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沙江干热河谷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特征比较及植被恢复研究

金沙江干热河谷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特征比较及植被恢复研究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沙江干热河谷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特征比较及植被恢复研究张春华,孙永玉,刘方炎,崔永忠,李 昆摘 要:利用金沙江干热河谷和岷江上游干暖河谷区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两河谷区的光、热、水、风等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比较得出:两河谷区的日照时数均较多,日照充足,干热河谷的日照时数要比干暖河谷多。干热河谷的平均温度要比干暖河谷要高。两河谷局地小气候均呈现复杂多样特征。金沙江干河谷为金沙江的上游地区。
金沙江热河谷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特征比较及植被恢复研究_干热河谷植被恢复

金沙江干热河谷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气候特征比较及植被恢复研究

张春华,孙永玉,刘方炎,崔永忠,李 昆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国家林业局元谋荒漠化生态定位研究站,云南昆明,650224)

摘 要:利用金沙江干热河谷和岷江上游干暖河谷区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两河谷区的光、热、水、风等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比较得出:两河谷区的日照时数均较多,日照充足,干热河谷的日照时数要比干暖河谷多。干热河谷的平均温度要比干暖河谷要高。两河谷均是气温的年较差较小,月较差较大;降水的地区差异大,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降水均集中在雨季,降水量干热河谷多于干暖河谷;两河谷均是山谷风大,定时风显著,风速均是干季大于雨季。两河谷局地小气候均呈现复杂多样特征。在干热河谷中下段,光热资源较丰富,而水分资源不协调,导致水分构成了该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在干暖河谷中上段,光照可满足需要,热量和水分不足,构成了限制因子,特别在中段河谷的部分地区缺水更甚,干旱年份可影响到树木生长。并对由气象特征引起的2个不同环境生态建设树种差异性进行对比,为河谷气候特征的对比、分析,可为两流域的山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干热河谷;干暖河谷;小气候特征;生态恢复;岷江上游;金沙江

干热河谷的出现和分布具有明显的自然环境背景,并且标示着自然地带性环境的特殊性。云南高原自然特征中有低纬、热带、山原三大方面,并且有青藏高原以及西南季风、东南季风的发源地太平洋、印度洋在天气与气候系统方面的复杂影响,以热带和准热带为基础的垂直地带性在自然地带分异中起主要作用,自然环境结构的复杂程度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化和影响作用方式的显著化使云南高原的自然现象特异化,云南干热河谷是镶嵌在山原亚热带湿润与半湿润背景中的干旱热谷,水平分布是不连续的,呈隐域分布,说明了地形等气候环境条件对地方气候和水热平衡状况的剧烈影响[1-3]。地处云南高原北侧的岷江上游河谷呈现准南北向的纵向分布,而金沙江上游河谷呈现准东西向的横向分布,各自有着独特的地理特征。另外,由于两河谷区所处纬度不同,得到的太阳辐射也不同,导致气温差异,加之高山对气流的阻挡,影响到水汽的输送,由于水汽和热量的不同形成了岷江上游干暖河谷区和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别是在干热河谷等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地区,这一现象更为明显。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在岷江上段和金沙江河谷地区,植被率低,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为此在1998年我国开始的大规模退耕还林工程中,两流域已进入其中。气候环境条件是有效地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控制因子,特别是在岷江上游干暖河谷区和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影响更显著,只有把握地方气候特征,采用不同的种植方法,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才能有效地达到生态重建的目的。虽然在岷江上游干暖河谷区和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环境方面已有较多研究[4-17],张一平曾经对对岷江上游干暖河谷区南北坡的小气象特征、岷江上游干暖河谷与元江干热河谷的气象特征比较[18-19],但金沙江干热河谷与岷江上游干暖河谷、元江干热河谷与金沙江干热河谷的气象背景材料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文章利用气象台的1961~2008年气象资料(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段的鹤庆县朵美镇没有相应的气象站点,是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采用waterdog收集到的2002~2008年数据),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与岷江上游干暖河谷上、中、下段区域的年、干季、雨季和各月的平均气候要素的比较、分析,试图找出两河谷区生态恢复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为两河流域的生态重建与恢复有效进行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研究区域的气象站点概况见表1所示。可见,岷江干暖河谷海拔高度较高(海拔707.8~2 827.7m);而金沙江江干热河谷海拔高度较低(海拔136.7~1381.0m),岷江河谷位置偏北,且经度变化不大;而金沙江干热河谷全长800余km,经度变化大于岷江干暖河谷。

