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好学而宁静致远

孔子好学而宁静致远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到孔子的好学之心,可能有人说这与孔子的情致养生没有多大的关联,然而孔子在他一生的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中,却能安然地活到73岁高龄,这是与他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他在逃亡过程中也都手不释卷在读书。正因为孔子的好学,才能“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现代人也应该多读书,以此开阔胸怀,达到养生的目的。

孔子好学而宁静致远

说到孔子的好学之心,可能有人说这与孔子的情致养生没有多大的关联,然而孔子在他一生的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中,却能安然地活到73岁高龄,这是与他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他在逃亡过程中也都手不释卷在读书。喜爱读书,善于学习和钻研与养成良好的情致有很大关联。我们可以看到周围喜爱读书的人,他们基本都有着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素养,特别是都很长寿,正所谓“大德必得其寿”。被称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的“世纪老人”冰心活了99岁,国学大师季羡林寿辰98岁。这都说明了2500年前的孔子能长寿的秘密与他喜爱读书,有着好学之心是分不开的。

广泛地读书学习使人能够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养心先养德,养德促长寿”。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具备上善若水的品性和淡泊名利的心境,才能做到与人和睦相处,尊重别人,同时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解决问题的时候心地坦荡,大公忘私,到了晚年则会宁静处世淡泊名利,这样才能笑口常开,和颜悦色以增益康寿,而道德修养的提高则需要人们通过不断学习来得以增强。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而孔子呢?他说学道方面,自己是“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甚至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为政》)。可见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的一生:为道而学,为道而教,为道而施。为此,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别人嘲笑他既然博学晓礼为何还要“每事问”,他回答说“好问”正是“礼”呀。按《论语》、《史记》、《左传》等文献的记载,孔子明确拜学过的人有郯子、蘧伯玉、师襄子、老子、苌弘等当时学识渊博的名士,学习的内容涉及礼、史、官制、琴术等。

孔子终其一生,一直都是个谦虚谨慎的人,从来不骄傲,不自以为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一直都很低调,但唯独对自己的“好学”这一点,孔子是十分自信的,并深引以为自豪,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可以这么说,在“好学”方面,孔子自信再无第二个人能够与他媲美了。对孔子而言,学习是他一生中一种“不亦乐乎”的快事,“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孔子关于为学的名言有很多,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孔子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博学的人之一,在当时他被世人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圣人”,众弟子更是对他服膺并崇敬有加。颜回吹捧自己的老师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子贡给孔子戴的帽子更高,他说老师“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所谓“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下之不可阶而升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到了后代的孟子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是:“出类拔萃,生民未有”(《孟子·公孙丑上》)和“金声玉振,圣集大成”(《孟子·万章下》)。司马迁则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正因为孔子的好学,才能“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现代人也应该多读书,以此开阔胸怀,达到养生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