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瞭望》周刊和它的总编辑

《瞭望》周刊和它的总编辑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暮春四月的一个上午,我到新华社拜访了《瞭望》周刊的总编辑陈大斌。陈大斌说,《瞭望》周刊是新华社主办的中国大陆唯一的一份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大型综合性新闻周刊。陈大斌1982年从新华社国内部调来《瞭望》,参加了周刊的筹备工作,从总编室主任、副总编、第一副总编到总编辑,在总编辑这个岗位上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瞭望》就以此为旨趣。《瞭望》是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的朋友。《庄稼花》的续集也将问世。

暮春四月的一个上午,我到新华社拜访了《瞭望》周刊的总编辑陈大斌。这位60年代初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的总编辑,身高1.80米,性格稳健开朗,颇有些山东人的豪爽性。可他说:“我不是山东人,我出生在安徽省淮北平原上一个贫寒的农家,靠人民助学金从中学读到大学,被国家统一分配到首都工作。”

我们的谈话自然先从《瞭望》说起。

陈大斌说,《瞭望》周刊是新华社主办的中国大陆唯一的一份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大型综合性新闻周刊。它创刊于1981年4月,始为月刊,1984年1月改为周刊与读者见面,每周一在北京出版。他说,新闻周刊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不是偶然的,在国外许多国家里,新闻周刊非常活跃,发行量大,影响也大,有的还拥有世界声誉。我国是个大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信息量的激增,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新闻周刊已成为时代的需要。《瞭望》“集一周于一日”,把一周大事经过精心选择,凝聚在一本杂志里,它不是单纯地报道动态新闻,其特点是进行有纵深、有背景、有分析的报道。

陈大斌1982年从新华社国内部调来《瞭望》,参加了周刊的筹备工作,从总编室主任、副总编、第一副总编到总编辑,在总编辑这个岗位上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关于《瞭望》的特点,他概括为三点:

它的第一个特点是新闻报道的权威性。《瞭望》坚持新闻的党性和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贴近中央决策层和各界权威人士。它所报道的高层决策信息决非讹传或道听途说,而是可靠的、信得过的。《瞭望》在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在五大洲100多个国家有自己的记者或特约记者。它所提供的国内各方面及国际信息、新闻也都是第一手的。正因为如此,《瞭望》被国内各级领导,乃至国外政界、新闻界和研究机构列为重点阅读刊物。

第二个特点是它报道的前瞻性。世上没什么未卜先知的奇才,但如果我们掌握了大量重要的、可靠的信息,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就大致可以看出事物发展的未来走向。《瞭望》就以此为旨趣。例如,当今世界,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重点都在经济。我国各级、各界、各企事业的负责人,要想让自己领导的地区、系统、单位在竞争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不了解天下大势的走向是断断不可的,在这方面,《瞭望》就成为他们很好的参考资料。

它的第三个特点是追求高格调。《瞭望》是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的朋友。因此,它既传达中央的声音,也反映群众的创造、疾苦、建议、呼声。

当记者请陈总编谈谈自己时,他说:“我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概括起来就干了两件事:一是筹办《瞭望》周刊,二是在新华社国内部搞多年农村报道。”

他较长时间在大寨、昔阳、辉县、林县农村蹲点,对农业、农村、农民有较深入的了解。他以国内部副主任兼农村组组长的身份,主持了新华社“三中全会”前后的农村宣传报道。在新华社和新闻界,不少人称他为“农村问题专家”。有人说“沾‘农’的文章,一经他之手,顿觉神采飞扬。”近年来,他出版了评述农村改革的著作《中国农业的新崛起》,农村通讯、述评集《黄土地的青春》和《陈大斌通讯散文选》等。

“新闻是我的正业”,陈大斌说:“我还有点业余爱好,搞点业余文学创作。”

其实陈大斌的文学修养颇深,小说、散文都有自己的特色。自然也多是农村题材。从1958年他还是大学生时发表小说《苍茫风雪夜》开始,他从没间断过写作。“三中全会”之后的历史新时期,他迎来了创作的丰收季节,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奔腾的东流河》、中短篇小说集《春雪》、散文集《高山草原行》和《庄稼花》。《庄稼花》的续集也将问世。《庄稼花》中所收20篇散文,在刊物上发表时,就感动了不少读者。正如舒芜在散文集《庄稼花》的序中写道:“作者自己就是淮北庄稼人的孩子,从小就学过挨饿的学问,练过‘熬伏’的本领,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庄稼花》之美的奥秘所在。”

陈大斌主持这么一个大型周刊的工作,当然是繁忙的,但却又写了这么多好作品,记者问他是怎么支配时间的?

他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嗜好,不抽烟,不喝酒,也少交际,除了工作便是看书写作,单调是单调了一些,但其中也有无穷的欢乐。努力办好我国第一家新闻周刊是我的职责。”

(原载《中国时代》杂志1995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