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

时间:2022-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激状态下益生菌的数量减少,有研究报道,心理应激对人和动物肠道菌群的组成有重要影响,尤其表现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减少,从而导致肠内菌群失调并引发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腹泻为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症状,大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少数见于停用后。重度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必须及时积极治疗。上述与项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为诊断肠道菌群失调所必需条件,如在实验室检查中出现任何一项阳性即可基本诊断本病。

(一)定义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在体内与外部环境保持着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在某些情况下被打破,便形成肠道菌群失调,其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改变。

(二)病因

主要影响因素有应激因素,饮食因素,药物的代谢因素,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因素。这里着重介绍应激因素。应激通过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肠道是机体内最大的细菌库和毒素库,肠道中的益生菌长期黏附于肠黏膜表面,通过黏附占位、争夺营养物质等途径抑制和杀灭致病微生物,其中最为重要及常见的益生菌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应激状态下益生菌的数量减少,有研究报道,心理应激对人和动物肠道菌群的组成有重要影响,尤其表现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减少,从而导致肠内菌群失调并引发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

(三)症状和体征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发病的各种症状,并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少数伴发热、恶心、呕吐,并产生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症状。腹泻为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症状,大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少数见于停用后。

(四)分型

临床上,肠道菌群失调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型。

1.轻度:为潜伏型,菌群失调较轻,只能从细菌定量上发现变化,临床上常无不适或有轻微排便异常。为可逆性改变,即去除病因后,不经治疗也可恢复。

2.中度:临床主要症状为慢性腹泻,类似慢性肠炎、慢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一般不能自然恢复,即使消除诱因,仍保持原来的菌群失调状态,需治疗后才能纠正。

3.重度:肠道的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而少数菌种过度繁殖,占绝对优势,例如假膜性肠炎。重度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必须及时积极治疗。

(五)诊断

1.病史中具有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发性疾病。

2.有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表现,如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

3.有肠道菌群失调的实验室依据。

(1)粪便镜检球/杆菌比紊乱;

(2)粪便培养中计算B/E值<1;

(3)粪便菌群涂片或培养中,非正常细菌明显增多,甚至占绝对优势。

上述(1)与(2)项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为诊断肠道菌群失调所必需条件,如在实验室检查中出现任何一项阳性即可基本诊断本病。如实验室检查出现阳性结果越多,则诊断越可靠。

(六)治疗

1.尽可能去除诱因 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可能的诱发因素。落实执行“军事训练健康保护规定”,应科学组训,避免过长时间进行高强度训练,在恶劣环境下训练时应做好相应防护。

2.饮食调整 吃些易消化的食物,一次餐量不宜过多,食品中要有新鲜的绿叶蔬菜及足够的维生素,全面协调营养成分

3.微生态制剂 可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肠道内潜在致病菌和内毒素,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及增强肠道的物理屏障和免疫功能,减少细菌移位和炎症反应,重建肠微生态平衡及肠黏膜屏障作用。目前,国际上将其分成3个类型,即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