表1 研究区域站点的基本情况

img3

岷江上游位于四川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高山峡谷区,呈南北向分布,河谷深切,峰峦重叠,谷坡陡峭。自然条件复杂,垂直分异显著,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各种灾害十分频繁,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而岷江上游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青藏高原区的一部分,又是我国川西—滇北植物特有现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树木被大量砍伐,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危害。

金沙江干河谷为金沙江的上游地区。其干热河谷全长800余km,呈准东西向的横向贯穿于云南高原的北部,河谷深切,峰峦重叠,谷坡陡峭。自然条件复杂,垂直分异显著。该地区恶劣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加上长期的人为干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成为我国造林极端困难地区之一,也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受到特殊地型的影响,且与西南季风近直交,直接阻挡着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形成了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而且金沙江干热河谷下段(东川区),由于受到人为、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闻名中内外的“泥石流”天然博物馆。

2 两河谷气候特征及其对比分析

2.1 日照时数特征

表2 不同流域的气候要素平均值比较

img4

续表

img5

在岷江上游干暖河谷区(见表2),从上段到下段日照时数呈递减趋势,上段日照时数最多,但年变化较小,干暖河谷中段2日照时数稍大于中段1,即上段>中段2>中段1>下段;日照时数最多月出现在12月份,为174.9 h,也是整个岷江上游河谷区日照时数最大值;而下段的日照时数数值较小,最大值出现在8月(141.8h),且各月间变化较大。而在干热河谷区,则呈中间高端低的趋势,即为中段1﹥中段2﹥下段﹥上段,中段日照时数较多,而上段现形下段的日照时数其本相当,下段略高;各段的年日照时数、旱季日照时数、雨季日照时数均表现出(11月到次年4月)较高值。上段日照时数最多月出现在1月,为249.0 h;中段1日照时数最多月出现在1月,为256.4 h,是整个金沙江干热河谷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中段2日照时数最多月出现在12月,为251.6h;下段日照时数最多月出现在12月,为237.5h;两河谷相比较,从上段到下段,干暖河谷日照时数变化,比较有规律性,而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旱季、雨季、年变化均为上、下段低,中段高的变化趋势。日照时数不但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还受制于小地形的地型地貌的影响。两河谷区上、中、下段的年、干季、雨季的日照时数,均是干热河谷要多于干暖河谷;除干暖河谷的下段外,两河谷各段的日照时数均是旱季多于雨季;干暖河谷的下段,则正好相反,雨季较干季多。

2.2 气温特征

2.2.1 平均气温特征

在干暖河谷(如图1a),月平均气温从上段到下段呈递增,月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7月,下段的都江堰最高(24.4℃),最低出现在1月,上段的松潘最低(-4.4℃);上段的11月至次年3月,气温均低于5℃,中段1的12月至次年2月,气温均低于5℃,中段2和下段的1月份气温均低于5℃;在其上段最高月平均气温为14.4℃。月平均气温的月间变化较大。干热河谷月平均气温(如图1b)的年变化趋势呈现中段2>中段1>下段>上段,月平均气温最高月出现在5月或6月,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7.1℃,出现在中段1的元谋,而最低月出现在1月份,上段的鹤庆(朵美)最低,为12.6℃;干热河谷每个站点的各月平均气温均高于10℃,在雨季的5~10月,平均气温的月间变化较小,而干季的11月至次年4月变化较大。从表2来看,干热河谷的干季、雨季、年的平均气温在上、中、下段均要比干暖河谷对应的区域要高;在干暖河谷,干季、雨季、年平均气温从上段到下段呈递增趋势,而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则为中段2>中段1>下段>上段。在干暖河谷上段,干季平均气温接近0℃,上段年平均气温较低约为5.7℃,而在干热河谷上段的年平均气温可达19.4℃,两河谷的中段和下段平均气温均要比上段高。在雨季,干热河谷的年平均气温最高可达25℃,而干暖河谷较低,最高为21.2℃;旱季,干热河谷的平均气温最高可达18.7℃,而干暖河谷较低,最高为9.0℃。而雨、旱季多年平均气温最低同时出现在两河谷的上段。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干热河谷无论在什么月份或季节,其温度水平明显高于干温河谷,对应的各河段比较也是如此,如在干暖河谷上段干季平均气温接近0℃,年平均气温也只有5.7℃,而干热河谷上段旱季平均气温达16.2℃,年平均气温可达19.4℃;干热河谷在雨季的平均气温可达22.0℃以上,而干温河谷在雨季的平均气温不到18.0℃,地处干暖河谷的茂县、汶川河谷区分别只有17.1℃、19.2℃。

