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动物会吃自己的同类

什么动物会吃自己的同类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物的习性自然界中有千奇百怪的动物,而这些动物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与其他动物不同,黑猩猩母子之间保持着长久的联系。动物的沟通行为动物在一个群体中生活,有着与其他个体非常密切的联系,随时需要交流信息。动物的行为、声音和气味等都是动物的语言,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动物的防御行为动物生存的环境中,时时刻刻存在着危险,它们的天敌时常发动突然袭击。
动物的习性_动物百科

动物的习性

自然界中有千奇百怪的动物,而这些动物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动物们是怎样育儿的吗?你听说过动物还会伪装吗?你了解动物的共生行为吗?这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现象正悄悄地发生在动物中间。而这其中有许多都是鲜为人知的。

动物的育儿行为

动物界和人类社会一样,也存在着“养育之恩”。小动物的父母也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它们,直到它们长大能独立生活为止。但各种动物对后代的照顾方式却是不同的。

鸟类在养育幼雏的时候并非是父母共同分担抚养任务的。捕食昆虫的鸟类,雌雄鸟都要衔取食物,并把捕到的食物直接喂人雏鸟口中。肉食性鸟,则撕碎大块的肉,然后喂养雏鸟。如山雀,雄鸟不但要带回食物喂雏鸟,有时还要喂养抱孵的雌鸟。

鹈鹕有一张又大又尖的嘴,下颌有一个巨大的喉囊,可以用来兜捕或暂时储存食物。在哺育幼鹈鹕的时候,鹈鹕会在喉囊里储存大量的鱼,以供幼鹈鹕食用。

东部非洲的许多湖里生活着一种丽鱼。小丽鱼是在妈妈的嘴里孵化出来的,丽鱼妈妈要等卵孵化出来以后,才会去吃东西。小鱼出生后也需要鱼妈妈精心地照料。遇到危险时,幼鱼会躲进妈妈的嘴里避险。

与其他动物不同,黑猩猩母子之间保持着长久的联系。小黑猩猩只有依靠母亲的保护,才有食物和安全的保障,因此它们总是待在母亲的身边。小黑猩猩一般4岁时才敢离开自己的妈妈。

每年刺猬妈妈都会产一窝崽,每窝3~6只,多时达8只。刺猬妈妈与幼崽片刻不离,即使外出活动时,小刺猬也会跟在妈妈的身边。

动物的沟通行为

动物在一个群体中生活,有着与其他个体非常密切的联系,随时需要交流信息。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其实,动物有着很丰富的语言。那么,动物的语言究竟是什么呢?动物的行为、声音和气味等都是动物的语言,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蚂蚁的信息传递方式特别有规律。蚂蚁先派出“侦察兵”去寻找食物。“侦察兵”找到食物后,再回去报信。遇到同巢的成员时,先用触角互相碰撞几下,然后再用触角“闻”几下地面,通过这些气味信息传递食物的体积、所在的方向和位置等信息。接着,同巢的蚂蚁们就会一起去搬运食物。

蜜蜂传递信息的方式也独特。它们虽然不会说话,彼此之间却可以通过舞蹈来表示蜜源的方向和位置等许多信息。当有一只蜜蜂找到花群之后,就会以“8”字舞或圆形舞两种方式向同伴们传达信息。一般来说如果蜜源不太远,它们就会表演圆形舞,而如果蜜源离得远,它们就会跳起“8”字舞。跳舞时头部朝上,则表示蜜源是在对着太阳的方向;如果头部朝下,则表示蜜源是背着太阳的方向。

狼的“语言”很丰富,互相轻轻撕咬颈项表示尊敬,特级警报用皱鼻表示,还有很多不同的联络信号用长短、高低不同的嚎叫声来传递。狼还用嚎叫声告诉同伴自己的位置。一群狼聚在一起嚎叫,则是为了显示集体的威力以警告敌人或其他狼群休要前来侵犯。

黑猩猩在进食、捋毛及成群黑猩猩和睦友好地彼此挨近时,它们都会用一连串的“呼呼”声来交流信息。这些声音里常伴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并且时高时低。此外,它们的脸部还有一些奇特的表情来配合这些声音。

南美洲有一种吼猴,它们下颌很宽阔,围住一个膨大的喉头,喉头里有一个由舌骨形成的“共振箱”。当一只吼猴在吼叫时,其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通过“共振箱”变得十分洪亮,可以在近5千米的范围内听到吼猴的叫声。实际上,吼猴的吼叫并非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它们向其他猴群发出的一种虚张声势的“示威”,宣布“这里是我们的领土,不要进犯”!即使像蟒蛇那样的劲敌,只要听到吼猴群的合力吼叫,也会心惊胆战的。

