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中山的两次护法经历

孙中山的两次护法经历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9年5月28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护法宣言》,指出“须知国内纷争,皆由大法不立”“今日言和平救国之法,惟有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一途”。紧接着,孙中山又在广州召集原国会成员,召开国会非常会议,以“恢复《临时约法》”为目的,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并担任海陆军大元帅职。1920年8月,孙中山麾下的援闽粤军由福建誓师,讨伐桂系。但由于粤系将领陈炯明的背叛,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又是以失败而告终。

1919年5月28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护法宣言》,指出“须知国内纷争,皆由大法不立”“今日言和平救国之法,惟有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一途”。

护法之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废止

1916年6月6日,意图建立“洪宪帝制”的袁世凯在一片唾骂声中黯然死去。中华民国的统治权由黎元洪和段祺瑞继承。黎、段两人上台之初,为尽快稳固统治,收买人心,恢复了袁世凯废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解散的民初国会。

此后不久,黎、段两人因幕后“金主”(美国与日本)在利益上的根本矛盾,爆发强烈冲突,史称“府院之争”。为对付手握军政大权的段祺瑞,黎元洪先是以总统身份撤销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紧接着又引“辫帅”张勋入京。张勋在入京后,不仅未能起到黎元洪的预想效果,反而还在1917年7月1日拥立溥仪复辟。这一恶果直接导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抛弃”,国会亦被再次解散。

7月3日,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并在当月12日攻入北京,赶走张勋。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大权的段祺瑞为便于独裁统治,顽固地拒绝恢复“被抛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被解散的国会。

护法过程:孙中山的两次努力

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孙中山曾在1917年7月至1918年5月间,1920年8月至1922年8月间,先后两次在广州举义护法。

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乘船由上海回到阔别已久的广州。在抵达广州后,他在两个月内连续发布13次宣言、命令、通电和谈话,坚持“主权在民”,坚持法治,反对段祺瑞“以个人私欲代替法律”的“人治”,要求实现真共和。紧接着,孙中山又在广州召集原国会成员,召开国会非常会议,以“恢复《临时约法》”为目的,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并担任海陆军大元帅职。在孙中山的努力下,中华民国军政府争取到了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的暂时支持,并组织了一次颇具声势的北伐。但由于滇、桂系军阀并非真正拥护护法,他们与一批政客联手,排挤和反对孙中山,加上财政的困难等原因,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黯然离开广州,第一次护法失败。

1920年8月,孙中山麾下的援闽粤军由福建誓师,讨伐桂系。在3个月间,援闽粤军将陆荣廷的桂军全数赶出广东境内。11月28日,孙中山重返广州,并在广州再次组建政权,次年5月5日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指出,要“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巩固共和基础”。为一统两广,为北伐做准备,孙中山在1921年5月28日令麾下军队出师广西。到8月4日,广西全境光复。在初步稳固两广后,孙中山于同年12月,在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计划重整护法旗帜,北伐中原,以成戡乱之功,完成护法意愿。但由于粤系将领陈炯明的背叛,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又是以失败而告终。在1922年8月9日,孙中山再次离开广州。

护法教训:提高认识 思想转变

两次护法的失败,并没有让孙中山垂头丧气,反而让他愈战愈勇。在回到上海休息的日子里,孙中山回顾了护法的经历,提高了认识,转变了思想。

第一,通过事实的教育,孙中山认识到唐继尧、陆荣廷等和北洋军阀一样,都是护法运动的大敌,深切地意识到过去只着眼于依靠军阀是错误的,只有人民群众的力量才是可靠的。

第二,孙中山接受护法缺乏革命党领导遭致失败的教训,感到在革命党的组织和宣传上必须重新下工夫的重要性。1924年1月,他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

第三,在对外方面,孙中山对以英、美、日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护法期间的不作为甚至偏帮北洋军阀政权而感到不满。他从俄国十月革命的新时代曙光中看到希望,开始转变外交路线,并最终确立联俄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尚明轩:《首次护法运动中的孙中山》,《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

2.谢本书:《两次护法战争时期的孙中山》,《“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11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