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意识和健康责任意识

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意识和健康责任意识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政策制定一贯忽视国民对自身健康意识的参与及对自身健康负责任的意识,很多时候也没有想到要真正让公众自身参与到卫生事业发展中来,让公众参与国民健康事业。不可否认,我国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责任意识仍较低。健康责任意识,是公众个人对自身健康的负责任程度以及对自身健康出现问题后的归责情况。

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政策制定一贯忽视国民对自身健康意识的参与及对自身健康负责任的意识,很多时候也没有想到要真正让公众自身参与到卫生事业发展中来,让公众参与国民健康事业。很多卫生政策都是政策制定者的一厢情愿,总是存在为卫生体制内相关者考虑的“思维定势”,甚至连所谓强调“患者满意度”都是卫生从业者角度思考患者的感受。

实际上,任何时候卫生事业都离不开群众(广大受众群体)参与,他们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卫生事业的发展。从医患关系、卫生利用、医疗费用到健康效果都在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一、“四梁八柱”缺一个“底座”

在2008年国家医改方案中提到国家卫生体系“四梁八柱”结构(图7-1),是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在“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四根“横梁”以及“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人才保障、信息系统、监督体制机制、法治建设”八根“立柱”基础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但在公认的“四梁八柱”结构中,缺了一个重要“底座”——公众健康参与。

所谓“公众健康参与”,就是广大民众参与卫生事业发展进程,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越来越关心自身健康,逐渐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与卫生体制积极良性互动,最终达到公众整体健康水平的上升,卫生事业达到发展目标。

没有公众健康参与,卫生体制改革不会完整。一个国家的整体健康水平不是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有多发达,医药产业有多先进,也不是取决于政府给予的医疗保障资金多雄厚,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公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责任意识有多高。

图7-1 新医改“四梁八住”

不可否认,我国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责任意识仍较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近三十年得以高速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得以较快提高,但脱离温饱水平时间并不长,人均GDP在国际上仍排名靠后,贫富差距不小,大部分公众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生活目标,更多关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往往忽视自身健康,有限关注也仅在疾病发生后的诊治上,缺乏对日常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健康行为、健康心理等的关注;另一方面,国民文化教育程度和欧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较大差距。相比12年义务教育且高等教育入学率基本上在70%以上的美国,我们九年义务教育刚刚才开始普及,而且还没有百分之百普及;中等教育阶段只有6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现在只有23%。我们的基础教育、高中阶段、高等教育质量都不高。我们目前人均受教育年限是8.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在8年以下称为初级阶段;人均受教育年限在8~10年是中级偏下阶段,10~12年是中级偏上阶段,12~15年是高等阶段),处于中等偏下往上的转变过程,与中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很多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缺乏基本健康常识,比如饭前便后不洗手、香烟成瘾、嗜酒如命、暴饮暴食、讳疾忌医,文化教育程度是影响健康意识的重要因素。

健康责任意识,是公众个人对自身健康的负责任程度以及对自身健康出现问题后的归责情况。我国居民健康责任意识不高,表现在一部分居民对自身健康不负责任,吸烟酗酒,滥饮滥食,不重视体育锻炼,而且生病后不去检讨自身生活方式,病愈后仍然如此,一些文化教育程度很高的年轻人,忽视自身健康,打游戏、上网一坐下就是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长此以往颈椎腰椎都要变形。更有甚者,出现疾病后如未治愈,就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医务人员,以为医学是万能的,不能治愈就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不认为对自身健康有责任,也不遵从医嘱。实际上,医学是有限的科学,还在一步步探索中,对很多疾病也无奈。医学如今面临发展难关:大量慢性病难以完全治愈。一些卫生政策制定者和推行者通过不科学的宣传,盲目提升民众对卫生体系的期望值,以一些过度政策来刺激卫生服务利用,导致一些人过于迷信医学科技,结果适得其反。那些欠缺健康责任意识的人,将疾病治愈责任全部推给医生,一旦达不到自身期望,就会指责医务人员没有尽力,或者猜测医务人员背后有利益驱使,有的甚至对医务人员施以武力,殴打谩骂,更有甚者,发生伤医杀医的野蛮行径。

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责任意识是卫生改革的“底座”,当前我国公众健康意识不高,健康责任意识不强是影响卫生改革取得进展的重要因素,但这方面往往得不到政策制定者重视。

二、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责任意识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责任意识是卫生改革路线图第一阶段之要务,理应有全面而又切实的举措来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责任意识:

1. 加强对中小学生健康卫生知识的认知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对中小学生健康卫生知识的认知教育,让他们首先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价值,爱惜自己的身体,然后要初步学习人体基本结构知识、学习疾病初步原理、了解预防疾病的基础知识,开始对医学有初步感知,了解人类是怎样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初步掌握和实践一些增进健康、增强体魄的知识。

