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需要成就感

孩子需要成就感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喜欢做事情这一点,我们做父母的容易发觉,对于孩子喜欢成就感这一点,我们做父母的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的成就感是多方面的,甚至比大人世界里所谓的成就感还要丰富,这一点做父母的一定要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他要获得的成就可能仅仅是一种趣味、一种与他人共处时的愉悦、一个微笑、一个赞美,等等。当然,金钱的奖励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成就,只是做父母的要当心不要让金钱的获得成为孩子唯一的成就。

在父母看来,孩子做事情往往是东摸摸西碰碰,没有什么事情是有始有终的。但是,有时候,孩子却因为父母随意动了自己的玩具或者弄坏了自己搭好的东西变得很生气。父母不理解,其实这些看起来好像乱七八糟的东西和有始无终的事情,在孩子眼里都是他的成就,都是孩子的心爱之物。然而,父母要怎么对待孩子所谓的“成就”呢?

典型案例

星期天上午,石头一个人在卧室里搭积木,他搭好一个,刚过一会儿就把它拆掉,接着又搭一个,这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爸爸一开始自己在玩电脑、打电话,后来看见石头一个人在那里玩,就走了过去,发现石头把积木拆散丢了一地,爸爸以为石头不会搭积木,就凑过去给石头做示范,可是石头却不让爸爸碰那些积木,爸爸无奈只好无趣地走开了。过了一会儿,石头把积木搭好了,就来叫爸爸去看,可是爸爸却只顾着看球赛,对石头爱理不理,石头垂头丧气地回去把积木拆了。电视播放广告的时候,爸爸突然想起来应该让石头看书学习了,就大声地喊石头把书本拿出来念,可是石头怎么也不肯。球赛马上要开始了,爸爸着急要看球赛,对石头更加没有了耐心,就把石头的书本拿出来,放在石头面前说:“如果今天上午不把该学的学习了,中午别想吃饭。”石头哭着坐在地上,也不看书,也不理人,也不玩积木了,心里充满了委屈与沮丧。

专家解读

孩子也需要成就感

孩子喜欢做事情,喜欢动手,尽管他们对很多事情还不是很懂,做很多事情还显得很笨拙,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孩子喜欢通过做事情来获得成就感。孩子喜欢做事情这一点,我们做父母的容易发觉,对于孩子喜欢成就感这一点,我们做父母的往往容易忽略。这是因为,孩子喜欢做事情是显而易见的现象,而孩子关于成就的观念与做父母的有很大区别。在父母眼中孩子做的事情都属于“孩童世界”,“孩童世界”总是带有一种“闹着玩”的味道,父母往往不会把这种“闹着玩”的成就当回事。但是,孩子往往挺在意自己做的事情,对他们而言,没有所谓的“孩童世界”,他们往往还挺较真的。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需要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要认识到孩子不仅喜欢做事情,同样也喜欢有成就感。

孩子的成就感表现为多种形式

孩子的成就感是多方面的,甚至比大人世界里所谓的成就感还要丰富,这一点做父母的一定要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他要获得的成就可能仅仅是一种趣味、一种与他人共处时的愉悦、一个微笑、一个赞美,等等。当然,金钱的奖励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成就,只是做父母的要当心不要让金钱的获得成为孩子唯一的成就。

成就感的培养有益于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

父母不仅要认识到孩子有这种获得成就感的心理,而且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运用好这种心理,让教育孩子这件事情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有效果。

心理学家约翰·桑切克指出:“小学期间,孩子取悦家长的动机要多于取悦同伴。”家长对自己孩子给予充分的关注能够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如果家长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关注孩子的学习方面,孩子的学习动机就会增强,孩子在学习方面也会取得更好的成就;相应地,孩子就会更加具有成就感,而成就感将促使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从而形成良性激励机制。教育心理学研究者发现,在学习方面,家长充分了解孩子、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情感氛围,这一类事情有益于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

好父母修炼

父母要适时、恰当地认同和鼓励

大多数孩子天性是好动的,也是喜欢去尝试各种事情的,这些事情或者是小孩子的游戏,或者是家务活等等。大多数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一个人独自玩游戏,自娱自乐。如果是这样的话,父母尽量不要去打扰他,让孩子自己体会游戏的乐趣,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动手动脑自己做好事情的习惯,不要轻易走过去夸奖他,特别是当孩子的游戏很简单又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但是,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玩的游戏,当孩子的游戏比较复杂而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了很好的态度,最终把问题解决了的时候,父母要适时地走过去,鼓励或者赞美他。这样,孩子既认识到了问题往往可以由自己来解决,又体会到了解决复杂问题的乐趣,而父母的赞美加强了孩子的这些感受。

