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中山借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三“箭”齐发

孙中山借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三“箭”齐发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00年6月13日,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国北部的反帝爱国运动。在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之际,身处国外的孙中山在清政府进退失据之际,既想利用义和团同时又在镇压义和团,既向西方列强宣战又暗地里图谋妥协的时候,他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三“箭”齐发,一举打倒清政府的统治。他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爆发的。孙中山同时指出了这次义和团运动的弱点与落后性。

1900年6月13日,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国北部的反帝爱国运动。对于这次义和团事变,孙中山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并针对这次事变造成的清政府统治危机,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和部署。

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之际,身处国外的孙中山在清政府进退失据之际,既想利用义和团同时又在镇压义和团,既向西方列强宣战又暗地里图谋妥协的时候,他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三“箭”齐发,一举打倒清政府的统治。

第一“箭”:谋求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

自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在海外期间,他逐步产生了引帝国主义列强为后援的思想。身处日本的孙中山,先是走访了法国驻日本公使阿尔芒,就法国政府为他提供军事援助一事进行商谈。紧接着,又与陈少白等兴中会骨干致函英国驻香港总督卜力,要求英国政府助力改造中国。最后,又联络日本知名人士、军政大臣,企望中日合作,日本政府助他“一臂之力”。

第二“箭”:寻求同汉族官员合作

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为削弱清朝政府的统治力量,曾寻求与以汉族官员为主的清朝洋务派、南方实力派合作。他先是与郑士良、杨衢云等人由日本乘船前往香港,准备与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合作,谋求两广独立。接着,他又前往上海,设想联合清朝政府内的各“革新派”人士,以两江、两广为基础,组成南方独立政府,与清政府对抗。

第三“箭”:积极策划起义

1900年10月6日,在谋求帝国主义列强和寻求同汉族官员合作失败的背景下,郑士良受孙中山委托,率领会党群众600余人在惠州三洲田山寨起义。在转战惠州平山、龙岗、淡水、梁化等多地,起义军发展到2万多人的大好形势下,因迟迟得不到海外补给,以失败告终。

不同于当时资产阶级改良派和保皇派对义和团运动的全面否定、污蔑。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败亡,有着自己客观的评价和见解。

1924年9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为“九七”国耻而发表的宣言中,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三大原因。他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爆发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行径使中华民族面临国破家亡之灾,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令中华民族无法生存而面临着灭种之祸,帝国主义的宗教侵略耗夺了中国人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孙中山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自有历史以来,以和平为民族之特性,有时不幸遇着他民族的侵略,才不得已而抵抗。……我们对于义和团事件何以发生的一问,可以无疑无贰的回答:‘是因为帝国主义逼着他发生的!’”

在1924年关于三民主义的讲演中,孙中山讲到义和团1900年6月在杨村一带反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战斗。他谈到“他们(指义和团成员)总是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孙中山同时指出了这次义和团运动的弱点与落后性。他认为义和团有“排外之心而出狂妄之举”,盲目笼统地排外;义和团的斗争方法有愚笨的一面。他评价说:义和团不懂利用地形来蔽体,而只会“用咒符”来“避弹”,不知铳炮之利用,而只持白刃以交锋,方法笨劣。最后强调:“义和团还有一个极大的错误,想倚靠满洲来驱逐洋人,贸贸然的揭起‘扶清灭洋’的旗帜,遂致为满洲所利用,徒然牺牲。”

参考文献

1.江中孝:《论孙中山在义和团运动期间的活动及其对义和团的态度》,《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2.周兴梁:《孙中山对义和团的认识和论述》,《文史哲》1998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