狐狸体内分泌的“狐臭”是它们很有用的武器。它们可以用这种气味来标记自己的领地,还可以通过对方留下来的气味来识别其他狐狸的性别、地位等级和确定的位置。而且这种气味在逃命的时候也能成为令其他动物窒息的武器。

动物的学习行为

有些动物生下来的形状就和成年以后完全一样,但也有些生下来发育得不够完全的动物。许多昆虫和两栖动物都要经历一个叫做“变态”的过程,就是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经过变态这个过程,变成成虫。而各种动物在其成长过程中都必须要学习各种生活技能,这样它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大自然中生存下去。

幼狮从一出生就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照料下长大。妈妈为了幼狮的安全,总是经常更换住所。等幼狮长到十周大时,再由妈妈带回狮群,和其他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

丹顶鹤刚出生的时候,全身都长着褐黄色的绒毛,样子像只丑小鸭。几天后,它们就能在浅水草丛中自己找些昆虫、小鱼和植物等来吃。它们3个月大,便学会了飞翔。等到入秋后,它们便能随群南迁越冬。

猩猩出生不久,四肢就很发达,它们会紧紧攀住妈妈的腹部,几个星期后便能在妈妈身上爬来爬去,再过几个月便开始学习站立和爬树。它们会在树上、丛林间穿梭玩耍,进行特技表演,来锻炼自己的平衡能力。

动物的伪装行为

许多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都具有了高超的伪装及自我暴露的本领,如保护色、拟态、警戒色。这样可以有利于躲避敌害、保护自己以及捕获猎物。有一些动物靠调整皮肤的颜色来适应环境,还有一些动物通过毒刺、毒腺、恶臭或鲜艳的色彩和斑纹来警告来犯之敌,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变色龙是一种很会伪装的动物。变色龙生活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它们的体色可以随着生存环境的光线、温度、湿度的变化而改变。当光线很强的时候,它们的体色呈绿色;当光线阴暗时,它们的体色则会变为褐色。而且当它们受到惊吓时,体色也会随之改变。

枯叶蝶很难让人们从它们所栖息的叶子中辨认出来,因为它们看上去和枯叶一模一样——有叶脉状的翅脉,连翅膀上的斑点也像极了枯叶上的菌类斑点。

竹节虫以拟态闻名昆虫界,当它们静栖在树上时,和一段竹枝或树叶很相像。不仅如此,它们还能够慢慢地把身体颜色调整到与四周环境一致的程度,甚至它们的卵也极像一些植物的种子。

围兜蜥是一种爬行动物,生活在澳大利亚,它的颈部有一圈褶襞皮肤,褶襞上有骨头支持着。平时褶襞贴在颈子上。当遇到危险时,围兜蜥就把褶襞撑起来虚张声势,使来犯者不敢轻举妄动。这一办法在对付比自身大得多的敌人时很有用。

动物的防御行为

动物生存的环境中,时时刻刻存在着危险,它们的天敌时常发动突然袭击。因此,它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一般来说,动物在遇到危险时的本能反应就是逃跑,但逃跑有时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此很多动物为了保护自己,练就了各种各样的防御本领。

土拨鼠可以说是动物世界中最优秀的警报员。土拨鼠又名旱獭,和松鼠是近亲,身体肥胖,样子像鼠又像兔,是挖洞的穴居小动物。土拨鼠的警惕性特别高,每次成群出穴觅食活动时,鼠群总派遣一只土拨鼠担任“哨兵”。土拨鼠“站岗”时十分负责,常常用后脚跟站立在地面或高处,以便探察四周的动静。一旦发现有敌害来袭时,它就立即发出高频率的尖叫声,其他的土拨鼠听到这样的“警报”声,便立即钻人洞穴中以逃避凶险。当敌害远离时,这只放哨的土拨鼠便会发出洪亮的叫声,表示“解除警报”,其他土拨鼠便又纷纷出来觅食了。

鳄类生活在河流、湖沼里,它们遭遇危险时会立即张开血盆大口,露出利牙,高声吼叫,往往吓得敌害落荒而逃。美洲的鳄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龟,它们虽然不像鳄类那样有一口利牙,但是在遇到危险时会裂开两颌使声门扩张,白色的声门与暗色的口腔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同样也可以吓退来犯的敌害。

