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物流地理

商业物流地理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品流通是由商流活动与物流活动两部分组成。另外, 由于我国商业企业的商品送达有74%是由供货方完成的, 只有13%的企业依靠第三方物流机构完成, 造成千家万户做运输、 仓储,大量人力、 物力、 财力投入物流环节, 中小流通企业的公共配送中心极不发达, 批发业与中国零售业的物流生产率低下。大型商业中心是指承担全国或跨省区较大地域范围的商品流通组织功能的商业中心。

4.1.1 商业物流概述

1. 商业物流的概念

商业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产业。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 商业发展对市场关系的发育成型乃至市场机制的成熟完善, 以及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现代物流的发展, 促进了商业流通体系的变革和商业流通组织的现代化发展。

商业物流是指商品被生产出来以后, 通过销售进入最终消费的物流活动, 即生产企业发货—商贸企业销售—最终消费的物流活动。 它产生于商品交易过程中。

2. 商业与物流的关系

商品流通是由商流活动与物流活动两部分组成。 它们之间既有互相制约而构成整个商品流通有机体的统一性, 又具有各自处于不同流通环节的相对独立性。 因此, 从它们的业务性质上加以考察, 表现为两种类型: 商品收购和商品销售。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 在不同部门或企业之间实现以商品所有权转移为特征的 “商流” 类型, 商品运输和商品储存是实现商品实体在空间位置上移动和为衔接下一个 “商流” 业务而等待商机, 以及进行必要的包装、 加工和整理为特征的 “物流” 类型。 商流对物流有决定性的作用; 物流也反作用于商流。 物流做好了, 就能促进商流的发展; 反之, 就会使商流处于中断或瘫痪状态。 所以,物流在整个商品流通乃至社会再生产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1.2 我国商业物流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商业物流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但仍受物流成本较高、 物流效率较低等因素制约, 亟须从政策环境、 物流载体等方面寻求突破。

1. “四大瓶颈” 制约我国商业物流发展

(1) 物流成本较高, 影响流通业的发展。 虽然我国整体物流绩效在不断改善, 但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仍高达7.8%, 比发达国家9.5% 10%的比例高出近一倍,而这些物流成本大部分发生在流通过程中, 从而影响了我国流通业的发展。

(2) 物流效率不高, 导致流通效益不高。 从流通时间看, 在商品的整个流通过程中, 90%以上的时间被物流过程所占用; 从流通费用看, 物流费用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高达30% 40%; 从时间上来看, 我国的产成品库存是40天, 在发达国家一般是20天; 从设备利用效率方面, 我国汽车空驶率高达37%。 另外, 由于我国商业企业的商品送达有74%是由供货方完成的, 只有13%的企业依靠第三方物流机构完成, 造成千家万户做运输、 仓储,大量人力、 物力、 财力投入物流环节, 中小流通企业的公共配送中心极不发达, 批发业与中国零售业的物流生产率低下。

(3)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相对滞后, 形成对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的瓶颈约束。 由于起步较晚, 经验不足,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营销手段落后的问题, 表现在需求分析的欠缺、目标客户定位不准确、 缺乏拓展市场的策略和手段。 同时, 由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力、 财力、 物力资源有限, 所能提供的服务类型较为单一, 往往只提供传统的配送、 运输与储存服务, 这些服务类型的利润率普遍较低, 无法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而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加工、 包装等增值服务很少。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 «2015—2020年中国第三方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显示,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 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强, 中国第三方物流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在20%左右。 2010年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业务收入达5390亿元。 截止到2014年年底,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业务收入突破9000亿元, 达9380亿元。 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业的需求迅速扩大, 使第三方物流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和丰厚利润的源泉。

(4) 物流技术与装备水平在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差异造成流通发展的不平衡。 据统计,东部沿海省份物流网点占全国总量的61.8%, 而中、 西部地区分别占22.6%和15.6%。 物流发展水平诸多的不平衡因素, 导致了我国流通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不平衡, 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2. 商业物流发展亟须从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1) 在政策环境方面, 应充分利用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 贯彻落实中央九部委文件, 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 解决土地、 融资等方面问题。

(2) 在运行载体方面, 有关部委应支持中西部地区物流园区的建设, 将其作为全国商业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营造良好的环境, 搭建一个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相对完善的物流企业运行平台, 实现同步提高现有公共设施水平, 统一配套管理支持, 形成区域带动和辐射能力。

(3) 在物流主体方面, 应把尽快培育一批拥有现代装备能力和管理水平并自有配送中心的连锁企业和能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第三方物流作为重点, 按照认定和培育相结合的原则, 对已经具备较强服务功能、 较强辐射能力的物流企业进行认定, 并创造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对具备一定物流基础, 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物流企业积极培育, 逐步提高全行业的物流水平和物流能力。

