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壮丽凯歌。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2010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信。

1.产生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杜鲁门政府从驻军朝鲜半岛、牵制苏联、图谋中国、控制亚洲,进而形成环形包围,抑制社会主义阵营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出发,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

在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地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果敢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肩负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打起了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了5次战役,把侵略军从鸭绿江和图们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一举收复了朝鲜北部广大土地,奠定了这场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基础。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多次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和细菌战。中朝军队不仅把战线在三八线附近稳定下来,而且还进行了多次进攻战役,迫使侵略者停战谈判。

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双方投入战场的兵力最高达300多万。交战双方武器装备水平对比极为悬殊。使用全部先进武器的美国军队,掌握着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其地面部队全部机械化;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战,武器装备相当落后,后期参战的少量空军也仅能掩护后方主要交通运输线和局部的空中作战,不能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

就是在这样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则以劣势装备进行殊死搏斗。他们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中纵横驰骋、前仆后继。无数勇士身负重伤后从血泊中爬起来冲向敌人,甚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的枪口,即使战斗到只剩一人一枪,仍然坚守阵地,顽强地同敌人血战到底。在反击敌人的“空中绞杀”中,他们冒着密集的轰炸和严密的封锁,建成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在“空中拼刺刀”的勇猛战斗中,他们搏击长空,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在他们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壮丽凯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前线所赢得的伟大胜利,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当时,全国各条战线和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支援前线,支援战争。全国城乡到处出现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的感人场面。成千上万的铁路职工、汽车司机和民工纷纷到朝鲜前线去担任战地运输和勤务工作,医务工作者组织了大批医疗服务队为中朝军队服务,全国规模的慰问志愿军运动、捐献武器运动、优待志愿军烈军属运动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的士气。正是由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才形成了同仇敌忾、战胜一切困难和强大敌人的无穷力量。1953年7月27日,帝国主义侵略者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从此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这一胜利,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和坚强力量,极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极大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极大推进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2.基本内涵

对于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1]

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2]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绝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因为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志愿军指战员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也就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2010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3.时代价值

60多年前,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信。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一部分曾经对美帝国主义抱着恐惧和幻想的人们受到深刻教育而觉悟起来。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过去长期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以弱胜强的人民战争思想仍然适用于现代战争。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扬长避短,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进行艰苦卓绝的作战。他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60多年过去了,我们重温抗美援朝的历史,弘扬和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是爱国爱家、团结奋斗的需要。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在这场斗争中,爱国主义成为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旗帜,是我们赢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爱国主义成为他们英勇作战,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巨大精神动力,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成为全体志愿军将士的行动准则。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们远离自己的国土家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承担战争钢铁的压力,写下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在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同时,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的爱国群众运动,人民群众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掀起了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热潮。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自立与发展的基础。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仍然需要发扬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要把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这一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每个中国人都要把自己的梦同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奋发图强,艰苦奋斗,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是坚定自信、攻坚克难的需要。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现代化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不畏强暴、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形成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进一步锤炼了经过严酷战争洗礼的人民军队,培养了无数坚定信念,不怕牺牲,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将士,激发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打出了我们的国威和军威,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力量。今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忠诚精神,有了这种敢于面对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坚定自信,我们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挑战,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有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可靠保证。

第三,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是维护和平、民族复兴的需要。对新中国来说,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是一场由不受中国控制的因素强加给中国的战争。就是在这样一场战争中,我们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不仅挽救了朝鲜人民,也为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赢得了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支持和称赞,也赢得了重要的国际信誉和声望。

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已散去60多年了,但那场惨烈的战争留给人们的伤痛和记忆,绝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今天,适应当今世界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进一步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经贸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必须承担起应有的国际主义义务,为世界的和平、发展、稳定和共赢,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和平国际环境。

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要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抗美援朝战争是对新中国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严峻考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今天,我们要把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形势下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万众一心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变成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李 磊)

杨根思精神简介

“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抗美援朝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立下的铿锵誓言。

杨根思(1922.11.6—1950.11.29),江苏省泰兴市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中他多次立功受奖,曾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荣获“爆破大王”“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等称号,并光荣地出席了1950年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朱德的接见。同年10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担任志愿军第二十军五十八师172团3连连长。在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奉命率领一个排的战士,坚守在长津湖地区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小高岭,这是敌人南逃的必经之地。战斗打响后,他率领全排先后连续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疯狂进攻。此时,阵地上只剩下他与两名伤员,并且弹药用尽。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危急关头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毅然冲向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阻击任务。

