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溪窑一带地层剖面描述

善溪窑一带地层剖面描述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善溪窑组命名地点在枝江县西部善溪窑。善溪窑一带砾石层中发育的冲刷充填构造和沉积间断面在云池一带的砾石发育区同样十分发育。但是,以阶地分析为基础的“宜昌及长阳幅报告”却将善溪窑、红花套一带的砾石层和网纹红土定义为中更新世同期沉积,湖北地矿局进一步将该区砾石和上覆网纹红土定义为善溪窑组,这一方案值得商榷。

善溪窑组命名地点在枝江县西部善溪窑。在“宜昌及长阳幅报告”中(1970)指出,宜昌地区的中更新统分布于董市以西的宜都红花套、善溪窑、白洋等地,构成长江Ⅲ~Ⅳ级阶地,并举善溪窑剖面做典型描述。向芳等(2004)在宜昌-枝江地区开展相关研究时沿用“宜昌及长阳幅报告”(1970)中的善溪窑剖面。湖北地矿局1999年据此命名善溪窑组,将其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砂层或夹透镜体砂,具交错层理,其中夹有铁盘。下层厚度一般为30~50m,以善溪窑厚度最大,可达87.1m。上层为褐红色或赫红色网纹状黏性土,网纹粗大并常见蜂窝状虫孔,一般厚为10m至几十米,至松滋老城沿江一带最大厚度可达40m以上,善溪窑组的下段分布较为局限,在很多地方缺失。

善溪窑一带由于工程开挖揭露出一系列良好的剖面,一方面清楚地揭示了善溪窑一带砾石层的结构特征(图4-7至图4-9),同时也揭示了上覆网纹红土与下伏砾石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图4-7、图4-9)。现对善溪窑紫云路西段SC、SF剖面(见图4-1)综合描述如下(层厚参见图4-7比例尺):

图4-7 善溪窑一带砾石层SC、SF剖面

图4-8 善溪窑SC剖面显示的冲刷充填构造

(自右下至左中、左上分别对应于图4-7之④⑥⑦层)

网纹红土段:

⑧网纹红土

----------不整合接触----------

砾石层段:

⑦砂砾石层。砾石以石英砂岩(15~25cm)、花岗岩和脉石英、燧石为主,中粗砂充填

⑥呈弧形冲刷充填构造,对下伏砂砾石层和含砾中粗砂层有强烈的冲刷面。砾石成分以石英砂岩、石英岩、火成岩为主。砾石的扁平面与层理方向一致。发育具砂质披盖的河流纵坝沉积

⑤含砾中粗砂层

④砾石层。砾石大小以3~10cm为主,成分以石英砂岩、石英岩为主,有花岗岩砾石,磨圆好,分选好,粗砂细砾石充填,底部发育大型板状斜层理。砾石层层理面向下伏层面方向收敛

③砾石层。对下伏砾石层和砂层有强烈的冲刷构造。以15~30cm及3~10cm两个粒级的砾石为主,含40cm左右的漂砾。较大的砾石以石英砂岩为主,从砾石层的倾斜方向上看定向性明显,倾斜方向与冲刷面方向一致。较大的砾石中往往发育冲坑、“丁”字模。较小的砾石成分以石英砂岩、石英岩、花岗岩、玄武岩、脉石英为主。粗砂、细砾石充填

②中砂层。偶尔可以发现其中有细砾石。斜层理发育

①砾石层。以1~5cm大小砾石为主,向上砾石大小有变小的趋势。夹含砾砂层

图4-9 宜昌地区早中更新世云池组和善溪窑组的厘定

Er:侵蚀面;Fe:铁质壳;Un:不整合面

横向上可以追溯到与第三系红色砂层呈不整合接触。

善溪窑紫云路西段SC、SF剖面及中益路SD、SE剖面显示,善溪窑一带的砾石为辫状河流相冲积扇沉积,不同期次的冲积扇对下伏河流相沉积乃至先前的冲积扇发育不同程度的冲刷构造,这种冲刷构造是陆相地层,尤其是不同冲积扇之间常见的典型现象,也是冲积扇发育的标志之一,而不同于不整合接触界面。

善溪窑一带砾石层中发育的冲刷充填构造和沉积间断面在云池一带的砾石发育区同样十分发育(见后文描述和图件)。而不整合界面代表了一个相对较长的沉积间断,并往往发生侵蚀构造,侵蚀面之上的岩性往往有较大的差异(也可能差异不大)。

与善溪窑一带砾石层内部发育的冲刷充填构造发育但分布局限相比,包括善溪窑一带在内的,区内网纹红土与下伏砾石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可谓广泛发育,如红花套徐家山一带(引自宜昌及长阳幅报告之图4-4)。但是,以阶地分析为基础的“宜昌及长阳幅报告”却将善溪窑、红花套一带的砾石层和网纹红土定义为中更新世同期沉积,湖北地矿局(1999)进一步将该区砾石和上覆网纹红土定义为善溪窑组,这一方案值得商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