(4) 在运行模式方面, 应重点推动三大类商品物流模式的建设与完善, 即: 生鲜食品物流配送模式、 快速消费品的物流配送模式和生产资料的物流配送模式。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完善其他类商品的物流模式。

(5) 在关键技术方面, 应将制约商业物流发展的三个较关键技术作为应用和推广重点,即: 托盘共用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和RFID (射频识别) 技术 (在几个大类商品中率先应用)。 通过技术应用, 实现物流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4.1.3 我国商业中心分布

我国商业中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西部地区的商业中心多集中在中心城市。

1. 大型商业中心

大型商业中心是指承担全国或跨省区较大地域范围的商品流通组织功能的商业中心。 大多分布在交通条件非常好和经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的地区, 自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多与全国性的经济中心相结合, 商业服务设施齐全, 在全国的商品流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的大型商业中心主要有以下八个。

(1) 上海。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最大的商业中心。上海的商品流通量大,商业设施齐全,批发和零售商业都十分发达。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和金陵路等地是著名的商业区。

(2) 北京。 北京也是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商品货源充足, 商业设施齐全, 商业网点众多。 北京的王府井商业街、 西单商业街以及前门等地都是商业繁荣地区。

(3) 天津。 天津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港口, 也是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4) 广州。 广州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 广州的轻工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商品货源充足, 商贸活动十分活跃, 是华南最大的商业中心。

(5) 沈阳。 沈阳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东北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 也是东北最大的商业中心。

(6) 武汉。 武汉工业发达, 是我国综合性的工业基地; 武汉商业发达, 是华中最大的商业中心。

(7) 重庆。 重庆历来是西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 重庆工业生产发达, 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商品货源地, 也是西南最大的商业中心。

(8) 西安。 西安是西北最大的经济中心、 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也是西北最大的商业中心。

2. 中型商业中心

中型商业中心是指承担着省区范围内较大地域范围商品流动组织功能的商业中心。 中型商业中心大多设置在商品生产比较发达, 交通相对便利的省区, 往往与地区性的商品生产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相结合。 我国的中型商业中心很多, 遍布全国各省区。 按其所依附的城市的主要职能不同, 主要有以下三类。

(1) 以省区的行政中心为依托的商业中心。 这类商业中心有哈尔滨、 郑州、 呼和浩特、兰州和成都等。

(2) 以交通枢纽城市为依托的商业中心。 这类商业中心的主要特点是交通便利、 商品集散的功能强, 如秦皇岛、 蚌埠、 柳州和梧州等。

(3) 以商品生产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商业中心。 这类商业中心的主要特点是商品货源充足, 有利于组织较大规模的商品流通, 如鞍山无锡和温州等。

此外, 还有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商业中心及新发展起来的经济特区等。

3. 小型商业中心

小型商业中心是指组织小区域范围内商品流通的商业中心。 小型商业中心大多设置在地级或县级市, 主要承担本县市或周边几个县市范围内的商品流通的组织工作。 小型商业中心数量繁多, 遍布全国各地。

4.1.4 我国商品流向

1. 我国商品市场分布

1) 商品货源市场

我国商品货源市场主要有以下四种。

(1) 购进总额最大的货源市场, 主要是上海、 江苏、 广东。 这些地区也是我国主要的采购市场, 主要货源对象是工业品、 时装、 高档消费品等。

(2) 全国商品货源重要市场, 主要有北京、 广东、 山东、 四川、 辽宁、 河南、 湖北、浙江、 河北、 黑龙江、 天津、 安徽等, 这些地区是工农产品供应的重要市场。

(3) 农、 副产品及某些工业品货源市场, 包括吉林、 福建、 云南、 江西、 陕西、 广西、山西、 新疆、 内蒙古、 甘肃、 贵州等。 这些地区工业不甚发达, 主要货源是特殊工业产品及农副产品, 如山西的煤、 福建等地的糖。

(4) 土特畜产品货源市场, 有青海、 宁夏、 西藏等, 虽然货源量不大, 但有其他地区没有的特产, 如宁夏的羊, 青海的藏红花、 冬虫夏草等。

2) 商品销售市场

我国商品销售市场按销售总量及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分成以下四种。

(1) 全国重大商品销售市场, 有北京、 上海、 天津、 广东、 江苏、 山东、 四川、 辽宁、河南等省市。

(2) 全国商品销售重要市场, 有河北、 湖北、 浙江、 湖南、 黑龙江、 安徽、 吉林等。

(3) 商品销售的一般市场, 有福建、 山西、 广西、 江西、 云南、 陕西、 内蒙古、 新疆、贵州等。

(4) 商品销售次要市场, 有青海、 宁夏、 西藏等地。

2. 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分布

1) 生产资料货源市场

生产资料生产一般规模较大, 因而货源市场较集中, 其规律是以矿区和大城市为主要货源市场, 某些开放城市及沿海城市为主要进口货源市场。 我国的主要产品货源市场如下。

