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记忆的特点及功能

媒介记忆的特点及功能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记忆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人类记忆的普遍特点,即表象作为记忆的载体。表象是记忆的媒介。比如,我们脑海中的“西湖”,有人呈现出春季的西湖,有人呈现出秋季的西湖,但是西湖的细节呢?比如西湖游船的造型与图案、船工的长相和性别等,往往不具体、不清楚。媒介记忆有别于其他记忆,即以符号作为记忆的载体。约定是社会成员的集体性意向、认同和习惯。媒介记忆的符号是一个灵活的、组合性的开放系统。

“媒介记忆”不能表述为“媒介与记忆”,也不能理解为“媒介的记忆”,而应该是“媒介即记忆”。

随着人类跨入媒介时代和传播社会,媒介不仅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渗透到人类记忆的全部过程,成为人类记忆所必备的载体和容器,并且仍在不断地拓展和塑造着人类的记忆时空景观,悄然改变着人类的记忆方式和存贮介质。

作为记忆的一种形式,媒介记忆必然具有一般记忆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及功能。

一般记忆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人类记忆的普遍特点,即表象作为记忆的载体。当我们感知与观察事物之后,客观事物的形象就会反映在人的头脑中,转变为主观映象,并以条件反射的形式保留下来。以后遇到相应的刺激,这种主观映象就会重新活动起来,在头脑中再现它的形象,这种心理现象就是表象。因此,表象就是人脑中重现的过去感知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

那么,在回忆的过程中,我们头脑中所重现的东西,是被识记和保持的客观事物本身吗?不是,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也就是说,对于曾经感知过的事物,人们必须先将其转化为表象才能实现对它的再认和回忆。

表象是记忆的媒介。人们是通过表象这一载体来对客观事物进行记忆的,因此,没有表象就没有载体,也就没有记忆。就形象性而言,表象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和运动表象等。就概括性而言,表象又可分为单一表象和一般表象。前者指在某一特定对象的感知基础上产生的,后者指在一类对象的感知基础上产生的,它去掉了感知对象的个别特点,集中了一类事物共有的、重要的特点,并用词标志。用词标志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的交流标志和特点。

从人类记忆的层面来看,表象具有形象性、暗淡性、概括性和片面性四大特点。

形象性是指表象中重现的事物的形象具有同客观事物本身相近似的特点。比如,当看到“学校”这个词,我们头脑中就会浮现出各不相同的“学校”形象,似乎已来到学校,看到了窗明几净的教室、头发花白的教授,甚至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和音乐系楼上传来的钢琴声。但是,由于表象终究不是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所以,虽然它具有形象性,但其程度要比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实体在形象性上要浅一些。表象中的“学校”总不如亲眼看到的学校那样鲜明、清晰、完整、稳定和实在。

暗淡性是指表象中重现的事物形象具有模糊性,不完整、不清晰。这是因为事物的主体与周围的背景在感知时会产生视觉争夺或听觉争夺,结果造成主体部分没有得到彰显和强调,留在脑中的形象显得暗淡、单薄而零散。感知模糊可以再感知,而脑中的形象在再现时会动摇,变得含糊、暗淡,因而很难再加工。比如,我们脑海中的“西湖”,有人呈现出春季的西湖,有人呈现出秋季的西湖,但是西湖的细节呢?比如西湖游船的造型与图案、船工的长相和性别等,往往不具体、不清楚。可见,我们脑中的形象与感知有着显著的区别。

概括性是指表象所包含的内容较之感知的事物或对象具有一般性、笼统性。因为表象往往不是一次感知的结果,而是在不同条件下许多次感知的积累与集合。从概括性上来看,在认识过程的发展中,表象是感知的进步与升华。我们观察西湖上的一只小鸟,它飞翔的姿态优美,它叫声婉转,然而,当我们要再现它的形象时,我们大脑中的表象就不那么具体了,小鸟成了概括化了的形象,反映的是小鸟的一般属性。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小鸟,如白色的、黑色的,我们都能利用大脑中形成的表象做出准确的描述和判断。[11]

