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式教育

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式教育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传统教育中,人们总认为孩子是可以被成人随意塑造的。孩子们的反抗,证明了成人教育的无效,也证明这种教育方法是错误的。不尊重婴儿身体的发育规律,就会使婴儿受到伤害。我所强调的是,我们要了解婴儿的身体发育规律并遵循这种规律进行教育,在引导婴儿活动时,不要违反其生长规律。对于婴儿和几岁大的幼儿,教育学家称之为“软蜡”,他的意思是,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容易被塑造。

在传统教育中,人们总认为孩子是可以被成人随意塑造的。在成人看来,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孩子是需要被填充、被改造的,成人就是孩子的创造者。

成人总是要求孩子成为好孩子、优秀的孩子,但却会无意识地拒绝给孩子真正有益的帮助,拒绝给孩子促进其心智发展的锻炼机会。

此外,成人时常会把孩子当作一个玩具,随意地开孩子的玩笑,取笑孩子的无知、无能,因为这样可以显示出成人自己的能力和强大。

成人这样做,是孩子的不幸,也是成人自己的悲哀。

在这种错误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成人把教育简化成了“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模式,成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命令孩子“按照大人说的那样去做事”。

如果给孩子讲英雄事迹,成人就会要求孩子“你要成为一名英雄”;若给孩子讲述道德行为,成人会对孩子说“你要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若给孩子讲某个成功人士的故事,成人会告诫孩子“你要像主人公一样具备坚强的品质”。

对于成人的这些做法,假如孩子表现出不满或烦躁,成人就会说:“你看你多幸运,父母供你吃穿,为你创造好的生活条件,还有老师教你学知识,帮助你解决难题……你这么幸运,还有什么不满意的?高兴点吧,孩子。”

成人就喜欢这样不停地“教”孩子如何做事,他们会不停地指出和纠正孩子的错误,会想方设法地让孩子达到他们设定的目标,要求孩子按他们的要求去做事情。

成人想控制孩子、压制孩子,要求孩子对自己顺从、臣服,为达到这个目的,成人会采取很多手段,甚至使用暴力。

对自己所做的这些,成人总说是“为了孩子好”,因为成人是在创造、塑造一个具有良好品质、尽善尽美的“好孩子”。

成人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告诫孩子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辨别哪些事情对孩子有益,并要求孩子去做。

比如,成人认为,孩子应该好好学习,所以成人会命令孩子从早到晚、几年如一日地学习,要求孩子一动不动地坐在桌前学那些枯燥乏味的课程,要求孩子看那些父母自己都不愿意看的书,但父母并不关心孩子内心会经历怎样的痛苦煎熬。

父母逼迫孩子整天趴在桌子上学习,结果孩子的腰弯了、背驼了。为此,父母还会批评教导孩子说:“你的动作优雅一点,不要这样弯腰驼背、缩头缩脑,这真让我没面子。”

同样,实行传统教育的老师也认为,是他们在培养孩子的心灵、在改造孩子,是他们促进了孩子的智力发育、提高了孩子的文化水平,孩子的未来掌握在他们这些老师手中。

所以,这些老师就会不停地灌输给孩子所谓正确的知识和观念,要求孩子安静地坐在桌前听老师讲课,听他们讲那些道德法则、知识等,并且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老师、遵守纪律。

如果孩子不这样做,老师就会采用各种惩罚手段,强迫孩子服从。

在传统学校里,学生记住并理解了所学知识,就是教师工作成绩的证明。督学到学校里来检查,问到某个学生问题时,学生若能对答如流,督学就会很满意。

他可能会对学生的老师说:“老师,你的工作做得很不错,值得表扬。”

学生的优秀要归功于老师的劳动和付出,老师是学生的创造者,这就是传统学校中的教育观念。

成人若能“驯服”孩子,他们就感到满足和骄傲,这意味着他们有能力掌控孩子,有能力修正孩子的性格和道德“问题”,有能力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但对于成人这样的做法,孩子却会进行反抗,成人所说的孩子“任性”“淘气”“不听话”等,就是孩子反抗的表现。孩子们的反抗,证明了成人教育的无效,也证明这种教育方法是错误的。

