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掌握孩子的心理特征

掌握孩子的心理特征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的。处在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是不尽相同的。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3-6岁孩子心理上的发展变化,希望家长走近孩子的心灵,研究孩子,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心理特征,提高为国教子的水平。孩子感知觉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否则,将会影响孩子的视觉发展。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是说,处理问题,办理事情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的。以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亲人的依恋情感为例:三岁前的孩子几乎一刻也离不开照顾他的亲人。三岁时仍然有强烈的依恋情感并表现出强烈的模仿性。亲人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亲人干什么,他也要干什么,做游戏也要亲人陪他一起做。四岁时,爱说、爱问、爱动手。已会自己玩或与小伙伴玩,不用亲人参与和照管也会玩得很开心,而且还能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到五岁时,好问、爱学,而且还喜欢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去考别人,喜欢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拆卸,尝试探索活动越来越多。虽然“失败”、“破坏”现象不断出现,却不愿听取他人意见。由上例可以看出,孩子的身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的。处在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家长必须重视研究孩子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针对孩子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因为孩子成长中的每一点变化和进步都会使年轻的父母和百般疼爱孙子的爷爷奶奶感到格外欣喜。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3-6岁孩子心理上的发展变化,希望家长走近孩子的心灵,研究孩子,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心理特征,提高为国教子的水平。

一、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孩子对世界认识的初级阶段,孩子只有在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孩子感知觉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如带3岁左右的孩子去商场选购一件漂亮裙子时,她首先注意到的是裙子的颜色(是红的、黄的还是白的),而对裙子的大小、长短以及布料的好坏根本不考虑。但当孩子到了5-6岁时,她选择裙子的标准就有所提高,不但要选择喜欢的颜色,而且还要选择裙子的款式。其实当孩子说出喜欢或不喜欢裙子时,她动用了多种感官,并经过思考才决定的,因而我们不难看出孩子感知觉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加和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的。

就视觉感受性来说,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4-5岁孩子的视敏度2.1米,5-6岁孩子的为2.7米,所以我们平常强调孩子在看电视时要在2米左右。3岁孩子能正确区分红黄蓝等几种基本色,但对混合色紫色、橙色等分辨不清,到4-5岁就能辨别颜色的色度,如:蓝、天蓝;红和粉红等。并能逐渐的掌握不同颜色的名称。因而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玩具时,不仅要考虑到玩具的大小,而且还要考虑到玩具的颜色要鲜明。在和孩子游戏时不能让孩子看过远或玩过小的玩具。否则,将会影响孩子的视觉发展。

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孩子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了很大的发展。如3岁前的孩子仅能辨别上下方位(苹果在桌上还是在桌下),4岁的孩子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我在妈妈前面),5岁孩子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孩子还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但还不能完全以对方为中心辨别左右方向等。再如孩子刚学写自己的名字时,常常把姓名前后颠倒或把字左右拆开,只注意够件数就行,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空间知觉还不发达。

虽然3岁左右孩子已有了一些时间观念,如早上、晚上等,但个别孩子还有困难,如中午下班回家时,孩子偶然间还会问:“妈妈早上好”,到了4岁左右时不仅能正确的应用早上、晚上,而且还能辨别昨天、今天和明天,但对远一点的前天、后天等词应用起来就困难了。到了5-6岁时,孩子对较远一些的前天、后天有所辨别,但对过小或更大的时间单位如几分、几点或几个月、几年就感到有些困难。因为时间直觉没有直观的物体供孩子的感觉器官去直接感知,表示时间的词又往往具有相对性,所以孩子的时间知觉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如时钟游戏:让孩子双臂举过头顶,直接放在12点的位置,接着摆放到1点、2点等位置。如果能拆开一个真的时钟,拨动指针,让孩子对时钟的运动模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更有助于孩子对时间的感知。但有一点要提醒,如果家长做示范,一定要和孩子面对同一个方向。

二、语言的发展

幼儿期孩子的词汇量明显增加,增加速度为一生中最快,如3岁孩子可以掌握500左右的词汇,到了5-6岁孩子的词汇量可达3000左右。其中,大量出现的为名词及孩子生活、游戏等经历过的各种事物,还可以从电视动画片中学到不少抽象的名词,如“天堂”、“地狱”、“流星雨”等。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强烈的语言表达要求,乐于谈论每一件事。3岁刚过的孩子可能会搞错人称代词:你、我、他(她),如果将说话环境与具体事件或人物联系起来时可以正确表达,但当讲述抽象事物或与环境相脱离时则可出现明显的错误。孩子到了4-5岁即可正确运用人称代词,这与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有明显的关系。所以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提供大量的语言交往的机会,如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餐、睡觉前后、盥洗、入厕、饮水、散步……)都离不开语言,这都可以成为家长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好机会。但在与孩子交谈时一定要用普通话,特别是爷爷奶奶更要注意,因为3-6岁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年龄越小,学说普通话的效果就越好。

