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族屠宰业

回族屠宰业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回族屠宰业饮食业是回民习惯和熟悉的一项传统行业,是回族经济的主要内容和显著特点。这说明回族从事饮食业的人数之多,也说明回族饮食业与鸡鸭、牛羊屠宰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清真牛羊肉摊点回族为什么从事屠宰、饮食业的人数这么多呢?明清时期,是回回民族形成壮大的时期,回族散布于中华大地,受饮食习俗的影响,回回宰牛业也悄然兴起。尽管如此,回回宰牛业却屡禁不止。

回族屠宰业

饮食业是回民习惯和熟悉的一项传统行业,是回族经济的主要内容和显著特点。回族谚语曰,“回回两大行,小买小卖宰牛羊”;“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回族三大行,羊肉、馒头、贩粜粮”等等。这说明回族从事饮食业的人数之多,也说明回族饮食业与鸡鸭、牛羊屠宰业之间的密切联系。

img42

清真牛羊肉摊点

回族为什么从事屠宰、饮食业的人数这么多呢?回族喜吃牛羊肉,这与伊斯兰教的教法戒律是分不开的。久而久之,经营牛羊肉便成了回回民族的一个传统行业。从明朝以后,由于民族压迫,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回民几乎都是人多地少,且多在沙荒地、盐碱地,这样,靠单一的农业很难维持生活,这就迫使回族人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下,不得不从事牧业和商业。围绕农牧业,养牛养羊养鸡鸭兔等,进行屠宰和饮食业等,逐步养成了回民多从事饮食业的习惯。北京的牛行多设于牛街,明代牛街以宰牛为业的达万人左右。据清代《冈志》记载,“牛街”西街每日午后宰牛、羊数百,倚仗牛羊为主,“凡十余行,无虑数千家,莫不饱食暖衣,仰街牛羊”。北京宣武门外今天的牛街一带,以宰牛为生的回民就有上万人之多,称为“牛锡房”,不说牛羊肉,就说牛蹄筋,也是拾掇得干干净净。

中国历来以农为本,重视农业,在劳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对跟着人辛勤劳作的耕牛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历史上朝廷和官府颁布禁杀耕牛的法令,从秦国时就开始了。魏晋隋唐以降,各种禁杀耕牛的禁约在史籍中时有所见。明清时期,是回回民族形成壮大的时期,回族散布于中华大地,受饮食习俗的影响,回回宰牛业也悄然兴起。但明朝初年,朱元璋大力倡导以农业立国的治国理念,沿袭唐宋以来的习惯,对宰牛业是令行禁止的,不允许百姓擅自宰牛尤其是耕牛。一时间,民间宰食牛肉的比较少了,南方尤甚。

尽管如此,回回宰牛业却屡禁不止。明前期虽多次发布禁止宰牛的法令,但京城“杀牛觅利者无处无之”。由此而引发的回回抗禁事件,史籍中多有记载。明万历十四五年,有一个叫杨四知的巡城御史出榜禁杀牛,引明太祖所定的法律将杀牛者充军,悬赏告发购买牛肉之人。当时有称“满剌”的宣武门一带的回回人,专以宰牛为业,如此一来,便没有了生计,遂群聚在杨四知的门口,进行示威,并扬言要刺杀他。后杨四知不得不收回禁牛榜才得以平息此事。明中叶以后,禁令逐渐废除,北京有了主要由回回经营的专门宰卖牛肉的行业。

清朝时期,“禁止屠牛”之声也是不绝于耳,雍正七年曾发布一道圣谕,说除朝廷所需祭祀供用牛肉外,如民间有人私宰耕牛立即锁拿,按律尽法究治,该事的负责人也要从重议处。清初,北京的宰牛业是回回人的垄断行业,所以只要提到“宰牛”便会联系到回回人。虽然朝廷有禁止宰牛的谕旨,但回回宰牛业还是继续存在并不断发展。康熙年间的江苏泰州人张符骧有《卖牛谣》三首,其一云:“草尽蝗始迁,灶沉哇斯在。无力活妻孥,何心将汝爱。前村现有回回来,淮南牛是江南菜。”表明回回从城外购牛,从买牛—宰牛—卖牛肉其实是一个链条产业,买牛屠宰是市场的供求需要。

回回宰牛业从个体商贩惨淡经营到行业群体化、规模化而不断发展,由此带来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兴盛。武昌是回民较早定居的地方,清真寺也最早在武昌建立起来。围绕清真寺居住的回民都有地域性。起义门清真寺的回民来自陕西,他们在明代后期来到这里时,这里还一片荒凉,来自陕西的回民便聚集在这里从事宰牛业。清初,他们筹资修建了寺院。清代中期之后,陆续有湖北沔阳一带遭水灾的回民来到这里。1931年,长江大水,沔阳一带的回民大批逃难到这里,聚集并定居,也开始从事宰牛业。当初的中和门外,称为十字街。十字街内的回民几乎全部以宰牛、卖牛为谋生手段。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组成了行帮公会“丑帮”,所有的宰牛户都要向帮会交厘头钱而寻求保护。“回民无事干,挑个牛肉担”,这个流行于街巷间的顺口溜就是专指十字街的这些以宰牛、卖牛为业的回民百姓的。这些回民就是靠挑着的牛肉担,把十字街的清真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硬是把一个本来荒凉的地方营建成了武昌城外的繁华之地。

时间的车轮飞转至今,见证着回回宰牛业的兴衰历史。现在的回回宰牛业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产业,我国有很多驰名的牛羊肉批发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