而对于孩子的反抗,成人会指责这是孩子的缺点,指责孩子任性、淘气,成人会通过讲故事、讲道理等方式来设法纠正孩子的这些“错误行为”。

如果孩子善于表达,他们就会向成人宣告:“是你阻碍了我的意志和性格的发展,我是有些淘气,但我是在保护自己。我受到了伤害,我肯定会很难过、慌乱、焦虑不安,所以我会表现出淘气、任性。”

这些话是孩子们真实内心的表达,这些话说明,孩子们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的需求。

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教师的帮助必不可少,他们的帮助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人是创造孩子的人,也不意味着成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随意塑造孩子。孩子真正的创造者是他们自己,而非成人,成人的作用是协助孩子们创造自己。

教育应该从孩子刚出生就开始,这种观念一直是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不过,这种观念看上去不太实际,理论性太强,至少不像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实际、具体。

比如,有的医生开办了一些特别的“学校”,为1岁以下的孩子提供指导,如教孩子学习一些手、脚的运动课程,以便为孩子日后更好地使用手和脚做好准备。

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婴儿身体的发育规律和状况。不尊重婴儿身体的发育规律,就会使婴儿受到伤害。

当然,也没必要过度小心地保护婴儿,如拒绝婴儿做任何运动。我所强调的是,我们要了解婴儿的身体发育规律并遵循这种规律进行教育,在引导婴儿活动时,不要违反其生长规律。

有些开办学校的医生,他们在帮助婴儿的手、脚进行运动以促进其发展时,是将成人的活动方式简单地套用在了婴儿身上,这显然是错误的。

我们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不要干涉孩子的行为、活动,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秉性和需求去工作、进行活动。

孩子进行肢体运动应该是自愿的,要由孩子内在的法则来安排,只有这样,孩子的肌肉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因为这样的身体活动是孩子自我意愿的表达。

我们成人能做的,就是等待孩子利用内在的法则安排自己的活动。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等方法了解孩子的发育过程。

用观察这样的方法,是因为婴儿还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无法用语言直接跟他们沟通,无法通过语言了解他们的需求。

成人通常认为,婴儿的身体不能自主,需要成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婴儿只是个哭起来就吵得别人不得安宁的“小麻烦”。

在孩子生命的第一年,成人就是用这样的观念和态度来对待他们,成人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任何阻碍孩子成长的时期,最终都会对孩子日后的人格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婴儿和几岁大的幼儿,教育学家称之为“软蜡”(ceramolle),他的意思是,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容易被塑造。

教育学家关于“软蜡”的想法本身并没有错,关键的是到底是谁塑造了孩子,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必须由成人来塑造。

事实上,孩子必须由自己来塑造,这是最基本的观念。因为,孩子本身是自动自发的,这从孩子的各种表达自己的方式中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看出来。

在孩子眼中,成人是个无所不能的“大师”,但成人却可能会盲目地、粗鲁地、不恰当地介入孩子的行动,将孩子辛苦地在自己的“软蜡”上画出的轮廓给破坏掉。

成人若不注意,孩子会重新开始建构自己的工作,但成人往往会一再地破坏孩子的建构工作。孩子与成人的冲突就这样一直持续,直到孩子完全投降。

从此,孩子就不再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也不再去做自己原来想做的事情。

可见,在婴幼儿期这个敏感的时期,正确的教育至关重要。事实上,这个时期的教育比以后几个阶段的教育都更重要。在这一时期,成人要避免成为孩子成长发展以及自我塑造的阻力。

成人要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不要盲目地、不适当地干预孩子。我们要帮助孩子做他们的“天神”,而不要做孩子的魔鬼,天神的力量用来创造,而魔鬼的力量则用来毁灭。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选择正确的途径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要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帮助孩子成长所必需的。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设法控制自己,避免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造成破坏。

不论是教育婴儿还是教育稍大一点的孩子,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觉察孩子的变化并尊重孩子的人格。

如果我们因害怕孩子吵闹而不让他与我们在一起,如果我们严厉地呵斥孩子要求他安静一点,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被尊重会让我们感到舒适、开心,如果我们像要求别人尊重我们一样去尊重孩子,就不会错。