3-6岁孩子还常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语,即自言自语。这种语言经常是在伴随动作、游戏、思考问题、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产生,往往把内部思维活动以言语形式讲出来,如玩积木、搭房子,边搭边找还边说:“屋顶用什么颜色呢?干脆用红色吧……”。4岁左右的孩子自言自语发生率最高,是这个阶段孩子特有的语言。以后逐渐下降,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自言自语现象而着急,此时孩子可以用简单和复杂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一会问这一会问那,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但随年龄的增大这种问题语言就会慢慢的减少,语言的连贯性也越来越好,在语言表达的同时还可伴有丰富的面部表情或动作。此阶段利用语言与人交流已没有障碍了。当然家长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如语言接龙:红-红花-红色-红苹果……,红花-花生-生活-活动……。在孩子绘画时可以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看动画片时看一看、讲一讲等形式有意让孩子学习一些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更有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

三、记忆的发展

孩子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仅能记住一些直接的经验,而且还能记住一些间接的经验。但这时的记忆仍然以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逐步发展。特别是3-4岁的孩子记忆还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凡是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自己感兴趣或害怕的事物就容易记住,并且能保持较长时间记忆,甚至终生难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岁记老的原因,而对一些不理解的三字经、儿歌等内容机械记忆的成份多一些。当孩子到了5-6岁时,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增强,加上正确的教育影响下,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孩子在刚学会说话时,你教一句他就会跟上学一句,而4-5岁的孩子你让他复述一个故事,他会增一句减一句的讲,甚至会改变一些故事情节或故事人物,他绝不会给你一字一句地复述。但此时孩子记忆的持久性和精确性都较差,所以就造成孩子往往记得快,忘得也快,只能记住一些有趣的部分,而恰恰把本质的、主要的内容给遗忘。根据遗忘规律,刚学完的新知识,遗忘的速度是最快的,所以家长要有意及时帮助孩子温习,巩固记忆。因为复习越及时遗忘得越少。教给孩子的新知识,若不复习,就很容易被遗忘。有时我们发现孩子把自己经历的、或是故事中、或是臆想的内容与现实情况混为一谈,更造成对记忆材料的歪曲,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在说谎,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现象。区分孩子是否说谎,关键是要辨别出是想象还是现实。同时3-6岁孩子的记忆最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我们常常听到有些家长问孩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一些词,孩子回答往往“是、对、好”,如果再马上反过来问“真的对吗?”,就会得到相反的答案。因而在对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用词的恰当性和科学性,尽量克服口头禅,避免逆向提问。

我们知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仅仅只靠无意记忆是不够的,因为无意记忆的知识毕竟没有系统性,所以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学会有意识地去记,运用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事物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理解记忆的内容,使孩子记住需要掌握的知识,激发孩子记忆的愿望。如让孩子记数字“六”,可以编成适合孩子记忆的儿歌:“一点一横,两眼一瞪”,这就是六字。这样孩子对于比较抽象的“六”的记忆就容易多了。同时在帮助孩子记忆时,尽可能地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加记忆过程,如眼、耳、鼻、舌、手等参与活动,可以使大脑在对丰富的信息加工时,获得的信息更全面、清晰,有助于孩子的记忆。如区分“盐和白糖”,先引导孩子仔细观察一下盐和白糖,再让孩子亲自动手将盐和白糖分别放在装有温开水的杯子里,然后再尝一尝究竟哪是盐哪是白糖?这样孩子对盐和白糖的认识要比家长直接告诉哪是盐哪是白糖记忆要深刻得多。所以在孩子的记忆培养中,家长的正确引导也很关键。

