无情地嘲弄了哈伯的“爱国主义”,德国最终还是成了战败国。191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因哈伯在合成氨发明上的杰出贡献,决定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但因哈伯在研制化学武器上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行为,使世界许多科学家提出异议,对此哈伯也为自己辩解。最后,终因其对人类的特殊贡献而获此殊荣。1933年希特勒上台,“犹太人哈伯”竟被列入被驱逐之列,包括爱因斯坦(1879—1955年)在内的许多著名犹太科学家相继离开德国。

1934年1月29日,哈伯在去意大利的途中,因心脏病发作在瑞士的巴塞尔逝世,安葬在巴塞尔公墓,终年66岁。化学史上每一个重大成就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合成氨的成功和实现工业化生产也不例外,它是当时在德国军事上的需要而刺激和推动的结果。一项重大的科技发明往往就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福音和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幸和灾难,合成氨的发明同样如此。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哈伯,作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法左右德国政治的,相反却要被统治者所利用和驱使。因此,他在研制化学武器上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何况是在所谓“爱国主义”的感召之下,为此哈伯本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政治家尚且如此,何况是科学家?晚年哈伯面对德国法西斯的种种暴行,在身受其害的现实中也终于有所醒悟,最终成了反法西斯战线中的一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