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3类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分别抑制电子传递过程、破坏质子电化学梯度、抑制ATP合酶活性,最终抑制ATP的生成。此类抑制剂可使细胞内呼吸停止,引起机体迅速死亡。解偶联剂可使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相互分离,抑制ATP生成,但加速电子传递过程,细胞氧耗明显增加。ATP合酶抑制剂抑制质子回流,使线粒体内膜两侧质子电化学梯度增加,继而影响呼吸链质子泵功能和电子传递。

有3类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分别抑制电子传递过程、破坏质子电化学梯度、抑制ATP合酶活性,最终抑制ATP的生成。

(一)呼吸链抑制剂阻断电子的传递过程

呼吸链抑制剂在特异部位阻断氧化呼吸链中电子传递,进而抑制质子电化学梯度的建立和ATP合成。此类抑制剂可使细胞内呼吸停止,引起机体迅速死亡。例如鱼藤酮、粉蝶霉素A及异戊巴比妥等是复合体Ⅰ的抑制剂,可阻断电子在复合体Ⅰ中从Fe-S到CoQ的传递。萎锈灵是复合体Ⅱ的抑制剂。抗霉素A阻断Cyt b H到CoQ(QN)间电子传递,粘噻唑菌醇则作用于QP位点,阻断电子由QH2到Fe-S中心的传递,均是复合体Ⅲ抑制剂。CN、N3、CO均是复合体Ⅳ抑制剂,CN和N3与复合体Ⅳ中氧化型Cyt a3(Fe3+)紧密结合,阻断电子由Cyt a到Cu B-Cyt a3间传递;CO与还原型Cyt a3(Fe2+)结合,阻断电子传递给O2 (图5-30)。

(二)解偶联剂破坏质子电化学梯度

解偶联剂(uncoupler)可使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相互分离,抑制ATP生成,但加速电子传递过程,细胞氧耗明显增加。

解偶联剂基本作用机制是质子不经过ATP合酶回流至基质以驱动ATP合成,而是经过其他途径进入基质,因此电子传递过程建立的跨内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被破坏,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ATP的生成受到抑制。二硝基苯酚(dinitrophenol,DNP)是一种解偶联剂,DNP为脂溶性物质,在线粒体内膜中可自由移动,携带可解离的H。在胞质侧时,因该侧H浓度相对较高,DNP结合H并携至基质侧;当DNP进入基质侧时,因该侧H浓度相对较低,H被释放出来,从而破坏了质子电化学梯度(图5-31)。

图5-30 各种抑制剂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

图5-31 二硝基苯酚解偶联的机制

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1)是内源性解偶联剂,位于啮齿类动物和人(主要是新生儿)的棕色脂肪组织的线粒体内膜中。UCP1为二聚体,由2个分子量为32 000的亚基组成。UCP1在内膜上形成易化质子通道,膜间隙的H可经此通道返回线粒体基质中,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而不生成ATP,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图5-32),因此棕色脂肪组织是产热御寒组织。新生儿硬肿症是因为缺乏棕色脂肪组织,不能维持正常体温而使皮下脂肪凝固所致。体内游离脂肪酸可激活UCP1,促进质子经UCP1回流至线粒体基质中;而嘌呤核苷酸(尤其是GDP)则抑制UCP1的活性。在骨骼肌等组织的线粒体还存在UCP1的同源蛋白UCP2、UCP3,在禁食条件下表达增加,可通过解偶联作用降低活性氧自由基生成。

图5-32 UCP1解偶联作用

(三)ATP合酶抑制剂同时抑制电子传递和ATP生成

ATP合酶抑制剂对电子传递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例如寡霉素和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icyclohexyl carbodiimide,DCCD)均能与F0结合,阻断质子从F0质子半通道回流,抑制ATP合酶活性。ATP合酶抑制剂抑制质子回流,使线粒体内膜两侧质子电化学梯度增加,继而影响呼吸链质子泵功能和电子传递。各种抑制剂对离体线粒体耗氧和ATP生成的影响见图5-33。

图5-33 线粒体中电子传递和ATP合成的偶联及抑制剂和底物对线粒体氧耗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