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务劳动是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家务劳动是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务劳动既是孩子应当承担的一种义务,也是应当承担的一种责任。不会家务劳动,孩子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灵者手巧,手巧者心也灵。”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通过其双手进行的。之后,又从大脑传递到手,指挥了手,使手变得更加“手巧”、更加灵活。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可以治疗孩子的许多疾病。可见,学会家务劳动对于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家务劳动既是孩子应当承担的一种义务,也是应当承担的一种责任。1997年3月,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试行)》规定:“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同年10月颁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将“学会劳动”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或内容。从小学会家务劳动,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对其全面健康成长具有多方面的好处。

不会家务劳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就不可能逐步提高。孩子从小是与家长生活在一起的,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家长的关怀和照料。但是,他们终有一天要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其生活自理能力正是在参加家务劳动过程中逐步提高起来的。试想一下,孩子从小一切依赖家长,自己不会穿衣服、扣纽扣、系鞋带,不会自己洗手、洗脸、洗衣服,不会淘米、洗菜、做饭等,连基本的生活知识都不懂,基本的劳动技能都不会,长大后又怎么能独立生活呢?怎么能生活自理呢?怎么能独立参加工作呢?

不会家务劳动,孩子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孩子的良好劳动习惯是在劳动中一点一滴培养成的,其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品质也是在劳动中逐步磨炼出来的。孩子只有在亲身参加劳动中,才能真正懂得家长劳动的艰辛,体贴家长抚育儿女的一片苦心,并加深对家长的深厚感情,真正心疼父母、孝敬父母。而孩子自小从不干家务劳动,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既不会干什么,也不想干什么。这些孩子根本体会不到家长的艰辛与苦心,谈不上对家长的深厚感情,更不可能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不会家务劳动,孩子就不可能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对于孩子而言,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有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自信心、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自理自立的精神以及较强的意志等,是其具有健康心理的重要体现。而这些健康心理的增强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家务劳动的锻炼。专家曾告诉我们:一个孩子如果15岁以前没有培养起真正的劳动习惯、缺乏自信心,也不可能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可见,家务劳动习惯的养成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终身的。

不会家务劳动,孩子就不可能增长知识与开发智力。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心灵”与“手巧”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心灵者手巧,手巧者心也灵。”这是有它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手是脑的老师”,“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通过其双手进行的。在劳动中,孩子通过手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刺激脑细胞,使大脑更加聪明。之后,又从大脑传递到手,指挥了手,使手变得更加“手巧”、更加灵活。另外,有不少家务劳动可以直接增加孩子的知识,拓展孩子的视野,开发孩子的智力,使其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实践证明,经常参加家务劳动的孩子,思维敏捷,动作灵活,知识丰富,能力增强,变得更加聪明起来。

不会家务劳动,孩子就不可能顺利就业成才。孩子是否学会家务劳动,参加家务劳动,对于其今后一生顺利就业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王宝祥主编.《跟踪指导家庭教育·初中家长用书》,中国致公出版社)道理很简单,从小爱干家务、爱好劳动的孩子,他们具有很强的劳动能力和吃苦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深厚的劳动感情,也很容易将所学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因而也就容易顺利就业成才。

不会家务劳动,孩子就不可能有强壮的身体。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可以治疗孩子的许多疾病。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孩子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些疾病,恰恰都是因为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引起的。而从小热爱家务劳动,经常帮助家长干活的孩子,往往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四肢灵活,很少患病。

马克思讲过:“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了人”。毛泽东也讲过:“劳动是所最好的大学。”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家务劳动是最细心的、最严格的保姆,是教育中的朋友和助手。”可见,学会家务劳动对于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孩子要自觉主动地上好这一人生必修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