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物的签名

万物的签名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部作品就是后来的“TheSignatureofAllThings”,中文翻译为《万物的签名》,在当年被《纽约时报》评为世上最值得关注的100部作品之一。而书名“万物的签名”本身则源自一位16世纪的德国神秘主义者所提出的理论,即上帝在世界上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每一颗果实和每一棵树的设计当中都隐藏着改善人类的线索——整个自然界就是一种神的代码,包含着造物主爱世人的证明。大千寰宇内,万物都有其专属的位置,而我们需要去探索真理,格物致知。

文/程函 | By Ma Cheng Han

在写下风靡全球的《美食、祈祷、恋爱》(Eat,Pray,Love)后,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再次站在了TED大会的舞台,说起在面对或许此生再无法写下如此成功作品的恐惧之下,自己从20几岁连续被出版社扔拒信的6年之中找到了答案:写作是她一生所爱,写作就是她的家,因为她对写作的热爱远远大于被拒绝所带来的伤痛。她爱写作胜过爱自己。对她而言,失败和成功看似截然不同,可都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成了情绪的绝对值,偏离那个生命大部分时间处于常态的自己。虽然这份突如其来的成功为她带来了名望,让她成为世人艳羡的畅销书作者,可这也会让自己迷失在心灵的孤岛。过去毫不知名的她在一直写,而现在的她还是会继续写下去,直到时间的尽头。

我很好奇能说下这种话的作家下一部小说作品会是什么模样,会选择什么样的一个故事,会如何塑造主角,会表达怎样的信念。而这部作品就是后来的“TheSignatureofAllThings”,中文翻译为《万物的签名》,在当年被《纽约时报》评为世上最值得关注的100部作品之一。然而当我合上这本书之后才会发现,任何一个人都很难将这两本书联系在一起,能够想象到它们是同一个作者。《美食、祈祷、恋爱》是作者结束疲惫的婚姻之后,花一年的时间游历意大利、印度、印尼寻找自己的回忆录,3个地方分别代表书名本身的美食、祈祷和恋爱,她在其中寻求个人欲望的满足与精神世界之平衡的修行,最后从迷茫无助之中解脱出来,找到了生命的平衡;而《万物的签名》则以一种充满克制的维多利亚叙事风格,叙述了一名19世纪女植物学家的一生。1800年滑入这个世界的女植物学家阿尔玛,父亲是首富,母亲出身名门。她的出生承接着启蒙时代和工业革命,而她的成长也嫁接着时代的巨变。她用那颗充盈着理性的头脑去探究自然的奥秘,不管是在苔藓这个微观世界里用科学的方式求证生命的真谛,还是连接自己人生际遇里的线索而探索生命的意义,终其一生试图读懂这个世界。而书名“万物的签名”本身则源自一位16世纪的德国神秘主义者所提出的理论,即上帝在世界上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每一颗果实和每一棵树的设计当中都隐藏着改善人类的线索——整个自然界就是一种神的代码,包含着造物主爱世人的证明。

19世纪是世界不断扩张的时代,科学迅猛地发展、国家和城市迅速地建立,而19世纪里所有关于女性的故事里,却都过于残忍而狭隘地充斥着两个极端,一端是如《傲慢与偏见》里最终与达西先生修成正果,而另一端则是《安娜·卡列尼娜》里碾压于火车轮之下。可是,吉尔伯特却尝试在那个时代的语境中添加一层属于当代的叙事方式,在这种碰撞中铸造一层新的意义:阿尔玛是一位男性主宰的科学世界闯入者,也在内心也经历着每一个女性成长的必经之路——家庭责任、肉体冲动、婚姻创伤。然而,她是最终能跳出那个时代的传奇。

正如吉尔伯特自己在一次与奥普拉的对话中所说:“当你写回忆录的时候,实际上在写小说。而当你写小说的时候,其实你写的却是回忆录。”所以,不难想象,她也让阿尔玛作出了与21世纪的自己几乎同样的选择:自我放逐,在大海上漂泊,并在半个地球之外重新发现自我。这是一个断然不会发生在19世纪女性身上的选择。但是,这的确是吉尔伯特过去的选择:鼓足勇气去真正地踏出这一步,然后与自我和解。然而,19世纪的这场放逐却在字里行间填满了工业革命和殖民时期的蛮荒。航海,这个骨子里带着男性特质地为了生存空间而去拓荒未知空间的行为,却承载在一个从未离开过没过东海岸的女科学家身上。说这是魔幻现实主义毫不为过。故事本身的色调也从静谧的费城庄园,跳跃到充斥着海风盐味和原始气息的塔希提岛。也许可以从高更那些传世过百年的油画里一窥那个时代的塔希提岛的风貌:粗粝的线条里,明亮的色彩,皮肤与泥土同色而面无表情的人物,与新世界碰撞后变得更加饱满而丰裕的气息。而也正是在这个几乎被时代猛烈变迁所遗忘的孤岛之上,阿尔玛找到了一份遗憾的爱的答案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灵感。

此时的阿尔玛,也选择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她所钟爱一生的植物学研究。她在塔希提岛重新航海回到荷兰的途中,以自己研究了26年的苔藓为论证,写下了自然演化论。可是,她却拒绝发表,因为她无法用这个科学理论去解释发生在自己生命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比如自己的妹妹会无私地为了她放弃自己钟爱一生的男人。只因自己一如既往的诚实,以及对知识的严谨,她放弃了这个足以让她成名于世的机会。她可以在年仅9岁时,就学会从花开花阖判断时间:清晨5点,婆罗门菊展开花瓣;6点,雏菊和金莲花绽放;7点,蒲公英开花;8点,轮到海绿;9点,繁缕;10点,秋水仙;11点开始逆转;中午,婆罗门菊阖起来,然后,繁缕、蒲公英……...她可以凭借天赋、才华和智识找到上帝在世间每一棵植物中留下的线索,却无法用同样的方法理解人类的心灵、在她凭借半生学识创造的小世界中安放万物之灵的位置。

而整个故事也再次拉回到那个大时代:达尔文的航海之行与《进化论》的诞生以及华莱士与他的世纪之争。而阿尔玛,则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找到华莱士,这位同样提出进化论却相信超自然存在的人物。他们的讨论并没有陷入通常意义上关于理性与感性、科学与宗教、灵与肉之间的终极冲突里,她只是在最后升华出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个世界已经一直够大和够美,她只求去了解它;而她则足够幸运,因为她所创造出来的知识,丰富了这个世界的图书馆。她此生毫无遗憾,在宁静中走到生命尽头。

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吉尔伯特本人的哲学。大千寰宇内,万物都有其专属的位置,而我们需要去探索真理,格物致知。真理和爱的线索不仅在植物之中,它也在我们每个人的经验和记忆之中,能让我们读懂自我。在吉尔伯特的价值观中,只要能继续专注于内心所爱,回到那个家,沉下心来,投入精力、勤奋、毅力和尊重,并且坚持不懈,便此生无憾。而她也将阿尔玛最后带回了家,让她在植物的世界里得到生命本质的启示。只有这份对家的坚守和承诺,能让我们在过去所有的经历中找到那些线索,串联起来,变成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