img6

图1 气温年变化

2.2.2 极端气温比较

img7

图2 极端高温年变化

img8

图3 极端低温年变化

从图2、图3中可看出,岷江上游干暖河谷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如图2a)均高于16℃,多年来最高值出现在7月,从上到下分别为29.2℃、30.0℃、34.4℃、33.2℃,即中段2>下段>上段1>上段;除上段(潘松)的极端最高温出现在4月外,其他3点均出现在7月。而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如图2b)均高于24℃,最高值均出现在5~6月,分别为37.1℃、42.1℃、40.3℃、38.4℃。在干暖河谷,中段的极端气温最高,在上、下段的极端气温较低,年间的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较大;而在干热河谷则呈现,中段2>中段1>下段>上段,年间最高气温变化相对较小。

干暖河谷冬季的极端最低气温均较低(如图3a),极端最低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月,上段的松潘为-23.7℃,且其余各段的极端最低温均出现在12月,从上至下分别为-10.1℃、-12.4℃、-8.5℃;干热河谷极端最低气温相对较高(如图3b),与干暖河谷不同,最低值出现下段的新村1月,为-2.2℃,且其余各段的极端最低温均出现在1月分别为-1.8℃、1.1℃、1.3℃。在干暖河谷的干季,极端最低气温均为负值,而在干热河谷仅在上段的12月、1月份才出现负值。

img9

图4 干暖、热河谷≥10℃年积温

2.2.3 积温特征

从图4可看出,Σt≥10℃的积温,干暖河谷从上段到下段均呈递增(下段>中段1>中段2>上段);而在干热河谷,则出现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为中段1>中段2>下段>上段。在整个干热河谷Σt≥10℃的积温在上段(鹤庆县朵美镇)最低为6511.6℃,在整个干暖河谷下段(都江堰)的年积温最大为4476.2℃,两者相差2053.4℃;干热河谷年积温的最大值(元谋)和干暖河谷最小值(潘松)的差值与干热河谷的最小值(鹤庆朵美6511.6℃)相当为6396.2℃。就两河谷比较而言,从上到下干暖河谷≥10℃的积温分别只占到干热河谷的24.6%、47.9%、55.6%、66.8%,也就是说干热河谷≥1O℃的年积温年较干暖河谷大。干热河谷较干暖河谷的年积温高出3609.8℃。从中可以看到,干热河谷的热量条件远高于干温河谷,达到南亚热带和热带的热量水平,干温河谷下段只达到亚热带的热量水平,以上各段仅相当于温带的热量水平。

2.3 水湿特征

2.3.1 降水特征

从图5可以看出,两河谷降水的月变化均呈现单峰曲线,即降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5~11月);干暖河谷下段最多,且年变化与上段和中段有较大差异,而干热河谷的最大降雨则出现在中段2(攀枝花);干热河谷的最大降雨量出现在6~8月份,而干暖河谷的月降水最大则在7~8月份。在干季虽然也有少量降水,但降水量相当小,月降水最多不超过100mm。在干暖、热河谷,最小降水月均出现在1月,干暖河谷中段1、干热河谷中段2均为1.2mm。