四、思维的发展

3岁前孩子的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还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和动作,如2岁左右的孩子,他身旁有一个布娃娃,他就会抱起布娃娃,并玩给布娃娃喂饭的游戏,如果当拿走布娃娃,这种游戏就会马上停止。但到了学前期,孩子的思维已明显摆脱了动作的束缚,此时的孩子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可表现在游戏活动和讲故事中,如4-5岁的孩子就能猜出一些简单的谜语,还能区分“鹅和鸭”最明显的特征。游戏活动形式也从3-4岁孩子的简单动作模仿到5-6岁孩子的象征性游戏和创造性游戏为主,而象征性游戏和创造性游戏到5-6岁时达到高峰,这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分不开,大脑皮质的日益完善,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孩子的概括能力也有所发展。但这时孩子思维的自觉性还比较差,更不能像成人一样调解和支配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虽然已能对生活中经历的事物进行初步的推理和判断,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加上前面谈到的儿童记忆特点,就导致孩子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不易掌握。虽然有时孩子能很快记住三字经、儿歌等内容,但也很快就会忘记。所以家长要有计划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孩子一些词汇,更主要的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些游戏和交谈的环境,让孩子有机会去说话,我们知道“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同时要在生活和游戏中有意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多动手,从而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同时家长要有目的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孩子的思维由于没有多少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它往往比成人的思维更大胆,这种思维发展下去,就会成为一种创造的力量。因而,家长应该对孩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加以保护和鼓励,使孩子摆脱千篇一律的平庸,成为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家长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培养:①为孩子提供一个鼓励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环境:家长在孩子的思维活动中要少指责、少限制、多鼓励,使孩子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②专门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给孩子提一些假设性的问题,让孩子回答。如“假如世界上没有时钟会怎样?”。还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做多样性、独特性的回答。如“纸有什么用途?”③提供材料让孩子自由拆装操作获得经验:给孩子提供可拆装操作的材料,让孩子在探索中获得经验,激发思维热情。④教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单向思维,培养孩子多向思维、逆向思维。比如,带孩子出去玩时,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有哪些方法能达到目的地,哪种方法最合理等等。

五、想象的发展

这个阶段孩子想象的发展与游戏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在游戏活动中,尤其是创造性游戏,要求孩子有丰富、有目的的对象。如孩子手中的一根短棒,他一会儿当“马”骑,一会当“枪”用,一会又当孙悟空的“金箍棒……”这根棒子在孩子手中真是“神通广大,变幻莫测”。再如美国一实验: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让成人和孩子同时去看,结果大部分成人说是一个小圆圈,而孩子则不同,答案丰富多样(如小纽扣、小眼睛、小黑豆等等),在整个学前期无意想象仍然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正在逐步发展。

首先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易变化。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移到另一个主题上,如在游戏中,一会儿玩这个,一会玩那个。小一点的孩子看见别人玩什么,他也要玩什么。稍大一点的孩子在意愿画时,一会儿画一头牛,一会儿又画一个人等,孩子到了5-6岁时,则在成人的要求下,就会有所好转。其次想象有时与现实分不清。学前期的孩子还不能完全把想象和现实分清楚,如刚入园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拿和自己一样的玩具或手绢时,认为是自己的,会去要,甚至大哭大闹。也不能完全意识到童话人物的虚构性。再次学前期孩子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孩子都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如在幼儿园的小班,常常听见只要有谁说:我爸爸是公安局的,一会儿全班大多数的孩子都说爸爸是公安局的。这正是孩子把想象和现实分不开的原因。

在整个幼儿期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在实践中不难看出,3岁孩子的创造性很低,往往表现在幼儿园中不容易组织角色游戏,此时孩子的游戏大都是生活的再现,如给布娃娃喂饭时,学妈妈给自己喂饭的样子。而4岁孩子的游戏则有了一定的创造性,在游戏中不单纯重复成人提出的要求,或模仿大哥哥、大姐姐的动作,而是通过自己的构思加以补充。5-6岁的孩子想象的创造性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生活经验的丰富是分不开的。如开火车游戏,他们就会主动分配角色,补充情节,还会配上一定的手势和声音,好像是一列真的火车一样,并且“列车员”还会通报站名,“现在火车到北京站了”等等。所以家长要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使孩子有机会去交流去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孩子的想象异常活跃。游戏的内容越丰富,想象就越活跃。孩子的游戏离不开玩具和游戏材料,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引起孩子想象的物质基础。家长要为孩子多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游戏材料的选择不一定要价格昂贵,只要卫生安全即可,像积木、魔方等玩具都有利于孩子独立思考、别出心裁、反复尝试、勇于探索,能满足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在日常观察中引导孩子想象。如飘飘的雪花、圆圆的月亮、垂帘般的细雨,都会引起孩子无穷的遐思和观察的兴趣。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留心多思考,千方百计地鼓励孩子的创造活动,帮助他们有的放矢地发展积极的想象力。

还可以在听故事、讲故事中激发孩子的想象。喜欢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故事是人的天性。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文学、美术、音乐环境,培养孩子的绘画能力、音乐能力、语言能力,使孩子的想象力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如在纸上画好一些线条和几何形体,让孩子通过添画,来完成整幅画面;让孩子听几组声音的录音后,想象说明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孩子编故事结尾等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使孩子想象的内容广泛而新颖。