2. 加强社会层面的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信息和电视广播等进行健康相关知识宣传,特别是促进和媒体的良性沟通互动,让对医学不专业的“外行”记者走进医院,走近医务人员,真正理性报道医学事件,而不是缺乏医学知识的外行报道,这样的报道往往会在社会上产生负面轰动效应,激发更多负面情绪。比如2014年8月12日17时23分,湖南省网络媒体华声在线刊登题为《湘潭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不知去向 医院称已尽全力》的报道,这则报道被网络媒体转发后冠以各种标题,标题中凸显“产妇惨死”“护士医生跑路”“死者赤身裸体”“满口鲜血眼含泪水”等,从而使事件被媒体曝光伊始就快速吸引了各方眼球。这则新闻被搜狐、网易转发后,引发近40万网友参与话题讨论。

8月12日21时29分,@新京报以“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全失踪”为题,发布微博称,“湖南一产妇在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做完剖腹产手术后,被院方数次通知家属情况危急。丈夫等待至无人回应后冲入手术室,却看到妻子赤裸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含泪水没了呼吸。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护士,却全体失踪了。”该消息通过@环球时报、@21世纪网、@财经网、@新快报等媒体微博的传播,推动事件在微博平台上升温。湘潭产妇死亡事件报道初期,“满口鲜血”“裸体”“惨死”等字眼以及医务人员全失踪、手术室不明身份男子嚼槟榔抽烟等描述充斥于网络和某些媒体的报道,这些描述对公众感官产生较强刺激,从而使事件短时间内快速发酵,当地医院和政府面临较大舆论压力,从而让医院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8月13日,随着传统媒体的介入,更多新闻事实被披露,媒体关注度快速上升。人民网“求真”栏目15时40分首发对湖南湘潭有关部门的求证采访,确认“医生护士全体失踪非实情”,成为事件重要拐点。官方回应经媒体放大后,对舆论引导有一定正面作用。之后才有对该产妇所患疾病——羊水栓塞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注,一些公众才知道该疾病是死亡率极高的一种疾病,再后抢救过程中一些细节才慢慢被揭露,比如家属坚持顺产,在产妇生命垂危时产妇丈夫、婆婆为了要生二胎坚持不让医院采取切除子宫的抢救措施导致产妇死亡,在抢救过程中院方多次和该产妇家属沟通都失败,最后还是通知该村民的村委会才告知死亡信息等细节。

再加上其后8月18日媒体报道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联合多家医疗机构,40多位医护人员紧张忙碌接力抢救,输血53袋,将一名羊水栓塞产妇从死亡线上救回的案例,才让更多公众对羊水栓塞这一致死率极高的疾病才有所了解,对之前湖南湘潭产妇之死的认识才逐渐回归理性。

与媒体的良性沟通互动非常重要,包括医院的媒体开放日,让媒体记者近距离接触医务人员,媒体记者的医学知识普及等,让媒体报道建立在医学科学的理性报道上,而非一味煽情,赢取公众眼球,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同时,社会层面的健康教育应有规范的顾问机构,目前各式各样的保健养生知识教育、讲座五花八门,骗取利益者居多,应为媒体网络设立一个健康知识的顾问机构,保证宣传的这些健康保健知识不违背医学知识、不夸大其辞。对于社会层面的健康教育应设立黑名单制度,与企业诚信档案相挂钩,对失信行为起到防范作用。

3. 进一步加强专业机构的健康教育职能

各地健康教育所、疾病控制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都有责任要进行居民健康教育,应进一步强化这种职能,但不主张以应付任务每年完成多少数量人群的健康教育为考核目标的方式,而是注重健康教育的针对性,让需要听的居民听自己想听的知识,如果单纯从完成工作数量为出发点,就会形成要派发礼品才能吸引居民来听讲座的状况,且礼品价值会越来越高。比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在年初时在各社区宣传该年度计划开展的健康教育或征求居民意见哪些方面需要开设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然后进行预约,最后在讲座前进行通知,就会让真正对这部分知识感兴趣的居民来听讲座。对于一些需要普及的健康知识和就医知识,需要创新健康教育方式,比如培训社区志愿者,让他们来传递;如通过社区报、社区广播、视频等来传播健康知识;针对年轻人群体,多采取新媒体的方式,比如公共微信平台、微博、网络等方式来传播健康知识。

4. 尤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公众自身对健康的重视

建议每个从事健康教育的讲座、视频和宣传稿上都要告知“健康是您自己的事,我们可以帮您,但不可以替代您”的统一告知,让公众成为自身健康的主要责任者,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形成健康行为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健康体育活动,鼓励成立各种体育锻炼协会,包括老年人的“广场舞”等活动,在不影响周边居民休息的情况下尽量为他们创造锻炼条件。鼓励社区居民成立疾病病友俱乐部、病友健康促进协会等,比如糖尿病患者俱乐部,通过专业医务人员参与普及知识,俱乐部成员互相之间的健康提醒和健康约束,俱乐部组织的各项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有效地将糖尿病患者群体干预做好,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方法之一,也能大大促进社区居民对自身健康问题的重视。建议给每一张健康卡(医保卡)上印上一句话,“您是战胜疾病保持健康的主力军,我们为您战胜疾病提供后勤保障”,提升患者的健康责任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