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连续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每年的“两会”,他都会把自己沉淀一年的心声与呼声直面袒露,但无论是谈调结构、促发展,还是谈产业链建设,亦或谈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他的谈话内容始终围绕着一个不变的主题——肉品。今年是“十二五”的关键之年,是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重要之年,今天,作为中国肉业的领军人物,他又将为我们讲述一个怎样的话题?
肉品安全 直系餐桌安全
从事肉类工作45年的万隆,谈起屠宰行业,总会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屠宰行业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产业,关系13.5亿国人的吃肉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作为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小、散、乱、差的肉类行业现状与中国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相适应。屠宰立法滞后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不相适应,肉类食品安全形势和国人的期望不相适应。应尽快出台屠宰法,依法治理屠宰行业,实现屠宰业的依法、有序、健康发展,保障肉品安全。
屠宰立法 事关肉品安全
屠宰行业肩负着生产安全放心肉的责任,屠宰立法是肉类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屠宰行业事关肉品安全,发达国家和地区大都专项立法治理。肉类食品既是人类获取动物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又是食源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的载体。目前已知的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有200多种人畜共患,这些人畜共患病的畜禽在屠宰环节,要依法通过检验检疫,做严格的无害化处理,才能保障肉品安全,发达国家和地区大都通过制定针对性强的屠宰法,依法管理屠宰业。英国130多年前就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屠宰场法》,美国1891年制定了《肉类检验法》,日本、香港的《屠宰场法》、欧洲的《保护屠宰用动物欧洲公约》、新加波的《有益健康的肉类和鱼类(屠宰场)法》等都是通过屠宰立法,治理和管理屠宰业。
中国是肉类生产大国,屠宰量大,涉及面广,需要立法。中国年产肉类79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全国每年有6.6亿头生猪、3000万头活牛、3.2亿只羊、87亿只鸡需要屠宰、宰杀,大约有0.5%的病害肉检出率要做无害化处理,屠宰环节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废水等污染物要进行治理。中国这样庞大的畜禽屠宰量,迫切需要屠宰立法,通过科学、系统的立法、执行,持续保证肉品安全。
屠宰业小、散、乱、差的现状需要依法整顿。目前全国生猪定点屠宰场点有近2万家,其中80%以上的场点是作坊式、手工和半机械加工和落后状态,达不到定点屠宰场的要求。商务主管部门虽然要求“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50~80%,但是由于定点制度和管理体制等原因,定点容易撤点难。定点过多监管难,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起来困难很大,屠宰行业小散乱差的现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必须改革管理制度,通过屠宰立法,实行行政许可,标准准入,严格监管,依法取缔不达标的屠宰场点,打击私屠乱宰,适应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科学立法 更待权责明晰
科学立法,依法行政,解决问题。改“定点屠宰”为“行政许可、标准准入”。国家制定屠宰场选址标准、厂房标准、设备工艺标准、检验检疫标准、无害化处理标准、环保设施标准等。达不到标准的不准进行屠宰,谁验收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准入谁负责,责任到人。一句话:国家管标准准入、行政许可和监管,企业按标准建场、生产和市场供应。要设立退出机制,屠宰场不能许可一次定终身,要有年审机制,不达标要退出。
实行驻场兽医管制度,落实检疫权利和责任。凡是行政许可的屠宰场都要实行驻场兽医官制度,按标准配备检验检疫人员,做到检疫人员、检疫制度、检疫责任落实到位。兽医官签发的检疫票证要真实有效,严厉打击只收费不检疫的行为,驻场兽医官检疫发现的问题要如实上报,特别是发现的疫病和违禁超标等问题,要按照《动物防疫法》和《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严格依法处理,绝不能隐瞒不报,变通处理,敷衍了事,造成疫病蔓延。要落实兽医官的检疫权利和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行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明确产业链上下游的责任,确保屠宰肉品安全。肉品安全涉及生猪产业链的上下游,要明确养殖、饲料、屠宰、销售以及检疫部门各环节食品安全责任,谁出问题追究谁。要落实源头治理,产地检疫措施,监管到位,出证真实。当前,一些企业和检疫部门不是落实疫病防治和兽药残留控制措施,而且不给控制严格的现代化的屠宰场交送生猪,不开检疫票,这种做法必须依法打击,要通过完善法律责任,落实源头控制措施。把生猪产业链上下游治理好,为国人提供安全放心肉。
合并主管部门,避免多头管理。目前,生猪屠宰场的检疫由农业部门驻场管理,企业的肉品检验由企业按照商务部的标准进行检验。一头白条肉出厂要盖两个滚筒印章,浪费人力,浪费资源。应借助国务院机构改革,合并业务主管部门,避免多头管理。