img10

图5 月降雨量变化

从表2可看出,在干季,两河谷在旱季的降水量较小,在雨季则较多;干暖河谷各段旱季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16%左右,而干热河谷各段旱季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3.6%~12%。两河谷比较,干暖河谷旱季、雨季和年平均降雨量变化相对干热河谷有规律。干暖河谷旱季、雨季和年平均降雨量下段最多分别为196.4mm、1012mm、1208.4mm,其次上段>中段2>中段1;而金沙江干热河谷旱季、雨季和年平均降雨量下段(83.4mm)、中段2(778.8mm)、中段2(802.3mm)。干热河谷旱季降雨量呈现下段>上段1>上段>中段2的趋势,而雨季、年份降雨量则呈现出中段2>上段>下段>中段1的趋势。但在干暖河谷的上段要比中段1和中段2的干季、雨季、年降水量均稍大。干热河谷上中下段旱季降水量均要比干暖河谷要少;雨季、年(除下段外)降水量均要比干暖河谷多;年降水量均要比干暖河谷要多;特别在下段,干热河谷的年降水量为700.5mm,比干暖河谷(1208.4 mm)少近500mm。干热河谷上段雨季和年降水与干暖河谷上段相差不大。从图中还可看出,两河谷各站的年降水量均大于400mm;但其分布不均,特别在干暖河谷的中段,年降水仅稍多于400mm。因此,在干旱年份,其降水对树木的生长将造成影响。

2.3.2 相对湿度特征

img11

图6 相对湿度年变化

从图6可看出,干暖河谷各月相对湿度是上段最大,下段最小;在干热河谷,上段各月相对湿度均为最大,中段2次之,中段1和下段紧随其后,但在1~7月中旬,中段1的相对温度小于下段,而在8~12月则相反。在干暖河谷,中段l的相对湿度要大于中段2。在干暖河谷,最大相对湿度月出现在10月的河谷下段(85%);最小相对湿度出现在上段的1月(50%)。在干热河谷,最大相对湿度出现在上段的9月,为87%;最小相对湿度月出现在中段2的3月(35%)。相对湿度的月间变化量干热河谷大于干暖河谷,在干暖河谷(除都江堰地区外,其RH值先减少,5月达到最小值,而后上下摆动进入旱季)均是逐渐上升,在9月份达到最大值,而后减小;干热河谷区相对湿度的季节变化更有规律性,均是先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2~3月达最低点,其后随着雨季的来临,相对湿度急速上升,上段9月达到最高值,其余各段的最大值则出现在8月,而后进入旱季,相对湿度随之下降。从表2来看,干暖河谷的干季、雨季、年平均相对湿度从上段到下段呈递增趋势,表现为下段>中段1>中段2>上段;但在干热河谷的中段却表现出上段>中段1>下段>中段2。干热河谷上段较干暖河谷上段的旱季、雨季、年均相对湿度较大外,而在其余地域的干季、雨季、年相对湿度干暖河谷比干热河谷大。两河谷的干季、雨季、年相对湿度均大于或接近55%,干暖河谷下段的相对湿度比较大,上段的相对湿度较小;而干热河谷则正好相反,表现出上段的相对湿度比较大,中段1的相对湿度较小的特点。

2.3.3 蒸发特征

img12

图7 蒸发量变化

两河谷的蒸发年变化如图7。其中,干暖河谷下段资料暂缺。从图7中可看出,干暖河谷(如图11),中段2的各月蒸发量比中段1大,而上段最低,从上段到下段呈递增趋势。而干热河谷各月蒸发从上段到下段呈递增趋势。干暖河谷最大蒸发月为5月,其中中段2最大,为201.6mm,最小蒸发月为12月,出现在上段,为47.2mm;在3~10月蒸发量比较大。干热河谷,最大蒸发月也出现在5月,位于中段1,为544.1mm,而最低蒸发月出现在1月,位于下段,为130.4mm,在3~5月蒸发量比较大。从表2可看出,干热河谷干季、雨季、年均蒸发量比干暖河谷要强,在各段其差异可达1倍以上,以旱季最为明显;干热河谷,从上段到下段干季、雨季、年的蒸发均呈递增趋势,在干暖河谷也呈递增趋势,但趋势不明显。两河谷均在雨季的蒸发量要大于干季的蒸发量。在干热河谷上段的干季、雨季、年的蒸发变化量较中下段小。

