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演时装,选麦克

演时装,选麦克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0年11月19日,继上一年皮尔·卡丹率领法国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时装表演之后,中国大陆第一批时装模特——上海市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悄然诞生,首批19名队员,12女7男,当时对他们的称呼是“时装演员”。1981年2月9日晚,首场时装表演在上海友谊电影院拉开序幕。很快,扔飞盘成了风靡中国的游戏。[5]1980年4月1日,中国开始发行外汇券。

时装演员

1980年11月19日,继上一年皮尔·卡丹率领法国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时装表演之后,中国大陆第一批时装模特——上海市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悄然诞生,首批19名队员,12女7男,当时对他们的称呼是“时装演员”。

这些模特全部是从服装公司下属78个企业近3万名职工中挑选出来的,他们有的中学毕业直接进厂当工人,有的曾经上山下乡,扛过锄头,提过镰刀。挑选标准是:女模特身高165厘米以上,三围分别要达到80、60、80厘米,下身比上身长8厘米以上;男模特身高则要达到179厘米以上。

时装表演队的领导们,只不过想让漂亮的姑娘小伙穿上准备批量投产的服装登台亮相,以此增加内销或出口的订货量。模特们当时的月收入仅45元,参加一场演出的补贴只有1.5元。

1981年2月9日晚,首场时装表演在上海友谊电影院拉开序幕。在后台,一位女模特的父母听说女儿要穿一件一只肩膀裸露在外的晚礼服,赶来对领导说:“这种袒胸露背的衣服我们女儿不能穿。”登台时间临近了,领导只好尊重家长的意见,让女模特披上一条长长的飘带,以便她在背对观众时可以遮住部分后肩。演出成功后,这对父母仍然担心:“今天敢露一肩,明天可露双肩,后天就要露大腿和胸脯了,像话吗?”[1]

“这里出租西服”

英国《卫报》1980年4月14日报道,上海一家照相馆的橱窗里有一块牌子,写着“这里出租西服”。当年,人们喜欢穿洋装照相。

橱窗里还陈列着一些白色婚纱照。

不过,一张照片旁边贴了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口号:“为了革命,只生一个孩子。”[2]

蛤蟆镜、飞盘

1980年,某单位评选先进典型,一张选票上填了个洋名:麦克·哈里斯。[3]

麦克·哈里斯是美国科幻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主人公的名字。这部电视剧当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一举带来了两个时髦玩意儿:蛤蟆镜、飞盘。

麦克·哈里斯经常戴着一副浅而透明的大墨镜,被人们称作蛤蟆镜或麦克镜。一时间,不管大脸小脸方脸圆脸瓜子脸,都架上了蛤蟆镜,招摇过市。镜片上都贴着英文商标,以证明这是正宗美国货。

《大西洋底来的人》里,人们互相扔接一种像飞碟一样的塑料玩具,叫飞盘。很快,扔飞盘成了风靡中国的游戏。飞盘被孩子们扔上了天安门广场,广场值勤的小战士,看得津津有味。老师们鼓励学生玩飞盘,说它“含有科学道理”。

“这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

1980年,上海芭蕾舞学校在湖南演出时,当地观众对舞台上出现身穿白色紧身衣的青年男子十分惊讶,在他们看来,这仅次于完全裸体。

演出落幕时,一个干部打破了静默,他很生气地喊道:“这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4]

外汇券

1980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查·罗伯逊的来信:

我是一个对现代中国的成就深为钦佩的人,现在向你们写这封信。最近我在中国作了为期两周的访问,刚刚回到美国。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的生气勃勃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到了2000年,四个现代化一定可以实现。但是我必须承认,对外国人的优待和对中国公民的歧视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使我深感不安。我指的是对非中国公民发行的外汇兑换券。凭这种外汇兑换券,外国人可以在特殊的旅馆住宿,在特殊的餐馆就餐,在特殊的商店购买东西——所有这些特殊的地方一律不接待中国公民。这种制度使人想起19世纪时清政府给予外国人的特权。此外,那些专为外国人设立的特殊的等候室等等也似乎是不必要的。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这些特殊待遇感到不安,这些特殊待遇会助长并加深优越感和自卑感。我强烈主张对此给予重新考虑。[5]

1980年4月1日,中国开始发行外汇券。海外来客可以用外币兑换外汇券,到友谊商店、免税店等指定场所,去买人民币买不到的紧俏货。当时,外汇券是特权货币。美国一位新闻学教授说,“如果钱能说话,外汇券的声音比人民币大50%” 。[6]

1995年1月1日,外汇券退市。其时,人头马不稀奇了,人民币不口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