此外,孩子在做好一件事情以后,通常要来向爸爸妈妈展示,很显然,孩子这个时候是来讨得表扬的。虽然孩子的心理就这么简单,但要怎样满足孩子获得表扬的心理却需要父母注意。如果每一次父母表扬孩子都只是说“好好、很不错呢”这样的话,孩子一开始还没有感觉,久而久之,孩子就感觉你在敷衍他了,尤其在父母连孩子做的东西看都不看一眼就张口表扬孩子的时候,孩子是感受得到的。对孩子来说,父母总是很多方面的“专家”,也就是说,父母是在很多方面都有知识和道理的,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表扬说“好好、很不错呢”这样的话,孩子是感觉不出你在这方面有什么知识和道理的。父母最起码要知道孩子做的是什么,然后说说孩子做的这个东西好在哪里。比如,孩子画了一幅水彩画《爸爸、妈妈、我和小狗》给妈妈看,妈妈看了不仅要说“宝贝好乖呀,画得真好”,还应该说:“喔,这是爸爸,戴了眼镜,短头发;这是妈妈,穿着花裙子,留着长头发;这是宝贝,肉嘟嘟的小脸蛋真好看;这是小狗狗,长长的尾巴。”当妈妈这样说的时候,孩子很可能会告诉妈妈这里讲对了、那里讲错了,或者把妈妈漏掉的地方讲出来,妈妈要表现得好像突然领悟了一样,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妈妈就是朋友和知己,这样比简单敷衍的表扬好得多。

用恰当的方式激励孩子去做他不太愿意做的事情

有些事情孩子也许不是太愿意主动去做,但是这些事情又是教育孩子的必要内容,所以,父母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去做这些事情。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去做这样的事情,孩子会因为害怕父母而极不情愿地去做,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做不好事情,甚至会在做事情的时候发生意外。有的父母诱骗孩子,说要给孩子买一样他平时特别想要得到却一直没有机会得到的东西,但孩子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却没有得到这些东西,父母为此却找各种借口。有的父母用金钱奖励的方式给孩子做的事情明码标价,等孩子确实完成任务以后兑现。

虽然这些方法都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但是这些方法实在不高明。当父母要让孩子去做一些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至少有以下两种方式可供参考:

(1)和孩子达成一项协议:如果孩子去完成了这件他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孩子也可以要求父母去完成一件父母平时也不愿去做的事情(当然,这些事情首先是要合理的)。比如,平时父母不愿意带着他出去野餐,当孩子平时提出要野餐的时候,我们表现出不感兴趣、有压力、抵触,但是,如果孩子完成了这件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父母答应他带着他去野餐,而且野餐的食物全由孩子决定。当然,这一方法要起作用,前提是平时父母不能对孩子有求必应,否则,到时候父母根本没有可以选择的空间。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让孩子懂得,有些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乐趣,但对于别人来说却可能是负担,人是要懂得宽容的;其次,也可以让孩子懂得,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不情愿或情愿的,为了某些人(家人、朋友之类),我们也可以去做一些不情愿但合理合法的事情,人是可以做出某些牺牲的;再次,还可以让孩子懂得,别人为了你做了一些不情愿的事情,同样,我们也可以为了别人去做我们不情愿的事情,人是要相互体谅和付出的。这些对人性的理解,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品质。

(2)向孩子承诺,如果他完成了这件不情愿的事情,就答应给他想要的一样东西或者为他做一件事情(当然,这个东西或这件事情也必须是合情合理的)。而父母一旦承诺了以后,只要孩子完成了答应父母去做的事情,父母一定不能随意食言,也不能用小伎俩欺骗孩子。比如,孩子要妈妈答应,如果他在一学期里每天坚持认真写一个小时钢笔字,妈妈就要给他买一双漂亮的皮鞋,妈妈答应了。尽管他不太情愿,而且要坚持一学期对孩子来说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当孩子实现了自己承诺的时候,妈妈却说当时没有答应给他买皮鞋,而只是答应给他买铅笔或者什么都没答应,此时,孩子就会感到被欺骗,会怨恨,甚至变得喜欢采取欺骗的手段欺骗别人。给孩子一些承诺并且实现它,还有一个益处:让孩子懂得,有时候,为了获得想要的东西,我们不得不先去完成一些我们不太情愿去做的事情。

让孩子在过程中体会“成就感”

如果父母能够和孩子一起做,孩子可能就会觉得那些他不情愿的事情其实也不是不能忍受,甚至也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样令人讨厌。当孩子看到父母很投入地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孩子也会在情绪上被感染,并且淡化他心中的抵触情绪。比如,爸爸要求孩子每天练习一个小时钢笔字,而爸爸也每天用一个小时来练习钢笔字或毛笔字;爸爸要求孩子每天看两个小时书,自己也每天用两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去看书。如此这般,每隔一段时间甚至每天,爸爸都可以和孩子交流一些练字的心得,或者看书的体会,爸爸还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些观点,这样,本来对孩子来说是乏味和不情愿的事情,却变得丰富有趣起来,让孩子也会逐渐自愿去做这些事情,这是最好的结果。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让孩子知道,学习的过程原来不仅仅是机械地重复,还有思考和领悟。

成长小贴士

1.对孩子来说,成就可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2.不要忽视了孩子对成就感的体验。

3.借助孩子对成就感的心理需求,激发孩子的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