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肠道菌群失调黏膜受损症状

肠道菌群失调黏膜受损症状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的黏膜,表现为炎症或溃疡,主要临床表现是血性腹泻、腹痛和里急后重。临床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内存在菌群失调,有益菌群的数量减少,且某些菌群的免疫特性发生改变,造成肠黏膜的炎症性改变。肠道菌群失调触发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种可能:有益菌群减少,致病菌增多,并分泌肠毒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的黏膜,表现为炎症或溃疡,主要临床表现是血性腹泻(粪便中含血、脓和黏液)、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都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迄今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如遗传因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饮食因素等)互相作用所致,其中肠道菌群失调是最重要的、研究最多的致病因素之一,起到直接“触发”该病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内存在菌群失调,有益菌群的数量减少,且某些菌群的免疫特性发生改变,造成肠黏膜的炎症性改变。

肠道菌群失调触发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种可能:有益菌群减少,致病菌增多,并分泌肠毒素。增多的致病菌及其毒素不但可以直接损害肠黏膜造成炎症,还导致肠黏膜免疫失调,通过免疫反应加重炎症。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腔内其他致病因素“乘虚而入”引起炎症。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不会对肠道菌群发起“攻击”,当肠道菌群失调时,人体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中的某些细菌发动免疫攻击,并殃及池鱼,损害肠黏膜造成炎症。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在利用食物残渣繁殖自身(发酵)时,会代谢产生一些短链脂肪酸(如丁酸、乙酸等),这些短链脂肪酸是结肠上皮细胞的主要热量来源。当肠道菌群失调时,产生短链脂肪酸的数量明显减少,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因得不到足够的热量供应而发生炎症。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传统方法是应用抑制免疫制剂(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制剂、激素和广谱抗生素(控制继发性感染)。目前多主张在短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后,开始应用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的制剂,以改善肠道微环境,恢复机体正常菌群和免疫调节功能,以达到控制肠道炎症、减少复发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