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梁阿广墓表》考释

《梁阿广墓表》考释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④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梁阿广墓表》征集于宁夏彭阳县新集乡,而不是出土于宁夏彭阳县新集乡。2000年7月,彭阳县新集乡一名文物商贩在彭阳县城展示《梁阿广墓表》,以待估价。笔者当时也目睹《梁阿广墓表》的全貌。笔者认为《梁阿广墓表》的记载应该是正确的,可能是《二十史朔闰表》推算有误。依据《二十史朔闰表》《梁阿广墓表》换算为公历,就可知梁阿广去世、下葬时间分别为公历4月30日、9月7日。

张有堂

石刻在中国源远流长,但专门用于墓葬的墓碑、墓记在东汉时期才出现。墓碑立于墓前,墓记置于墓内,刻着死者的姓名、籍贯、官职、生卒时间以及对死者的悼词和颂辞,且常常采用韵文形式造句。魏晋南北朝时期,墓碑文化得以普及,略有身份的人均以此来传承家族的荣誉。《梁阿广墓表》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比较重要的一方墓表,现已被中国国家文物局的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拙文予以介绍,以供同仁参考。

一、“墓表”的征集和收藏

关于《梁阿广墓表》的征集和收藏,固原博物馆的学者说法不尽相同。马建军著《二十世纪固原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认为:该墓表于2001年出土于宁夏彭阳县新集乡。固原博物馆编著《固原历史文物》却说:该墓表于2000年征集于宁夏彭阳县新集乡。固原博物馆编著《固原历代碑刻选编》记述:该墓表于2002年征集于宁夏彭阳县新集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梁阿广墓表》征集于宁夏彭阳县新集乡,而不是出土于宁夏彭阳县新集乡。该墓表出土于甘肃平凉市崆峒区东北的小路河流域,具体地点不详。2000年7月,彭阳县新集乡一名文物商贩在彭阳县城展示《梁阿广墓表》,以待估价。笔者当时也目睹《梁阿广墓表》的全貌。当年,该墓表就被固原博物馆收藏了。

二、《墓表》内容辑录

《梁阿广墓表》是由碑身与碑座以榫卯结构组合在一起的,均为灰砂岩石。其中,碑额为圆弧形,碑身为方形,通高36厘米,宽27.5厘米,厚5厘米;碑座高10厘米,长29厘米,宽20厘米。碑额正面阳刻小篆体汉字“墓表”二字。碑身正面阴刻竖排9行隶书体汉字,每行均为8字,共计72字,即“秦故领民酋、大功门将、袭爵兴晋王、司州西川梁阿广。以建元十六年三月十日丙戌终,以其年七月岁在庚辰廿二日丁酉葬于安定西北小卢川大墓茔内,壬去所居青岩川东南卅里。”碑身背面阴刻竖排2行隶书体汉字,每行均为6字,共计12字,即“碑表及送终之具于凉州作致”。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固原历代碑刻选编》在辑录《梁阿广墓表》时有两处错误:一是把“墓表”名称书写错误——《苻坚(梁阿广)墓表》,即把梁阿广与苻坚混为一个人;二是把“岁在庚辰”误辑成“岁在甲辰”。