2.3.4 干燥度

从图8中可看出,干暖河谷的干季、雨季、年干燥度均是中段较高,上、下段较低,而上段的干燥度高于下段,且中1段>中2段。在金沙江干热河在谷雨季、年的干燥变化为中段1>下段>上段>中段2,而旱季则有所不同,表现为中段1>上段>下段>中段2;两河谷相比较:雨季干暖河谷中上段干燥度高于干热河谷,只有在下段干热河谷的干燥度才比干暖河谷大;旱季干热河谷在上段、中段1和下段的干燥度较干暖河谷大,中段2正好相反;从年干燥度而言,上段和中段2干暖河谷较大,而中段1和下段则以干热河谷较高。两河谷在旱季各站点的干燥度均大于3.5,即在11月至次年5月期间属干旱地区;整个干暖河谷在雨季以及上、中上段和干热河谷雨季的中段1和下段的干燥度年均干燥度均在1.0~1.49之间,属半湿润地区;干热河谷上段、中段2的雨季的干燥度以及干暖河谷年均干燥度小于1,属湿润地区。

img13

图8 干燥度比较

2.4 风速特征

img14

图9 蒸发量变化

从图9可看出,干暖河谷中段1风速最大,中段1和中段2各月的风速均要比上、下段要大,上、下段各月的风速十分接近。在干热河谷,下段各月的风速最小,中段2各月的风速要比中段1大,上段风速波动较大在干热河谷最大风速为4.6m/s,出现在下段的新村3月;在干暖河谷,最大风速为4.4m/s,出现在中段1的茂汶3月。从表2可看出在干暖河谷干季、雨季、年中段的风速较大,中段1的风速大于中段2,为河谷风速最大区;而在上、下段的风速较小,在干季的年平均风速,上段要大于下段,在雨季,下段风速大于上段。而在干热河谷地区,在旱季、雨季和年平均值,下段2>上段>中段2>中段1;在旱季、雨季、年平均值,均是中段1地区风速最小。干暖河谷中段1、中段2在干季、雨季、年平均值的风速均要比干热河谷中段1、中段2大;在旱季、雨季、年平均值的风速干热河谷要稍大于干暖河谷。

3 干温河谷与干热河谷的植被恢复对策

干热河谷与干温河谷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的变化,形成了温度条件的明显差别,从根本上决定了各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的特点[1]。《横断山区干旱河谷》依据最冷月和最暖月平均气温、日均温稳定通过10℃的天数以及年干燥度和雨季干燥度,对干旱河谷进行了类型和亚类型划分(见表3)。从中可以看出,岷江干支流纬度偏北,相对海拔高差在400m以内的河谷区全属于干温河谷。其中理县甘堡以下的杂谷脑河,茂汶沟口以下至汶川附近的岷江干流为半干旱偏湿亚类型,沟口至石大关的岷江干流及色尔古以下的黑水河则为半干旱亚类型。而云南省永胜县金江街至四川省布拖县对坪镇段,海拔1600m以下河谷区全属于干热河谷半干旱亚类型。

干暖河谷和干热河谷的有关气候特征比较也说明,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热量条件,从根本上影响并主导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植物群落和植被分布。在干热河谷,植物群落外貌上多数为以中草的禾草草丛为背景构成大片草地植被,在此基础上散生稀疏乔木和灌木的“稀树灌木草丛”状;群落结构上多数分乔、灌、草3层,或灌、草2层,明显以草本层为群落优势层;在群落植物种类组成上多数为热带起源(或热带性)耐干旱的种类,有长期适应干热河谷环境的植物群落特征种和植物区系标志种,植被优势种或常见种多数为耐干热的生态适生种,如滇榄仁(Terminal franchetii)、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疏序黄荆(Vitex negundo f.laxipaniculata)、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芸香草(Cymbopogon distans)、孔颖草(Bothriochloa pertusa)等。而在干温河谷,植物群落特点通常是以南部干热河谷中常见的亚热带成分构成的疏丛为优势层,同时参杂较多的高山温带成分共同组成的干旱小叶灌丛。这种群落以成丛散生的落叶灌丛为主,伴生的禾本科草本植物极少见,在分布上具有面积广、海拔高差大的特点[1]。群落组成以陕、甘一带的温带植物成分,如黄栌(Cotinus coggygria)、川甘亚菊(Ajania potaninii)、蒙莸(Caryopterismongolica)、白花灰毛槐(Sophora glauca var.albescens)为标志,草本植物中北方盐碱地上的优势植物多刺旋花(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较为常见[12]