北美洲的麝牛,虽然个头较大,但是时常遭到狼群的围攻。为了保护母牛和小牛,公麝牛常常牺牲自我。一群恶狼向一群麝牛袭击时,身强力壮的公麝牛们立即聚在一起,将母牛和小牛重重保护起来,形成一个保护圈,并各自将头部朝下,双角对向狼群,摆出一副反攻架势,偶尔其中一头公牛会冲出去袭扰一下狼群,然后快速返回,其他公牛也会轮流出击和返回。这种防御方法往往使狼群不易下手,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出走的公牛很可能会遭到凶残而狡猾的群狼杀害。

豪猪又名箭猪。豪猪一旦遇到敌害会立即竖起硬刺,并将硬刺相互碰撞摩擦,产生一种“刷刷刷”的威吓声,同时还会在嘴里不断地发出“噗噗噗”的吼叫声,以此来警告来犯者。这时,如果对方置之不理,继续逼近,那豪猪就会迅速地转身,用臀部或背部的一团矛枪般的硬刺朝着敌人,只要敌人扑上来,在相互接触与厮打时就有许多硬刺刺人敌人身体。

穿山甲和犰狳的体毛已演变成为坚硬的鳞片,这些鳞片像是一块块厚厚的钢盾。当遇到危险时,它们就会缩成一团,把背面的鳞片露出来以保护自己的要害部位,使敌害无可奈何。

装死是许多弱小动物使用的逃生技能。这种方法很实用,因为很多肉食性动物只吃活的猎物,如果猎物不再运动了,它们的捕食行为便会随着停止。蛇和松鼠都会使用这种方法逃生。

自然界里有许多动物,如黄鼬、臭鼬、白鼬、灵猫等,当遇到危险时会放出臭气或臭液来吓退敌害。其中以美洲的臭鼬最为典型。当它受到敌害攻击时,会立即高高地翘起尾巴,从尾部放射出臭液。这种臭液不仅能令敌人退却,同时还具有麻痹作用。如果这种臭液喷射到人的脸上,会使人立即昏厥,许久才能苏醒过来。因此,在百兽群栖的美洲森林里,臭鼬是比较安全的。

动物的求偶行为

动物也有爱情,为了获取爱情,动物还会进行一系列的求偶行为。它们的求偶行为方式很多,或是向异性炫耀自己的美丽,或是为异性跳优美的舞蹈,或是唱起动听的歌曲……总之是花样翻新。

岩栖伞鸟是一种色彩亮丽,体态优雅的伞鸟。雌岩栖伞鸟是黑色的,雄岩栖伞鸟则是亮丽的橘黄色。在繁殖季节,雄岩栖伞鸟在传统的求偶场地聚集,“举行”求偶表演。雌岩栖伞鸟观赏表演,最后挑选最能打动自己的异性。

动物界里,最奇妙的求偶炫耀行为要属座头鲸的歌声了。每只座头鲸都唱着它们自己独创的歌曲,这种歌由一系列的长音符组成,并且能不停地重复演唱下去。座头鲸的歌声非常洪亮,旋律奇异而美妙。

白鹭的求偶行为是极有趣的。雄鹭为求得雌鹭的欢心,会频频展开头部、胸部、背部的靓丽长羽,跳跃着围着雌鹭旋转,还不时地伸长脖子吻颈或爱抚对方。

螃蟹的求爱最为直接,它们认为“洞房”才是头等重要的。因此雄蟹在繁殖季节会花上1个小时在沙滩上挖出一个60平方厘米的螺旋状的“洞房”。“洞房”建完之后,雄蟹便在洞口开始等待“新娘”的光临了。

蝉总是在夏日中不断地鸣叫,这些会叫的蝉都是雄性,它们以高声鸣叫来吸引雌蝉前来交配;在生殖季节里,青蛙叫得也很起劲,这也是为了吸引异性,使异性伙伴能寻声而来,进行交配。

西非冕鹤中的雄性到了繁殖期会互相恶斗一场,胜者独占交配权。为了获取雌鸟的芳心,雄鸟要不停地追逐雌鸟,并舞起“芭蕾”。舞姿轻柔曼妙,富有浪漫情调,甚至连人类都自叹不如。

动物的共生行为

不同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存在其中一方受益较多,一方受益较少或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现象,在生物学上被称为“共栖”。大多数“共栖”动物之间都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