(1) 钢材货源市场。 辽宁省是我国最大的钢材货源市场, 此外还有上海、 北京、 包头、武汉、 攀枝花等地; 广州、 深圳等地是进口货源市场。

(2) 木材货源市场。 内蒙古北部、 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货源市场, 此外还有云南、贵州、 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3) 水泥货源市场。 由于水泥生产力布局较为分散, 因而货源市场集中程度不高, 主要货源市场为辽宁、 河南、 河北、 安徽等地; 主要出口货源市场有广东。

(4) 化肥, 主要货源市场有四川、 山东、 江苏、 上海及云南、 贵州。

(5) 汽车。 货运车货源市场主要为吉林及湖北, 此外还有济南、 北京、 沈阳等地; 轻型车货源市场有北京、 上海、 长春、 广州、 重庆等地。

其他多种生产资料货源市场, 基本集中于产地。

2) 生产资料流向

商品合理流向要求主要反映在批量大, 品种规格、 花色较少的生产资料领域, 如化肥、水泥、 木材等。 有些生产资料总量虽大, 但品种、 规格繁多, 分布到单一品种规格上的数量则相对较小, 这就很难区分出不同品种、 规格的合理流向。

(1) 化肥流向, 基本流向是: 四川氮肥流向甘肃、 青海、 新疆、 陕西、 贵州及内蒙古等地; 山东氮肥流向河北、 山西、 河南北部、 江苏北部; 江苏氮肥流向安徽、 河北、 内蒙古; 上海氮肥流向浙江、 安徽、 广西, 磷肥流向基本是由南向北。

(2) 木材流向, 基本流向是: 东北特种木材 (如红松、 白松) 流向全国, 一般木材流向华北、 中南、 西部及华东; 南方木材基本就地使用; 西南木材流向华南等地。

(3) 水泥流向, 基本流向是: 东北水泥除本地用之外, 部分南流; 河南水泥向南、 北两方向流; 山东水泥西运及南运; 甘肃水泥部分东运及西运; 四川、 贵州水泥部分北运; 广东水泥南运出口。

(4) 煤炭流向, 基本流向是: 山西、 内蒙古煤沿大秦、 兖石、 太焦—焦枝、 京广等几条铁路东运、 南运, 有的登船后南运或出口; 贵州煤东运; 其他地区煤一般就近使用。

3. 我国大宗商品的基本流向

由于生产力布局的相对固定以及商品货源市场及销售市场有一定的稳定性, 因此, 在一定时间内, 商品必然呈现出由货源市场向销售市场的单向运动状态, 这就决定了一定时期大宗商品的流向。 我国五种主要商品流向如下。

(1) 粮食。 东北地区的小麦大豆、 杂粮南运往华北, 西运至西北; 长江流域大米南运广东, 北运华北, 东运上海及沿海城市。

(2) 糖。 基本流向是南糖北运、 西运; 东北及内蒙古产的甜菜糖少量运至华北及西北。

(3) 盐。 基本流向是北方沿海盐场 (长芦盐) 流至华北、 东北、 华东、 中部地区; 南部沿海盐场流至华中、 华南及南部地区; 我国西部盐除本地消费外, 运至我国中部地区。

(4) 石油。 基本流向是北油南运。 东北是我国成品油的最大产区, 产品一部分经大连海运到华东地区或出口, 一部分经铁路进关, 供应关内各地的需要。 西北地区成品油基本自给, 只有少数汽油从东北、 华北调入。 西南地区几乎无自产成品油, 全靠区外供应。

(5) 煤炭。 总流向是西煤东运、 北煤南运。 以山西为中心的北方煤炭基地, 主要流向是华东、 华中和东北及出口; 以贵州六盘水为中心的南方煤炭基地, 主要流向是中南两广地区; 以两淮为中心包括鲁南、 徐州的华东煤炭主要流向上海、 江苏、 浙江等地或出口。

4. 我国外贸商品流向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对外贸易流向集中在亚洲、 欧洲及北美地区。 在贸易总额上, 亚洲所占比重最大, 其次是北美地区和欧洲, 而且这些区域与中国的贸易额在近期内一直呈积极的上升趋势。 在亚洲, 主要是对中国香港、 日本和韩国出口, 对中国香港的出口主要是转口贸易; 进口主要来自于日本、 韩国和中国台湾省。 对北美地区的进出口都主要集中在美国。而对欧洲的贸易则相对分散一些(见表4-1)。

表4-1 2014年我国同各国 (地区) 进出口状况

(资料来源: 海关总署)

在区域分布上, 我国的贸易相对集中在东亚地区或距离东亚较近的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 我国的对外贸易相对集中在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 可见运输成本也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流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 地理位置接近的国家和地区之间, 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比较多, 市场需求的相似性比较大, 企业对这些市场的开发和维护也更加容易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