实行无害化处理国家补贴制度,杜绝肉品安全隐患。国家对屠宰环节检疫检验出的病害肉进行无害化补贴是一项很好的制度。但现行政策是国家补一半,设点市(县)补一半。地方配套补贴资金大多不到位,使这一好的制度没有很好地落实。应推行病害肉无害化补贴全部国家承担办法,杜绝肉品安全隐患。
打破地方封锁,实现肉品大流通。屠宰行业要健康发展,一要靠立法,二要靠竞争。目前,虽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都明确规定,任何地方和部门都不得限制合格产品在本区域销售和流通,但是,我国一些地区千方百计搞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限制大型企业的优质冷鲜肉进入当地市场,好的产品进不去,差的产品退不出来,病害肉、注水肉流入市场,行业竞争无序,必须进一步明晰法律条文,从严执法,打破地方封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实现肉品大流通。
深入改革 迎接美好未来
过去的五年,我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实现了很大的进步,食品药品的安全备受关注,这说明食品药品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要做好四个方面。第一,要立法。立了法,要严格地执法,要完善这个法律,我们的国家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国力这么强大,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没有完善的法律,不同的利益主体想法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所以必须通过法律来约束各种不正当的行为,所以必须要立法。第二,要政策的支持和扶持。比如,为什么猪肉价格大起大落?一是受粮食政策的影响;二是受气候的影响;三是受疫病影响,而且影响很大;四是其他影响,比如养殖方式的影响,将来把产业化搞起来,当成一个产业来做,大起大落现象也会好转,食品行业也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企业主体责任问题,这个讲得很对,但是我们食品行业产业链很长,种植业、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类加工业,无论粗加工还是细加工,还包括流通环节,上下涉及到很多产业,企业必须负起自己的责任。报告中讲到要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都得控制好,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靠立法、靠政府的力量等等。
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多头管理,一定要集中管理,不集中管理,都负责都不负责,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对食品安全有可能多头变一头管理,万隆的肺腑之言尽显自己的期许和见解:这个很好。一定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一定要立法;二是要实行行政许可;三是要标准化的管理,比如建厂的标准、卫生的标准、原材料的标准等等,这样才能实现上下游从源头到消费的全程控制。
回顾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屠宰业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一把刀、改革开放初期的多把刀、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三个阶段,目前正在进入行业整合、工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加快的新时期,屠宰行业加快立法显得更加迫切。希望通过屠宰立法,使中国的屠宰业尽快摆脱小、散、乱、差的现状,走上依法治理的健康道路,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双汇发展 进发千亿目标
当谈到双汇的未来,万隆更是信心满满。去年,双汇恢复到了历史上最好水平,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亿元,按过去的汇总报表是560亿元,股票达到了800多亿元市值。今年计划销售收入是411亿元,明年是530亿元,净增120亿元。
今后的五年间,双汇将以每年百亿的速度增长。为什么我们敢于定这个的目标,第一,我们是专门做肉的,不做其他的,我们就是要把肉类这个行业做大、做专、做强、做精。第二,在“十八大”之后国家有两个倍增计划,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这对消费品行业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双汇应该实现快速的发展,不能误了这个好时机。
双汇这么多年的发展,是按照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来做这个产业。双汇的设备,无论屠宰也好,肉制品也好,都是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我们做的都是肉类联合加工,不搞单一产品,我们的产业链从上游的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类加工,包括包装等,实现了产业链的联动和关联效应。另外,我们的企业规模比较大,今年是190万吨肉制品规模,未来发展基数大,拓展空间也大。
当请万隆描绘一下双汇的未来蓝图时,他掷地有声地说:“我们下一步的战略,就是四‘大’——开发大低温、做好大生鲜、进入大城市、实现大工业,到‘十二五’末实现千亿目标。”
(原载《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年3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