表3 干旱河谷类型的划分

img15

因此,两类河谷的气候条件存在根本的差别。干热河谷是北热带或南亚热带气候类型,而岷江上游干温河谷属于温带气候类型,至少属于北亚热带气候类型。在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时,除选用乡土树种外,引进树种必须考虑引种的“气候相似性”原则,以保证植被恢复效果。

4 讨论与小结

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年总日照时数、干季和雨季日照时数均比岷江上游干暖河谷多;干热河谷的月最大日照时数也要比干暖河谷大,干热河谷为274.5h(出现在中段1的3月),而于暖河谷为174.9 h(出现在上段12月)。干热河谷的干季、雨季、年平均气温均要比干暖河谷的高,两河谷均是气温年较差较小,月较差较大。干暖河谷平均气温从上段到下段呈递增变化,而干热河谷从上段到下段的年平均气温变化不显著。干热河谷月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下段的3~5月,为31.6℃;而干暖河谷月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下段的7月,为24.4℃。干热河谷的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均比干暖河谷高,干热河谷的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2.0℃(中段1元谋),而干暖河谷的极最高气温仅为35.6℃,而干暖河谷的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1.1℃,而干热河谷则只为-1.8℃。干暖河谷上段和中段1的干季,气温低于5℃,植物均要休眠。因此,在干暖河谷中上段,热量乃是限制因子之一;而干热河谷,一年中月平均气温均高于5℃,植物均可生长,可以认为,在干热河谷热量对生态重建与生态恢复的限制较小。干热河谷∑t≥10℃的积温,要比干暖河谷大。两河谷均是在雨季的积温大,在旱季的积温小。在干季,干暖河谷的积温比较小,而干热河谷的积温比较大;干热河谷在干季和雨季的积温之差较小,而干暖河谷的积温之差比较大。干热河谷的年降水量在中段1和中段2要比干暖河谷中段1和中段2多。在干热河谷,上、下段降雨少,中段降雨多;而在干暖河谷,中段降水少,上、下段降水多。干暖河谷下段、干热河谷的中段2的月降水量最大,到7~8月份降水达最大,呈突变形式。两河谷都明显有干季和雨季之分,降水均集中在雨季,但降水的地域差异很大。干暖河谷的中段年降水稍大于400mm,虽能满足树木生长,但在干旱年份将对树木生长造成影响。因此,对于两河谷地区,降水是限制因子之一。

干暖河谷的相对湿度是下段较大,上段较小;干热河谷的相对湿度是上段较大,中段1较小;但两河谷确立是雨季大,干季小。干暖河谷中段1、中段2、下段的相对湿度要比干热河谷高,而上段要比于热河谷低。干热河谷的蒸发大于干暖河谷。从上段到下段,干暖河谷呈递增趋势,而干暖河谷呈现上段(66%)>中2段2(61%)>下段(58%)>中段1(54%)。干暖河谷蒸发是中段2>中段1>上段和下段,而干热河谷是中段1>下段>中段2>上段。两河谷风速均是呈现干季较大,雨季较小特征。干暖河谷中段风速较大,上、下段较小,下段风速最小,月平均风速上、下段差不大。而干热河谷上、中段风速接近,下段风速最大,月平均风速下段>上段>中段2>中段1,在1月、11~12月,上段风速变化超过中段2。两河谷的干燥度雨季较小,干季较大。干暖河谷,中段干燥度大,上、下段较小,而干热河谷则是中段1和下段较大,上段最小。两河谷在旱季各站点的干燥度均大于3.5,即在11月至次年5月期间属干旱地区;整个干暖河谷在雨季以及上、中上段和干热河谷雨季的中段1和下段的干燥度年均干燥度均在1.0~1.49之间属半湿润地区;干热河谷上段、中段2雨季的干燥度以及干暖河谷年均干燥度小于1,在各自时间段内属湿润地区。