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吃晚餐,孩子却在另一个房间里哭,因为我们把他单独隔离了。作为成人,我们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对待孩子,我们应该像对待任何其他人一样,把孩子当成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其实成人做的很多事情都可能伤害孩子,但成人却将这些当成理所当然的事,并且已经习惯了,所以成人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我们要知道,如果忽视了孩子自己的需要,就会伤害孩子,我们成人经常会这样伤害孩子,却从来没有因自己的错误而跟孩子道歉。

孩子们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这是他们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成人观察不到或以为孩子们也观察不到的东西,其实孩子们往往都能看到。

但成人却常常用鲜艳的颜色、夸张的手势、较高的声音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真让人感到奇怪。其实,孩子较强的观察力可以吸收很多影像,包括事物的影像、动作的影像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很多事物,成人还没看到,而孩子却已经看到并吸收了。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一个刚出生1个月的婴儿,自出生后从没出过门,他在出生后只见过两个男人:一个是他的爸爸,另一个是他的叔叔,爸爸和叔叔从来没有同时出现在婴儿面前过,他们都只是单独地出现过。

有一天,婴儿看到爸爸和叔叔站在一起,他很惊奇,一会儿看看爸爸,一会儿看看叔叔,就这样,他轮流看了两个人很长时间。

这个婴儿刚看到爸爸和叔叔时,似乎有点不安,他看上去很疑惑,因为爸爸和叔叔长得非常像。于是,爸爸和叔叔同时安静地站在婴儿面前,让婴儿仔细地看个够。

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这个婴儿终于明白,他的爸爸和叔叔虽然长得像,但却是两个不同的人。此时,婴儿的表情才放松下来。

如果此时爸爸或叔叔离开了房间,或是谁说话或逗笑以分散婴儿的注意力,那么婴儿对他们俩的不同就不会有那么深刻的体验。

爸爸和叔叔最后离开房间时,他们都是慢慢走开的,这样可以方便婴儿更仔细地观察他们,让婴儿更确信爸爸和叔叔是两个不同的人。

婴儿的爸爸和叔叔做得不错,他们给了婴儿观察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婴儿形成自己内在的能力,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有一次,在饭厅里,我看到一位母亲抱着她几个月大的婴儿。婴儿看到了一幅画,画上画得是水果,于是婴儿一边看着画,一边假装吃水果。

这个婴儿还在吃奶,因为曾看到过别人吃水果的样子,于是便开始模仿别人吃水果。母亲看到孩子那么开心、对模仿那么有兴趣,就抱着他站在画面前,一直到婴儿没有兴趣再模仿吃水果为止。

这位母亲也称得上是一位“教育家”!因为孩子模仿他人的行为,是在进行内在的动作练习,母亲没有阻止婴儿的行为,而是允许他去完成这项活动。

还有一个孩子,当他看到大厅里的芭蕾舞者的雕像时,想起曾经看到过舞者跳舞,他就开始模仿舞者跳起舞来。

对于房间里摆放的某些东西,孩子们会特别感兴趣、特别在意和关注,假如有人把原本不在房间里的东西放在房间里,或将房间里的东西拿走,孩子们很容易就会发现。

一位妈妈带女儿到室外去,女儿在墙边发现了一块石头,她对这块石头很感兴趣,每次出门,她都要停下来看看它。

毫无疑问,孩子喜欢观看花朵、动物等,因为孩子是视觉敏锐的观察家,他们能将自己看到的东西按秩序存放在自己的头脑里,这都是孩子的内在需要。

孩子会自己找些事情做,以满足自己的观察欲望。如成人与婴儿说话时,婴儿会观察成人的嘴形。假如成人假装说话,嘴唇有微小的动作,婴儿也能专注地看着。

成人嘴唇的动作让婴儿很着迷,因为婴儿的内在有这样的发展需求。这个时候,他们对语言开始变得敏感,这就促使他们去完成语言发展的任务。

如果让4个月大的婴儿看只动嘴唇而不发出声音的成人的嘴唇,婴儿就会很好奇地看着那个人的唇形变化。

观察成人说话时唇形的变化,能促进婴儿对语言的模仿能力,这正好与婴儿对语言发展的内在需求相符合。

下面我再谈一谈较大一点孩子的情况。

我观察过几位日本的父亲,我发现他们比我们更了解孩子。

有一位父亲带着2岁的儿子在外散步,我在一旁看到,他的儿子突然一下子坐在路边不走了。父亲没有像有些父母那样呵斥儿子说“地上很脏,快点起来!”他耐心地等着儿子,直到儿子自己爬起来继续走。