为表彰杨根思的英雄壮举,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他生前所在连被命名为“杨根思连”。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朝鲜政府还在长津湖畔修建了一座杨根思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2009年9月10日,在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中,杨根思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杨根思怀抱炸药包纵身跃入敌群的情景,已经永远定格在人们的红色记忆中。在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它代表着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革命利益高于一切,在革命斗争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舍己为公,敢于为真理而冲锋陷阵,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它体现出的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高度自觉的牺牲精神,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勇挑重担的革命干劲浸润着每个官兵的内心,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更需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表明,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追求卓越、崇尚英雄的民族,繁衍我们民族的中华大地也是一块孕育英雄、造就英雄的热土。今天,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新的历史时期,穿透历史洪流的杨根思精神,正在谱写新的时代乐章。

(李 磊)

黄继光精神简介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敬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黄继光(1931.1.8—1952.10.19),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担任志愿军步兵第135团2营通信员。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他所在的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当即被任命为第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黄继光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黄继光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牺牲。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为表彰黄继光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1953年4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1953年4月,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出席了全国妇女大会。毛泽东邀请邓芳芝到中南海自己家中做客,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纪念黄继光英勇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黄继光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基座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

2009年9月10日,在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中,黄继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战场上,黄继光精神是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当下的和平年代里,黄继光精神也与时俱进,表现为以顾全大局、直面人生、关爱他人、敢于担当等为核心的精神品质,不断在弘扬继承中拓展内涵、生生不息。

(李 磊)

邱少云精神简介

1953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新闻名篇《伟大的战士邱少云》,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纪律重于生命”的口号成为一个时代的强音。

邱少云(1926—1952.10.12),四川省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人。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勇敢,意志坚强。1951年3月,为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邱少云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担任志愿军第15军87团9连战士。1952年10月中旬,邱少云所在部队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消灭盘踞在平康和金化以西391高地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把战线向南推进。高地前沿是一片开阔地,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潜伏,他所在排潜伏在高地东麓距敌前沿阵地仅60多米的蒿草丛中。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燃着了棉衣。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以惊人毅力忍受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一动不动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1个加强连。战后,邱少云所在军党委根据他生前意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授其模范青年团员称号。1952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1953年,铜梁建立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并在凤凰山顶树立邱少云烈士纪念碑,朱德为之题词。1992年江泽民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题词:“发扬邱少云精神,建设过硬部队”。杨尚昆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2009年9月10日,在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中,邱少云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60多年来,“严守纪律、顾全整体、自我牺牲”的邱少云精神一直广为传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那种纪律重于生命、坚韧顽强的革命意志、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我国广大人民英勇奋战的强大精神动力。时代在变,但邱少云精神之魂没变,邱少云精神经反复锤炼、丰富发展,越来越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新时期邱少云精神所表现出的舍小己顾大局、爱国爱民、舍己为人精神将永远发挥示范、表率和激励作用,成为新时期凝聚人心攻坚克难的精神财富。

(李 磊)

罗盛教精神简介

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罗盛教,曾经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罗盛教(1931—1952.1.2),原名罗雨成,湖南省新化县人。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他看到朝鲜人民在美国侵略者铁蹄下所受的苦难,心情非常沉重,决心在抗美援朝中贡献最大的力量。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栎沼河边进行投弹练习。这时,突然传来少年的呼救声,正在冰面上滑冰的朝鲜少年崔莹压碎了冰块,失足掉进了2.7米深的冰窟窿中。与崔莹一同滑冰的三个朝鲜少年一时手足无措,急得大哭起来。罗盛教听到喊声,立即向出事地点飞奔,脱掉棉衣棉裤,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纵身跳入冰河营救。由于冰面情况复杂,罗盛教数次将崔莹托上冰面又数次落水,体力即将消耗殆尽。最后,他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中,用尽最后的气力,用头和肩将崔莹顶出水面,崔莹被罗盛教的战友拉上了岸,但罗盛教因气力耗尽,无力浮出水面,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1岁。

1952年2月3日,为纪念罗盛教勇救落水儿童的善举,弘扬伟大的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授罗盛教“模范青年团员”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将其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崔莹的家乡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安葬他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在山上建立了罗盛教纪念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毛泽东为他题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2009年9月10日,在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中,罗盛教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罗盛教的牺牲,与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其他革命烈士一样,是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击美帝国主义侵略,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壮举。他舍身救朝鲜少年,正是显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罗盛教精神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自强不息、爱国爱家、不懈奋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财富。

(李 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