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总编辑的“腔调”

总编辑的“腔调”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腔调”一词,原指说话的声音语气。一天,总编辑马达接到上面的电话,要《文汇报》转载某报一篇批电影文学剧本《苦恋》的评论员文章。写到此,可以点题了,因为总编辑马达的“腔调”浮出水面了。其实,对他的“腔调”,《文汇报》名记者郑重先生早就勾画过——“斯人为报纸而生!”至于马达“提着乌纱帽”赴会,申辩不转载的理由,简直有点海瑞的“腔调”了。我不知道,当今的总编辑,有几个具备这种“腔调”?

总编辑的“腔调”

“腔调”一词,原指说话的声音语气。它的突然走红,要归功于上海“海派”清派演员周立波,经他噱头噱脑一渲染,到处都有人在说“腔调”“腔调”,连报纸的标题也写道:“吃年夜饭、看春晚、放焰火是过春节的腔调。”

我当然也要围绕“腔调”做点文章。

比如说吧,一张报纸,是否好看,要看它刊登什么,也要看它不刊登什么。刊登什么,一目了然;不刊登什么,则须费工夫,去幕后寻找。

我退休前的单位,上海《文汇报》,曾被称为“中国思想界的缩影”。它像条船,几十年来,总在各种思想的“风口浪尖”穿行。1981年4月,这条船遇上一个关口。

一天,总编辑马达接到上面的电话,要《文汇报》转载某报一篇批电影文学剧本《苦恋》的评论员文章。马达读完该文,觉得全是“政治裁决”,火药味很浓,而对剧本产生问题的原因,作者的情感究竟有几分是真实的,为何动机与效果不统一,缺少分析。他不想转载,并另外组织文章,从知识分子受“文革”迫害的历史出发,不扣帽子,实事求是地分析剧本的问题。

马达思路清晰:不转载是从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从有利于团结、教育知识分子出发。“极左”的一套由来已久,受过“极左”毒害之人,也会以“极左”对付别人。

两天内,上面来了七个电话,语气凌厉:你们“不转载是不对的”,“不能自行其是”,“你们办事不漂亮”。但马达反复解释。他抱定一条:尊重上级,但更尊重真理。结果,全国各大报都转载,惟独《文汇报》按“兵”不动。有人向胡耀邦告状,说马达不听招呼,站在错误立场。胡耀邦沉思了一会,说:“这篇特约评论员文章我也看了,可以转载,不转载也应该是可以的吧。”至此,事情了结。

我是从《马达自述》,得知细节的。自述有三十万字,囫囵一个整体;把握整体,才能对他的每步棋,心领神悟。比如,对“极左”的痛恨,与鲜血有关联——靠边八年,他被批斗六百余次;造反派拳打脚踢,他的嘴唇被打破,流血不止,背上被打出好多个血印。回家后,衬衣和血粘住脱不下来。比如,敢于有所不登,也敢于有所登。《伤痕》《于无声处》在《文汇报》首发,一百七十三万份的报纸发行量,便是题中应有之义。

写到此,可以点题了,因为总编辑马达的“腔调”浮出水面了。其实,对他的“腔调”,《文汇报》名记者郑重先生早就勾画过——“斯人为报纸而生!”“他在追寻报纸的本性”,“他的电子马达,顺转、逆转,骚动不安,甚至作一种灵魂上的挣扎,都是为了使报纸归真返璞,维护办报人独立思考和报纸的独立性,为报纸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请看以下描写——

“马达遇到工作顺利进入得意的心境有三大境界:在办公室或走廊里走来走去地散步,而且有舞步‘快三’‘慢四’的节奏感,此为得意之第一境界;散步再加上吹哨式哼着民间的小曲,此为得意之第二境界;跳舞或讲起话来手舞足蹈,此为得意之第三境界。”

真是得其所哉、如入化境!这口哨式、舞步式“腔调”,我也目睹过,只不过郑重先生的文采比我好,描绘出来了。至于马达“提着乌纱帽”赴会,申辩不转载的理由,简直有点海瑞的“腔调”了。我不知道,当今的总编辑,有几个具备这种“腔调”?

中国的每张报纸,其实都可以办好,但一样的大环境,一样的编辑部,一样的作者群,为什么有的报纸好看,有的却不大好看?这无须问天,无须问地,只须问一问总编辑是“为什么而生的”,便明白。出了钱订报纸的读者,希望老总们“为报纸而生”,而不愿听到其他答案,比如“为头上的乌纱帽而生”。马达有海瑞之“腔调”,却没有“海瑞罢官”之结局,一路做到离休,至今受人尊敬,证明这个时代,比过去宽容了。

而已经退休的我,在今天写这样一篇文章,自忖不会有“拍马”之嫌——尽管马达姓“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