这位父亲没有表露出那种长者不可一世的威严,他很尊重儿子,这是一位教育家应该做到的。

我还看到过一位日本的父亲,他把自己的两条腿分开,安静地站立着,让儿子在自己的两腿间钻进钻出。孩子父亲的样子看起来有点滑稽,但他在这样做时,脸上表露出了某种尊严。

我很敬佩这两位日本父亲,他们都具有教育智慧,能运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很多父母做不到这样,他们只是急于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设法把孩子塑造成老老实实的“小大人”。

在米兰的街头,我遇到过一位母亲,这位母亲曾经上过我们的蒙台梭利培训课,当时,她正牵着孩子过马路。

就在那个时候,教堂的钟声响了,于是孩子停下脚步,他是希望听钟声响完了再走。但是,母亲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她开始责怪孩子,一直催促他快点走。

可见,让成人在孩子面前保持被动不太容易,但这却是绝对必要的做法。

每个成人都要设法了解孩子的需要,摆脱自己的虚荣心,抑制自己想成为孩子的塑造者的冲动,要给孩子自我塑造、自我成长的自由。

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关心孩子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沐浴到温暖的阳光,这两样东西对孩子来说的确不可或缺,但它们只对孩子的身体有益。

即使孩子的身体每天都能沐浴在阳光下,但他们的心灵却可能没有一丝的光亮。这是因为,孩子的内在建构工作缓慢而脆弱,但非常重要,而成人却因为无知,盲目地摧毁了孩子的内在建构工作。

我们要仔细地观察孩子们,要敏感地感觉到他们的需要,这样才能给他们需要的帮助。

假如我们想要拟订一项育儿原则,就必须让孩子参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是首要的一条原则。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要学习模仿成人的很多行为举止,如果孩子没有可以观察的对象,他们就不能学好相应的行为,就像失聪的孩子无法学会讲话一样。

允许孩子在成人身边多待些时间、多与成人相处,允许孩子参与成人的实际生活,这会让成人感到困难。但是,这样做不花一分钱,它只取决于成人的情绪。

如果孩子不会模仿成人的行为,不会开口问问题,那这样的孩子简直是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这种状况是成人拒绝孩子参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所导致的。

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偏见,很多人不太接受成人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的原则,他们认为,应该让孩子多睡觉,以免孩子打扰他们。

为什么总是强迫孩子多睡觉?孩子应该多参与我们的生活才是,孩子想睡觉了,自然会去睡,其实,孩子不需要睡那么久。

在北欧的一些国家,很多父母倾向于晚上让孩子早早去睡觉,这种做法很流行。

有一次,一个孩子对我说,他很想看看星星,他常听人说星星很漂亮。原来,这个孩子因为每天晚上很早就被要求去睡觉,所以他从来没有看到过星星。

这个被要求早睡的孩子一定会觉得,他的内在建构工作很累,所以他会为此和成人进行抗争。因为成人摧毁了他的内在建构过程,要求他早睡,弱小的他不得不服从成人的命令。

耶稣基督教育我们要宽容,要我们“不要去熄灭冒烟的蜡烛”,意思就是说,不要多此一举地把已经熄灭了的、还在冒烟的蜡烛再弄熄灭。

我们可以把这条原则用到教育上,即“不要摧毁孩子内在生命的软蜡”,对于喜欢教导正在建构自我的孩子的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责任

我们绝不能成为孩子发展过程中的障碍,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教育理念。

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不简单,但也不是很难。困难的是,我们有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和没有益处的偏见,只有去除这些错误观念和偏见,我们才能教育好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