三、《墓表》内容解读

《梁阿广墓表》内容非常简略,主要有三大信息:一是梁阿广去世和埋葬的时间;二是梁阿广的籍贯、家庭住址、茔地位置;三是梁阿广的官职和爵位。

“建元”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王苻坚采用的第三个年号,共计二十一年(365—385)。梁阿广的卒年为建元十六年(380),其对应的干支纪年为庚辰年。所以,“建元十六年……岁在庚辰”是完全正确的,不容置疑。同样证明梁阿广不是苻坚。前秦建元十六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五年。查阅陈垣著《二十史朔闰表》:该年三月丁丑(公历4月21日)朔,以此推算三月初十日恰好为干支纪年的丙戌日;七月乙亥(公历8月17日)朔,以此推算七月二十二日为干支纪年的丙申日,而《梁阿广墓表》却为丁酉日,两相比较仅差一天。笔者认为《梁阿广墓表》的记载应该是正确的,可能是《二十史朔闰表》推算有误。应该以《梁阿广墓表》来订正《二十史朔闰表》,而不应该以《二十史朔闰表》来否定《梁阿广墓表》的真实性。依据《二十史朔闰表》《梁阿广墓表》换算为公历,就可知梁阿广去世、下葬时间分别为公历4月30日、9月7日。换言之,梁阿广去世与下葬时间的间隔4个月多。这不难理解,在古代殡葬习俗中,有“一月殡,三月葬”之说。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政治身份或享受一定政治待遇的人,均需埋葬墓志铭(墓表),对亡者盖棺定论,其结论必须得到朝廷的认可,这一手续的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一般情况均要停尸3个月。另外,在古代殡葬习俗中,还有却葬或半葬之说。也就是说,父母健在,儿子先亡者,不得正式下葬,只能将亡者的遗骸暂时安置在临时墓穴中,待其父母去世后再正式下葬。这种情况下,暂葬的时间就会很长。一言以蔽之,梁阿广去世与下葬时间的间隔4个月多属于正常现象。

梁阿广的籍贯为司州西川,家庭住址在青岩川,茔地在小卢川。魏晋隋唐元明清的文献均能找到关于泾河北部支流小卢河的记载,民国和当代书籍中多称小路河。小路河位于大路河南面,二河均发源于甘肃平凉市崆峒区西北,并行东南流,于崆峒区东部(四十里铺东)注入泾河。小路河、大路河上游的山坡上古墓时常被发现,而二河下游少见古墓。东汉以后,中国西北墓葬多上山安置,所以笔者推断梁阿广坟墓应该在小路河上游,可能在今崆峒区西阳回族乡境内。梁阿广的家庭住址在其茔地西北三十里的青岩川。小路河以北第一条较长的河为红河(洪河),发源于宁夏彭阳县西部(新集乡西),流向与小路河大致相同,是泾河一条主要支流,于甘肃泾川县东部(罗汉洞乡东)注入泾河。红河源地主要有三条小支流,均在彭阳县新集乡境内,它们汇集于新集乡东(沟口村)。新集乡境的三条小支流最南端的一条小支流叫白家河,其发源地距离小路河发源地很近。所以,笔者认为梁阿广的家庭住址应该在今彭阳县新集乡境内。

查阅《晋书·地理志》,西川县隶属于安定郡,郡治安定县(治今甘肃泾川县)。为何《梁阿广墓表》称为“司州西川”?“司州”称谓开始于西晋。西汉初,设置司隶校尉,管辖三辅、三河诸郡;西晋时,将司隶校尉直辖地称为“司州”,治地在河南郡(治洛阳县)。前秦甘露二年(360),将司隶校尉设置于安定郡(治安定县),所以,当时的人们习惯上称安定郡为司州。西川县治地在什么地方?至今不详,仅仅笼统地说在今甘肃泾川县境内。仔细推敲,这种说法不准确。古安定县治地在今泾川县城北面泾河的北岸。西川县隶属于安定郡。从汉语言本身来讲,西川县治地应该与安定县治地同在一川,即泾河川,且在安定县城以西。如果把西川县治地放在今泾川县西境,那么西川县的辖地就会很大,包括今崆峒区全境、彭阳县南境和泾川县西境,这不符合十六国时期小县域的史实。在崆峒区境内泾河流域的安国乡、平凉城、四十里铺镇一线发现了三处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池遗址。所以,笔者认为西川县治地应该为三城之一。四十里铺镇古城正好处于小路河与泾河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笔者倾向于该古城为两晋西川县城。