千鸟不但可以在凶猛的鳄鱼身上寻找小虫吃,还能进入鳄鱼的口腔中找东西吃,有时鳄鱼会不小心突然把嘴闭上,千鸟被关在里面,但千鸟只要轻轻用喙击打鳄鱼的上下颚,鳄鱼就会立即张开大嘴,让千鸟飞出来。这种共生互助关系让千鸟获得了食物,也让鳄鱼清洁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牙齿。

向导鱼总是与爱吃小鱼的鲨鱼形影不离。鲨鱼经常会把一些食物赏赐给向导鱼食用,遇到危险时,大鲨鱼的嘴就是它们的避难所。同时,向导鱼也会帮助大鲨鱼清洁皮肤,除掉它们身上的残渣脏物。

犀牛鸟是犀牛的好朋友。犀牛的皮肤非常娇嫩,因为它们有很多皱褶,神经、血管密布其间,加上它喜欢在水泽泥沼中生活,时间一长,皱褶里就会滋生各种寄生虫,寄生虫叮咬它的皮肤,使犀牛疼痒难忍。停歇在犀牛背上的犀牛鸟就成了犀牛的家庭医生,犀牛鸟总是成群地在犀牛背上跳来跳去,并在犀牛的皮肤皱褶处觅食小虫,甚至毫不客气地在犀牛的嘴巴或鼻尖上跳跃、玩耍。

犀牛眼睛很小,视力很差,听觉也不灵敏。所以每当遇到危险的时候,犀牛鸟便会立即向自己的伙伴——犀牛发出警报。先是跳到它的背上,然后飞起来,大声啼叫,并在上空盘旋。所以人们把犀牛鸟称为犀牛的“哨兵”。

海葵总是依附在寄居蟹的身上潜入海底,以捕捉到更多食物。海葵会放出像花瓣一样的触手,捕捉小动物,这样既保护了寄居蟹,又能捕到充足的食物。两个朋友总是形影不离,甚至寄居蟹在迁居时,也要把海葵搬到另一个螺壳上去。

扇贝张开贝壳时,豆蟹就趁机寻找微小生物或有机碎屑来充饥;每当贝壳闭合时,豆蟹则以扇贝的粪便为食。当强敌向扇贝袭击时,机警的豆蟹便立即搅动扇贝的身体,扇贝于是马上闭合贝壳从而脱离危险。

红螺是扇贝的天敌,它能分泌一种黄色带辣味的毒液,用来麻痹扇贝的闭壳肌,使它的双壳久久不能合拢,红螺此时便可以吃掉扇贝的肉。每逢此时,豆蟹便会扬起双螫将红螺赶走,直到扇贝从麻痹中复苏过来。

豆蟹在这种场合往往充当起扇贝“保镖”的角色

白蚁以木材为食,但它们却无法将木材纤维消化掉,这时,寄生在它们肠内的一种叫做披发虫的鞭毛虫便会出来帮助它们消化。原来,披发虫能分泌一种消化纤维素的酶。白蚁的肠内如果没有这种鞭毛虫,当它吃了大量的纤维素后,会被活活撑死。对于披发虫来说,躲在白蚁的肠内,也是最安全的。另外,白蚁肠内还有丰富的纤维素供它们分解利用,所以披发虫是不能离开白蚁的。

动物的迁徙行为

动物为了始终处在气候适宜、食物充足的地方,就不断地进行迁徙。它们的迁徙都是在特定的时间朝着固定方向行进的。

北极燕鸥在北极繁殖,却在南极过冬,它们总是在两极之间往返,一年之间往返的行程可达3万多千米。可以说北极燕鸥是所有鸟类中迁徙路线最长的。

生活在巴西近海地区的绿海龟,每年6月下旬,便会成群结队地穿越大西洋,历经两个多月,游过2000多千米,来到阿森松小岛上“旅行结婚”,繁衍下一代。之后,它们再成群结队地返回老家。

每年的五六月份,瓢虫便会集聚在一起迁移。这时,某处的海岸上便会被密密麻麻的虫体所覆盖,使海岸变成了淡红色,甚至海面上也会被这些成群的瓢虫染红,那种场面蔚为壮观。

蝗虫也要迁徙,它们的迁徙往往会给路过的农作物带来巨大危害。因为它们的食量很大,而且常常集体迁徙,每到一处就会将那里的农作物叶子吃光,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角马是草原上重要的食草动物。每年的5月份,雨季即将结束的时候,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绿草,角马会聚集成庞大的队伍大规模地迁徙。上千只蹄子踩着地面,在地上形成条条深沟,扬起大片灰尘。