片面性指的是,表象作为记忆的媒介是缺省的或残缺的,甚至是以偏概全的,不是真实全面、完全客观的。表象的捕捉和累积受人的主观意志、现场情况和特定历史条件影响和制约,能够完全真实、客观、公正地对事物形象进行全面、清晰地捕捉、加工、传播和积累的人是没有的,客观上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人类必然是基于时代的眼光,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现状,去看待正在发生或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并最终形成表象、化为符号、成为记忆。因此,表象作为一种记忆方式,不可避免地有着主观、片面、缺省的特点。

媒介记忆有别于其他记忆,即以符号作为记忆的载体。如果说表象是人类对事物实体形象的意象性捕获,那么符号则是人类对事物及其表象的感性坦露和外在表征。“换句话说,符号是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符号作为一种观念中的东西,它的存在不受事物的存在左右,因为它只是代表被表示物(被表示对象),而不是代替被表示物。符号的存在也改变不了事物的性质和形貌,而只能通过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实质加以反映。”[12]因此,符号作为记忆载体,较之表象无疑更进一步。符号的创造与发明对于人类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和国家记忆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它不仅具有明显的记忆优势,还具有约定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

约定是社会成员的集体性意向、认同和习惯。媒介记忆的符号一旦创造完成,它所代表的对象和所包括的意义就必须经过社会成员认同、约定,成为一种传播规则和社会习惯,具有某种不变性,才能用来指示对象和事物,否则只是个人的东西。媒介记忆中的照片、图片、影像等拍摄性、描摹性符号,其约定性具有世界性、通用性的特点;但是中文、英文、法文等文字符号的约定性则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的特点。然而,不论是哪种符号系统,一经置于社会领域成为约定俗成的东西,不仅个体无权也无法改变它,就是社会大众或政治集团也很难立即改变现有的符号记忆系统。

媒介记忆的符号是一个灵活的、组合性的开放系统。就描摹性、拍摄性符号来说,多个或一系列画面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一个故事或事件;就文字符号来说,若干字词的有机组合就可以用来表达非常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故事情节。所以,符号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互相联系、有机组合的。符号的组合性既依赖符号系统的逻辑规律和语法规则,也依赖符号本身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时也适应了人类记忆的规律和特点。

不仅人类识别符号、理解符号和运用符号进行记忆的本领来自世代承袭和传授,而且人类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是传授和沿袭的结果。要进行文化传授与扩散,人们就必须掌握符号体系的规范与规则,了解符号体系传承与沿袭中的各种密码、隐喻或内幕,并能在不同的符号体系中进行交流,使记忆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文化领域中交流互通,进而得到更好的保存或延续。对优秀文化典籍和重要历史文献进行多符号存贮和保管,也是提高媒介记忆效率的一个重要方向。历史记忆和历史研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这方面的范例。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世界记忆”工程,针对目前广泛存在的“集体失忆”危机,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进档案文献的保存和图书馆的保护工作,通过存贮、保管文献资料的方式对世界记忆加以保护和弘扬。至2013年6月,共有100个国家的299份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和文献集合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13]。这也是很好的范例。当下,人们之所以如此频繁地谈论媒介记忆,正是因为历史记忆面临危机,媒介失忆正危及历史传播和文化传承。

媒介记忆的符号还具有跨越性的特点。就是说,符号不仅具有记忆功能,“即可以将信息贮存起来,或随时取用、留作查证,或通之千年、遗之子孙;同时还具有漫游、跨越功能,即它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传播信息。通过符号,人们听到了屈原的悲歌、李白的吟诵和鲁迅的呐喊,看到了两千年前金戈铁马的征战场面和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符号引领人类穿越时空的隧道,在过去的时代遨游,在未来的世界漫步”[14]

正是作为媒介记忆载体的符号,造就了媒介记忆成为人类一切记忆的核心和纽带,成为人类全部文明成果的载体和仓库,成为一种平台性的、集中性的、综合性的、大规模的组织记忆。目前,科技的发展在加速,历史的记忆在衰退,因而特别需要强化媒介记忆功能、发挥媒介记忆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