梁阿广的身份也值得探讨。梁阿广是一个“民酋”。换言之,梁阿广是前秦安定郡西川县一个地方小官吏。他是当地很有影响的一个人物。他所授的军职是大功门将,他是以大功门将兼任民酋的,拥有军籍、民籍双重身份,掌握当地军政部分权力。“大功门将”应该属于“门将”中的一种,位于门将中的高位。汉魏晋时期,军职由高到低称为大将军、将军、中郎将、都尉等。《晋书·张光传》记载:张光“以牙门将伐吴有功,迁江夏西部都尉,转北地都尉”。这足以说明“门将”的级别低于“都尉”。换言之,梁阿广仅仅是一名低级军官。作为一名低级军官为什么爵位又是兴晋王呢?《梁阿广墓表》明确写道:梁阿广是“袭爵兴晋王”。也就是说,梁阿广的爵位不是前秦皇帝直接授予的,而是继承其先人的爵位。东汉后期以来,割据一方自封为王的现象屡见不鲜;两晋时期更是司空见惯。凡是称王、称公、称侯者,《晋书》《十六国春秋》《资治通鉴》均有记载,唯独不见梁氏家族称王史实的记载,所以梁阿广先人的爵位是别人赐封的,而不是自封的。《梁阿广墓表》记载,梁阿广是前秦国人。所以,我们需要阅读前秦史料。前秦皇始二年(352),苻健正式称皇帝,“诸公进为王”。苻健开前秦分封异姓王之先例。苻健在位五年,他亡故后,三子苻生继承皇位,当年就改年号为寿光。为了巩固新政权,苻生也推行分封制,重赏权臣。寿光元年(355)七月,苻生即位仅仅两个月就立梁氏为皇后;八月,册封大将军苻黄眉为广平王、前将军苻飞为新兴王。九月,苻生在诛杀梁皇后的同时,也诛杀了太傅毛贵、车骑将军梁楞。《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记载,毛贵是梁皇后的舅舅。由此看来,梁楞应该与梁皇后、毛贵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在汉魏晋时期,分封的异姓王多为功臣和外戚。所以,梁楞应该属于外戚,至于他是梁皇后的长辈还是同辈,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梁楞不是外戚,就无法解释他与梁皇后、毛贵一同被杀的原因。梁楞生前为车骑将军,军职高于苻飞;加上他与梁皇后的血缘关系,所以很有可能被册封为兴晋王。于是,他与梁皇后、毛贵就结成外戚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苻生的统治,所以就被苻生清除了。永兴元年(357)九月,前秦王苻坚恢复了梁楞、毛贵的名誉,以此来笼络梁氏家族,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是时,梁楞的儿子可能继承兴晋王的爵位。梁阿广的卒年为建元十六年(380),上距永兴元年(357)有二十三年,所以笔者认为梁阿广是梁楞的儿子。苻坚时代,梁氏家族孕育了多名重臣:梁平老官至大将军,封朔方侯;梁谠、梁畅任侍中;梁熙多年任凉州刺史。他们的官位都高于梁阿广,所以梁阿广的兴晋王爵位仅仅是一种荣誉称号。据《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记载,梁平老、梁谠、梁畅、梁熙祖籍地均为略阳(今甘肃秦安县境),均为氐人,即与前秦皇族同属氐人。所以,梁阿广是氐人。

《梁阿广墓表》背面为什么要刻上“碑表及送终之具于凉州作致”?当时,梁熙任凉州刺史,是梁氏家族中最有影响的一个人,所以对梁阿广的评定需要梁熙同意;又梁熙为朝廷命官,所以如何评价梁阿广更需要朝廷认可。限于当时交通条件和通信手段的落后,所以完成这些程序需要较长的时间,使梁阿广的正式下葬时间延缓为4个月多,比一般礼制多了1个月。同时,笔者推测梁谠、梁熙兄弟二人可能是梁阿广的儿子或侄子。

注释:

①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②马建军,《二十世纪固原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③固原博物馆,《固原历史文物》,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④固原博物馆,《固原历代碑刻选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4页

⑤《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9页

⑦《清史稿·礼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⑧《晋书·张光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⑨《晋书·载记第十二》,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⑩《四库全书荟要》,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