六、注意力的发展

3-6岁孩子的注意力仍然以无意注意占优势,只有被注意对象色彩鲜明、外观生动形象时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动画片就具备这种特点,因此动画片最能引起学前期孩子的注意和兴趣,从这点来看,家长用心选择一些内容健康、人物活泼、视觉效果好的动画片不失为孩子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有意注意的培养必须克服外界环境的各种干扰才能达到注意的效果,3-4岁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仅为10分钟,而5-6岁孩子也不超过15分钟。因此在给3-6孩子进行知识教育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客观规律,不可长时间的灌输,更不能要求孩子长时间注意学习的内容,要做到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否则起不到任何效果。另外孩子在同一时间的注意对象十分有限,他们往往不能同时注意几件事情。比如孩子开始学跳舞时注意了脚的动作,就忘了手的动作;注意了手的动作,脚步又乱了。同时幼儿在把注意有意识从一件事情转到另一件事上的能力不同。有的很容易,有的却比较难,一般年龄越小越困难。如孩子正看动画片,你叫他来吃饭,他会不高兴。为了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可以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先提醒他“你再看一会,就洗手吃饭”。

我们知道良好的注意力会给孩子的认知插上一对有力的翅膀,稳定而集中的注意力是智力超常、成绩优秀者的普遍心理特征之一。家长可以通过对孩子的行为的干预,微妙地改变孩子的注意力水平。

家长要多关注孩子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使注意力更持久。对幼儿来说,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其兴趣和情绪的控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很专心,很投入,孩子也是如此。家长应明确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在他的爱好中挑选文静的活动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另外还要有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因为幼儿在活动中很容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但有时孩子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他当前正在做的活动上,家长的督促固然少不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使孩子自觉的关注自己的注意目标。所以,也可以说,良好的注意能力是稳定而集中的注意力和自制力的结合,这对于即将开始学校生活的5-6岁孩子就更要做到这一点了。

七、情绪情感的发展

幼儿期孩子的情绪体验非常丰富,成人能体验到的情绪,学前期孩子基本上已能体验到,如高兴、悲伤、愤怒、恐惧、紧张等,而且很容易表现在行为上,不像成人那样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常言道“孩子的脸,六月的天”就是这个原因。

焦虑和恐惧是此阶段的主要不良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与家人分离、受到批评和伤害后可出现明显的焦虑反应,如新入园幼儿的哭闹问题,难倒过好多家长和教师,因为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在分离焦虑的敏感期,再加上孩子3岁前大都是在温暖、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突然要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园,自然会产生不安全感、恐惧感和焦虑情绪。所以一旦离开家人,就会出现大哭大闹、抓人咬人,甚至出现尿床拉裤、不吃不喝以及上吐下泻或夜惊梦哭等现象。因此家长就要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配合教师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同时4-5的孩子对想象的事物如黑暗、魔鬼、声音等有明显的恐惧感,尤其在电视、故事中看到或听到有关事例后更为明显,因而家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要有意识的通过讲故事、选择内容健康色彩鲜明的动画片等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到了5-6岁时孩子的高级情绪活动如同情心、荣誉感、审美感、道德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在幼儿园的唱歌比赛中获奖后,多数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特别自豪地告诉家人,“我们班唱歌得了第一名”。同时往往还能讲出一些带大人口气的话,使家长惊讶,有“孩子已经长大了”的感觉。

总之,幼儿年龄段的孩子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社会经验的丰富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心理发展的特征主要是:一是好奇性强,求知欲高。此时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事物特别是新鲜事物感兴趣、好奇,什么都想探个究竟,故常出现一些成人不理解的“破坏”行为,如把妈妈新买来的语音玩具拆开,看看声音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凡事都爱“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时家长要做有心人,精心去呵护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不要把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更不要苛求孩子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应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激发孩子的兴趣,这比家长让孩子去产生兴趣重要得多。二是可塑性强,好模仿。3-6孩子正是性格形成发展的阶段,因而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加上孩子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模仿性又强,对成人的言行、性格常常是良莠并收,易形成一些不良行为和性格。所以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三是情绪波动大,意志力差。这时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处理事情易情绪化,控制能力差,行为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如带孩子高高兴兴去逛商场,就因对所买到的玩具不满意而大哭大闹,有的家长为了顾及面子,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统统满足,往往给孩子造成误会,只要自己的愿望没达到,一哭保准成。久而久之给孩子养成了“闹人”的坏习惯。常言道:孩子的毛病,成人的错。所以家长要理性的看待孩子的哭闹,该满足就要尽量满足,不合理的要求要耐心的讲道理,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不可能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克服反复无常的态度,否则教育效果会更差。四是易受外界新鲜事物的吸引而改变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目的有系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很差。家长应鼓励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在孩子发表意见时,即使是错误的,也要让孩子说完,然后再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对于孩子正确的意见,家长应积极的肯定和表扬,增加孩子独立思考的信心。当然整个幼儿期,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各种心理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都在逐渐发生改变。一般说来,从4岁开始,特别是到了5岁时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稳定性都在不断地增长着,这就为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准备了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