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证实,NADH+H+通过NADH氧化呼吸链氧化,P/O比值接近3,说明NADH氧化呼吸链存在3个偶联ATP生成的部位。近年实验证实,1对电子经NADH氧化呼吸链传递,P/O比值约为2.5,即生成2.5分子ATP;1对电子经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传递,P/O比值约为1.5,即生成1.5分子ATP。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也可通过计算自由能变化来确定。

如前所述,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复合体Ⅰ、Ⅲ和Ⅳ有质子泵功能,1对电子经这些复合体传递分别向内膜胞质侧泵出4H、4H和2H(图5-23),这些部位与ADP的磷酸化偶联在一起,为ADP的磷酸化提供能量,称为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可根据下述实验方法和数据确定理论推测的氧化呼吸链中偶联生成ATP的部位。

(一)P/O比值

P/O比值是指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2mol O2所生成ATP的摩尔数,也即1对电子通过氧化呼吸链传递给氧所生成ATP分子数。氧化磷酸化过程中,1对电子通过氧化呼吸链传递给1个氧原子生成1分子H2O,释放的能量使ADP磷酸化合成ATP,通过实验可以确定此过程消耗的氧与磷酸,进而确定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实验证实,NADH+H通过NADH氧化呼吸链氧化,P/O比值接近3,说明NADH氧化呼吸链存在3个偶联ATP生成的部位。而琥珀酸脱氢时,P/O比值接近2,说明琥珀酸氧化呼吸链存在2个偶联ATP生成的部位。根据NADH、琥珀酸氧化呼吸链及P/O比值的差异,提示在NADH与CoQ之间存在一个偶联ATP生成部位(复合体Ⅰ)。而抗坏血酸底物通过Cyt c传递电子进行氧化,P/O比值接近1,提示Cyt c与O2之间应存在偶联ATP生成部位(复合体Ⅳ),而另一偶联ATP生成的部位在CoQ与Cyt c之间(复合体Ⅲ)。近年实验证实,1对电子经NADH氧化呼吸链传递,P/O比值约为2.5,即生成2.5分子ATP;1对电子经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传递,P/O比值约为1.5,即生成1.5分子ATP。

(二)自由能变化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也可通过计算自由能变化来确定。根据热力学公式,标准自由能变化(ΔG0′)与还原电位变化(ΔE0′)之间存在以下关系:ΔG0′=-n FΔE0′,n为传递的电子数,F为法拉第常数(96.5kJ/mol·V)。

从NAD到CoQ、CoQ到Cyt c、Cyt a3到分子氧的电位差分别为0.36、0.19、0.58V,根据上述标准自由能变化计算公式得到相应的ΔG0′分别约为-69.5、-36.7、-112kJ/mol,均大于生成每摩尔ATP所需能量(30.5kJ或7.3kcal)。因此,复合体Ⅰ、Ⅲ、Ⅳ内各偶联一个ATP生成部位,均能提供足够生成ATP所需的能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