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读经典著作并做笔记

要读经典著作并做笔记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对读书的第一个建议是精读几部本学科现代的经典著作。我把它称为经典著作。我认为,读现代的经典著作是研究生攀登这一门学科的最好的阶梯和捷径。但我发现不少的博士研究生不太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是虽然明白了,但有畏难情绪,读了几天就放下不读了,因为读懂一部现代的经典著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对读书的第二个建议是要做笔记,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对读书的第一个建议是精读几部本学科现代的经典著作。在大学阶段,我们获得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受了科学的基本训练,但这是初步的,仅打下了一个基础。到研究生阶段,我们要尽可能对本学科领域做全面、深入的了解。根基愈宽阔,将来可致力发展的范围亦愈广阔。

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是学术研究的真谛。科学是有继承性的,但科学又受到时代以及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局限。今天是从昨天过来的,无论科学进步如何快,历史是割不断的。当我们研究一门学问,向上攀登时,就必须对前人的工作进行研究,弄清楚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理论,以及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时经历的过程,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受到的种种局限。只有把这些情况研究得一清二楚了,你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东西。“传承拓新”,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

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些重要的、代表性的著作(包括一些重要文献和教材)。这些著作不仅值得阅读好几遍,而且只有反复阅读才能理解。我把它称为经典著作。这是学术大师或博学者对本学科的一门学问的系统总结。它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反映了著者本人或当代科学学派的创造性的思想和创见,以及这一学科的最新成就,而且极富想象力。在初学阶段,不妨先阅读一些优秀教材,对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使自己进入这一学科领域。

我认为,读现代的经典著作是研究生攀登这一门学科的最好的阶梯和捷径。但我发现不少的博士研究生不太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是虽然明白了,但有畏难情绪,读了几天就放下不读了,因为读懂一部现代的经典著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在上大学时,学习上常常采用“读书(听课)+解题”的模式。上课时好好听,做笔记,下课后把老师讲课的内容消化了,把书本上或老师留的作业做了,把习题解答了,就算完成了复习的任务了。我那时很少阅读课外资料,故知识面窄,思路不开阔。这是不足为训的。

我毕业后留校和留学苏联阶段,发现大学时代这一套学习模式不行了,便摸索出“自学+记笔记+发现问题”的模式。在这阶段,思考要贯串学习的全过程。自学(包括选择参考文献)——边学边记,就是思考的过程。思考从理解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质疑前人,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的成果。这是学习的深化,表明学习进入高层次的阶段了。

读书时,还必须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我们研究学问时,必须查阅和浏览大量有关的文献,做到对研究的问题有精细和全面的了解。我向博士生们建议,在学习的第一阶段结束时,应对所研究的问题及自己读书中思考的问题写一篇文献评述(literature survey or review)。该文献评述并不单纯是国内外文献的罗列,而是一篇包含自己见解,具有评论性质的文章。最好它能达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水平。这可以说是研究生进入科学大门后第一次极好的锻炼。我最近劝勉学生们多读书,写了这样一席话:“人来到世上需要力量。知识就是力量,而书籍是知识的海洋。让读书成为习惯吧!”

我对读书的第二个建议是要做笔记,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有三大优点:一是记笔记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促使自己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使自己头脑中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起来,零乱的东西变得有条理起来,隐藏着的认识空白暴露出来。二是记笔记有助于巩固记忆,因为通过做笔记,思维经过加工整理,头脑里形成了系统的思路和表达形式,因而不易遗忘。三是记笔记还能促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创新意识,长年累月的积累,会使思维变得日益敏捷,写文章时便能信手拈来了。当然,现在的学生记笔记不用像我当年那样一笔一画地抄录了。笔记本电脑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形成自己的信息(资料)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