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秘古代户籍管理(户籍管理的由来及趣谈)

探秘古代户籍管理(户籍管理的由来及趣谈)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户口的人,被戏称为“黑人”。西周时,户籍登记制度初步形成。各个诸侯国用“编户”、“定籍”的办法来管理户籍。秦朝规定,不论男女都要在户籍上列名。汉代实行编户齐民,户籍制度有所发展。萧何在《九章律》中,首次确定了户籍管理的法律规范。为了防止瞒报、虚报,还制订了“临检”措施。为防止人们逃脱管理,政府严禁自由迁徙,未经批准,不得离开住地,否则要受惩罚。隋唐时期,对户籍的控制趋向严密。

现代生活中,户口对我们太重要了。没有户口的人,被戏称为“黑人”。这类“黑人”在升学、就业结婚、出国等很多方面有很多不便。

那么,户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古人也有户口吗?

实际上,自古至今,中国历代王朝都很重视户籍制度。早在商朝,户籍登记的萌芽就出现了,殷墟甲骨卜辞记载“登人三千呼战”,商朝在有较大军事行动时,会下令“登人”,就是我们说的征兵。征兵从千人到万人,数目在当时是很大的,应有一定的户口登记基础。

西周时,户籍登记制度初步形成。《周礼》记载:“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可见,当时“司寇”“司民”这样的官吏,专门掌管户口,向周王报告。当时的人口统计虽然还较原始,和我们今天的人口登记已很相似了。

春秋战国时实行“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今天看来,是相当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各个诸侯国用“编户”、“定籍”的办法来管理户籍。这时的户籍就是我们现在的户口了,有了户口,就是获得政府认可的合法公民了。

秦朝规定,不论男女都要在户籍上列名。迁徙必须报官,方能“更籍”。如果有人想到别的地方去上班,经商等,就必须提出申请,经过政府允许,才可自由行动。秦朝统一后,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进行什伍编制,“连坐”制度。可见,秦朝的户籍管理,相比于前代,更为严密,在制度上也相当完备了。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户籍制度有所发展。萧何在《九章律》中,首次确定了户籍管理的法律规范。汉代有个“案比”制度,时称“案户比民”。每年八月份,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前往官府衙门,群聚在一起,接受官吏对户口进行验查和登记。为了防止瞒报、虚报,还制订了“临检”措施。这种“临检”,和我们有时在车站乘车时,警察对经过的人进行的临检差不多。魏晋时实行乡里制。为防止人们逃脱管理,政府严禁自由迁徙,未经批准,不得离开住地,否则要受惩罚。这加强了对农民自由移动的控制。其实,我们现在的农业户口,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自由移动。

隋唐时期,对户籍的控制趋向严密。户口登记的原则是自生齿以上,都要登记在册。生齿就是长出了牙齿,大概在小孩七八月的时候。汉代的“案比”,在唐代叫“貌阅”。“貌阅”这个说法比较有趣,实际上就是将被登记人的面貌特征和疾病情况描述下来,如某人右腿有毛病不便行走是个瘸子,就写上“右足跛”,如某人耳朵下面有个瘤子,看起来比较明显,就写上“耳下小瘤”,以此类推。可以想象,唐人只是限于技术,没有照相机,否则的话,一定会给每人来张相片,贴在户口本里。

宋代实行都保制,一保中发生了“强盗、杀人、放火、强奸、传习妖教,造畜蛊毒”之事,有“知而不告”的,要依法治罪。比较特别的是,元代在村社设有“鼠尾簿”,登记时,富一点的排在前,穷一点的排在后,就像老鼠尾巴那样从粗到细。当时的人就说,“第其高下而差徭之,谓之鼠尾簿”。贫富之间的不平等,在这样一个小本子上登记的事上,鲜明地体现出来。明朝推行护贴制度,为此,朱元璋还下了个“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的白话圣旨。护贴,就是户口本。明朝规定农民“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任何人出了百里之外,都须持有“路引”,“路引”就是离乡的官方证明。

清朝的保甲制,也有相似内容,《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如果有来路不明的陌生人,就会被“捉”去治罪。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1931年颁布《户籍法》,1937年颁布《保甲条例》,全国实行“联保连坐”。1946年推行国民身份证制度,1947年颁布《户口普查法》。

户籍制度,是我国现行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自1958年开始实行,到全国推行居民身份证制度和暂住人口制度基本定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