两河谷相比较而言,干旱是它们的共同特征,特别是旱季,金沙江干热河谷各段旱季干燥度(除中段2外)均比干暖河谷高,各段的干燥度均大于3.5,金沙江干热河谷中段2干燥度最小,也能达4.6。两河谷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其温度、积温各有差异,但干热河谷要稍高于干暖河谷。因此,对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树种、模式、栽培技术、植被重建技术,包括干旱干热河谷过渡区退化生境分类技术和植被恢复规划系统、植被恢复适宜树种的进一步选择及繁殖栽培技术、植被严重退化区的植被群落恢复重建技术、植被退化轻度区的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技术、人工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对干暖河谷的植被恢复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永彬,卢培泽,朱彤.横断山——云南高原干热河谷形成原因研究[J].资源科学,2000,22(5):69-72.

[2]张荣祖.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0-24.

[3]欧晓昆.云南省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现状与生态建设[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3(3):271-276.

[4]包维楷,陈庆恒,刘照光.岷江上段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对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3):277-282.

[5]包维楷,陈庆恒.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问题的探讨[J].山地学报,1999,17(1):22-27.

[6]包维楷,王春明.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J].山地学报,2000,18(1):57-62.

[7]叶延琼,陈国阶,樊宏.岷江上游脆弱生态环境刍论争[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4):383-387.

[8]叶延琼,陈国阶,杨国定.岷江上游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治对策[J].重庆环境科学,2002,24(1):2-5.

[9]刘斌,张仁绥,纪先桃.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水土流失现状和原因[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0,8(1);351-354.

[10]陈祖明,任守贤.岷江上游森林水文效应研究[J].地理学报,1992,47(1):49-57.

[11]张荣祖.模断山区干旱河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11.

[12]陈奇伯,王克勤,李艳梅,等.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类型植被改良土壤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2):67-113.

[13]陈玉德,等.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技术措施及初步成效[J].1995,8(3):340-343.

[14]廖声熙,等.印楝叶解剖结构与抗旱性关系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1,14(4):435-440.

[15]马焕成.干热河谷造林新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8-112.

[16]杨成源,等.元谋干热河谷新炭林造林技术及效益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6,16(4):236-248.

[17]周蛟,等.元谋干热河谷引种造林试验及树种选择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0,20(2):79-84.

[18]张一平,葛在伟,刘玉洪,等.岷江上游雨季南北坡小气候特征比较[J].山地学报,2002,20(6): 680-686.

[19]张一平,段泽新,窦军霞.岷江上游干暖河谷与元江干热河谷的气候特征比较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1):77-82.

COMPARISON OF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ND REFFORESTATION BETWEENHOT-DYR VALLEY IN JINGSHA RIVER ANDWARM-DRY VALLEY IN UPPER RECHES OF MIN RIVER

ZHANG Chun-hua,SUN Yong-yu,LIU fang-yang,Cui Yong-zhong,Li K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sects Resources;The Desertification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in Yuanmao under The National Forestry Bureau,Yunna,650224,China)

Abstract:By using long-term(1956-2007)climate date for hot-dry valley of the jingsha river and warm-dry river of min river.M icro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valley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In these two regions,sunshine duration was lon;Annual 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were small,Butmonthly 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were high.Precipitation differenceswere greater among sites within hot-dry and warm-dry valleys,with obvious alternations in dry and rain seasons.Precipitation was concentrated in rain season.In addition,mountain-valley breeze speeds were all high,with bigger values in dry season and smaller values in rain season.However,compared to warm valley,higher valueswere observed in the sunshine duration,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or hot-dry valley.M icro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valleys were complexed and diversified.At the downside and middle part of hot-dry valley,ample light and heat resource were out of harmony with insufficientwater resource,whichmadewater a primary factor to limit development.While at the upside andmiddle partofwarm-dry valley,light resourcewas plenty,butheatand water resourcewere notenough and became limiting factors.Especially at some place ofmiddle part of two valleys,there were even the lack ofwater to influence plant growth in arid years.

Key words:hot-dry valley;wamer-dry valley;microclimate characteristics;ecological restoration;the Jingsha River;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M in River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