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新机制的思考

关于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新机制的思考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中的一些主要问题长期存在,制约着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的提高。陕西省目前的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机构主要为各县区的地质环境监测站。制定《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西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陕西省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认定与核销管理办法》。

王雁林1,姚翔龙2,韩莹莹2,上官超超2

(1.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陕西西安 710082;2.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本文指出了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有关应急管理理论以及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从5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新机制。该研究对于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管理

2010年以来,陕西省特别是陕南秦巴山区连续发生了一些重大地质灾害,在对这些重大地质灾害的应急总结中,发现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也围绕着陕西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总结调研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新机制的构想和主要内容。

1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中的一些主要问题长期存在,制约着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1)县级地质灾害防治基础技术支撑薄弱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陕西省目前的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机构主要为各县区的地质环境监测站。据调查,陕西省县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平均3人左右,且多数不是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目前的地质环境监测站缺乏技术人员,以及现有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入机制,导致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能力十分薄弱。地质环境监测站主要负责了值班、统计等日常工作,而作为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的重大职能如应急调查、技术服务等没有发挥作用,也没能力发挥作用。

(2)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手段和信息化手段尚未有效利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陕西省现有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的监测主要依靠群测群防员的定期目测,这对群测群防员的责任心提出了要求,同时目测的精度较低,加上巡查监测的次数有限,仅靠现有的监测手段,隐患点存在着较大的灾害风险;二是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手段单一,对重大隐患点采取专业监测手段、开展精细化的风险评价等工作处于探索阶段;三是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管理的手段还没有完全适应信息化要求,特别是在资料成果的集成化、管理手段的信息化、表达方式的可视化等方面难以适应现代管理和应急管理的要求。

(3)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备。突出表现在:一是在立法层面上,现有地质灾害制度还属于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地质灾害防治立法层阶不高,同时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具体要求没有细化。二是对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陕西省近年来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都与人为工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对人为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还采用传统的文件要求等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三是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过程中的组织领导、技术支持、资源调配不足。

作者简介:王雁林(1975—),男,山西绛县人,博士,从事地质环境方面的科研和管理工作。E-mail:1559375120@qq.com

2 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新机制的主要思路和内容

从国际上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理念上十分强调对灾害风险的认识,强调对灾害风险的主动识别、主动避险、主动处置;一些发达国家的应急管理做法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国把应急准备工作作为应急管理的基本战略和具体目标。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也十分重视强调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工作,对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更加强调应急的准备阶段。因此无论从理念上还是实践上,传统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必须构建以“主动”“事前”“精细”为主要特征的风险防灾的新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体系。制定《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西省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陕西省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认定与核销管理办法》。修订《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

(2)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与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应急机构建设。构建常态化的日常对口技术支撑服务机制,按照分市包县思路,形成地勘单位与对口市县的常态化联系和服务到县的日常支撑体系。

(3)建立基层综合防治体系。在市、县层面上,以推进“十有县”为抓手,推进市县地质灾害管理机构、装备建设。特别是围绕着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应急避险演练、宣传培训等基础性工作。

(4)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和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平台提供的系统成果,建设省、市、县三级共享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与应急指挥平台,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支撑体系建设。

(5)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体系。开设“陕西地质环境视频大讲堂”,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力度。开展以“两区两线”(居民集中区、矿区,公路、铁路沿线)为重点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活动,编制地质灾害防治系列图书和画册,提高干部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

致谢:感谢宁奎斌处长、同事师小龙、范立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钞中东副处长、贺卫中总工程师、腾宏泉高级工程师、李芳高级工程师等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指导。

参考文献

范立民.陕西环境地质研究——2014年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

王雁林,郝俊卿,赵法锁,等.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游志斌,薛澜.美国应急管理体系重构新趋向:全国准备与核心能力[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3):118-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2007-08-01)[2015-10-01].http://www.gov.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