龙虾一到秋天便会大规模迁徙。最初由两三只龙虾带头,首尾相接,排成纵队前进。沿途碰上的龙虾也会尾随其后,队伍于是越来越庞大,浩浩荡荡地向前行进,其速度每小时可达1千米。

哺乳动物中,迁徙路程最长的要属鲸类了。白鲸在栖息地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海岸之间迁徙,其行程可达1.8万千米。

动物的筑巢行为

动物的巢穴各式各样,或精致,或简单,或巨大,或小巧,但用途都大体相同,多用来躲避敌害、睡觉休息、繁殖后代、御寒取暖。

黑猩猩的巢非常简单。它们将树叶茂密的小树枝弯曲起来,构成了一个有弹性、温暖而舒适的巢。黑猩猩每天都要筑一个新巢,以供晚上休息。

河狸的巢穴安全而舒适。河狸是动物中最伟大的建筑师,当河狸迁居到一条新的河流时,它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筑一条水坝。水坝必须可以堵住水流,能够形成一个池塘。在池塘中间,河狸建造起自己的巢穴。巢穴中间是空的,幼河狸可以在这里安全地出生。

织布鸟的巢穴是利用灵巧的喙和爪用柳树纤维、草片编织出来的。巢的入口在底部,这样既可以遮避风雨和阳光,同时又可以预防树蛇的攻击。织布鸟还会找来一些小石子,放在巢内,从而防止巢穴被大风吹掉。

白蚁的巢穴是一些大型的城堡。非洲的塞伦格提草原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白蚁巢穴——土堡。这些呈圆锥形的土堡一般高达三四十米,只有少数仅高7米。土堡里居住着成千上亿的白蚁。这样的土堡聚集在一处令人不禁感叹动物们的智慧。

啄木鸟的巢穴建在树上。啄木鸟总是生活在树枝和树干上,运用它们的钻木技术来建筑巢穴。在温暖而舒适的巢穴里,啄木鸟可以躲避敌害和恶劣的天气。

蜜蜂的巢穴叫蜂室,蜂室连在一起形成蜂房,每个蜂室都呈六角形。蜂室是由蜜蜂体内分泌出的蜡制成的。

海鹦的巢穴筑在悬崖峭壁上。通常海鹦只挖一个1~2米深的洞穴。每窝产卵1枚,雌雄海鹦共同育雏,育雏期约为20天,之后它们便离雏而去,幼海鹦只得独立谋生了。

动物的适应性

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了优胜劣汰的道理,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环境的动物或植物则会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动物主要需要适应三个环境特征:气候、周围食物来源和敌人的威胁。

沙漠动物主要是要适应在柔软的沙地上活动。比如骆驼的脚非常宽大,不会在沙漠上行走时陷入流沙之中。飞鼠和沙鼠用很大的后腿跳跃。响尾蛇身体呈斜“之”字形爬行,以便把散沙推向两边,不让其阻挡自己的前进。另外还有些在沙漠中生活的动物,如盛水蛙,它们在地下打洞,在洞中以睡觉的方式度过最干旱的季节。

野猪有着非常灵敏的嗅觉,能够靠嗅觉分辨食物的方位,它们甚至可以在2米的积雪之下搜寻到一颗核桃。雄野猪还能凭嗅觉找到雌野猪所在的位置。野猪群之间也可以通过嗅觉来传递信息。

虎的瞳孔是圆形的,并有黄色的角膜(但白虎为蓝色眼睛)。视网膜上的光线能够在通过放射膜时被第二次反射,所以虎的夜视能力非常强,无论白天或是漆黑的夜晚,老虎都能看得很清楚。

变色龙有着非常特别的眼睛,眼大而突出,眼睑很厚,上下眼睑合为环状,仅中央留有一个小圆孔,使瞳孔能够露出来。变色龙的两只眼球甚至可以旋转180°,这样变色龙就可以迅速地发现食物或敌害了。

角蛙的上眼皮能够较好地保护眼睛,它的上眼皮皮肤成角状突起,当角蛙潜水时,这个突起的上眼皮就起到很好的遮挡作用。这样的眼皮可以在它们潜入土中时,防止尘土遮住眼睛,就像人类的眼睫毛一样。

啄木鸟的头颅十分坚硬,骨质疏松还充满着气体。啄木鸟颅壳内长着一层坚韧的外脑膜,脑膜与脑髓间存在着空隙,像一个完备的防震装置。此外,啄木鸟头部两侧的肌肉系统强而有力,这些都能减弱震波的传导,啄木鸟的头部因此拥有了良好的抗震能力。

龟是一种特殊的爬行动物。一般动物的骨骼外面包裹着肌肉,但有些动物的骨骼却暴露在身体表面。龟的椎骨、肋骨与身上的背甲相互愈合,胸骨、锁骨与腹甲的组织联合,从而形成一个坚硬无比的保护壳包裹在身体外边,这在脊椎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

长颈鹿的长脖子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最好例子,长颈鹿生活在非洲草原上,这里的树木由于受洪水和大风的影响,下部树叶很少,鲜嫩的枝叶都长在树的顶端。长颈鹿要想吃到树顶的嫩叶,就得适应这种独特的环境,使自己不断高大起来。经历了漫长的自然淘汰和选择,长颈鹿的脖子变得越来越长,终于发展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动物的群体性

大多数动物都是群居生活的。它们或是形成数量不多的小群体,或是以较大的“社会”群体而存在,进行捕食,这种“社团”甚至可以包含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个成员。动物的群居生活对它们的生存发展十分有利。

蚂蚁的个头虽小,但它们却可以依靠群体的力量,来消灭比它们大得多的动物。我们常听到这样的例子,蚂蚁们能把完整的猎物运送到蚁巢口,然后它们再齐心协力地把猎物分解开,搬进自己的巢穴之中。

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9~90千米,但由于目的地很远即使不停地飞行也需要1~2个月才能到达。在长途飞行中,大雁除了扇动翅膀,也常利用空中上升的气流滑翔,因为这样可以少消耗一些体力。当前面的雁鼓动翅膀,引起微弱的上升气流,后面的雁就利用这股气流的冲力,在高空中滑翔。这样一只接一只,就排成整齐的“人”字形和“一”字形队伍了。此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队伍,也可以更好地防御敌人的攻击,这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

斑马是一种温驯的动物,不善于御敌。为此斑马除了与同类群居以外,还常跟角马、瞪羚、鸵鸟、长颈鹿等生活在一起,混杂行动,一旦发现危险,它们会互相关照提醒,及时逃避。

鬣狗擅长群猎,它们可以明目张胆地攻击猎物,或突然袭击,或逆风靠近,无须埋伏。它们排成纵队,紧跟着首领行进。一旦发现中意的猎物,它们就会群起而攻之,将猎物杀死。

动物的运动方式

动物依靠运动来捕食、结交伙伴和逃脱追击者。不同的动物运动方式自然也不同。有的靠腿跳跃或奔跑,有的靠鳍在水中游动,有的靠翅膀在天空中飞行。总之,为了生存、繁衍,动物们必须要靠有效的移动方式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存条件。

毛虫的腹部大多有5对腹足,腹足上有吸盘。毛虫一次移动一对足,把体重平均分布在其他足上,这样,毛虫便能平稳地越过障碍物了。

壁虎的脚趾上长着像吸盘一样的突起,上面还覆盖着长而浓密的纤毛,可以牢牢地吸附在垂直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甚至能够在光滑的玻璃上“飞檐走壁”,来去自如。

树蛙在移动时是左右摆动着前进的,身体同一侧的前后肢一起移动。树蛙的足趾有吸盘,这使它在树上爬行或走过光滑的叶子的表面时,能够紧紧吸附在树干或树叶上。

蟒蛇的移动路线是直线型的,因为它们的质量非常大。蟒蛇的椎骨很容易活动而且有大量的弹性关节。它的腹部鳞片具有很好的吸附力,可以推动身体的其他部分有序地爬行。

蜻蜓的飞行是水平的。它们只需扇动前翅,就可以表演出惊人的特技飞行:快速转向、悬停、中途静止、甚至倒飞等等。

猎豹的脊椎伸缩性非常强,前脚着地时,它的后脚也可以向前冲,全速奔跑时还可以全身伸开,四脚离地。猎豹的爪子在快速奔跑时可以抓着地面,这样有利于快速前进。猎豹超速奔跑的时速可达96千米。

蜂鸟的飞行姿势多种多样,且不断变化着,因此它被授予“空中杂技演员”的称号。蜂鸟能够笔直地上下左右飞行,甚至可以倒退着飞行。采蜜时,蜂鸟能在花前悬空逗留,犹如一架微型的直升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